(一)內容簡介:
嘉靖與海瑞的故事。嘉靖三十九年,貪墨橫行、民不聊生。奸臣嚴嵩黨羽密布、權傾朝野,清官海瑞不懼強權,敢於向腐朽封建的皇權發起挑戰。
(二)內容梳理:
明線——改稻為桑
嘉靖39年,政府開支遠遠超出年前的預算。在年終的財政會議上,張居正提出「預則立不預則廢」,正要說出自己的想法——剿平倭寇,開拓海上通商的想法時,被嚴嵩截胡,並於嘉靖一唱一和制定了「改稻為桑」的基本國策(把江南的一半稻田改為桑田),並將絲綢賣往國外,達到開源的目的。
改稻為桑的政策:
內容:江南的一半稻田改為桑田
目的:增加朝廷收入
問題:江南百姓的糧食問題由外省調撥,並且嘉靖下令不許增加賦稅
下面是欲王一派對於改稻為桑的分析、態度、應對
(主要人物是徐階、高拱、張居正)(也稱清流黨,對面是嚴黨)
張居正指出:嚴黨會趁機在浙江大肆兼並百姓土地,「改稻為桑」不但改不好,還會讓浙江人民遭殃,
最初的想法:最好能在浙江燒一把大火到京城,趁機倒嚴。
經過討論後:設法阻止嚴黨,就是派譚綸去浙江,爭取嚴黨關鍵人物 浙江巡撫+浙直總督——胡宗憲,來阻止改稻為桑
各方對改稻為桑的態度
嘉靖的態度: 嘉靖其他都不太關心,對他而言改稻為桑能撈錢,補國庫虧空,維持他奢靡生活的手 段。只要百姓不反,不影響他的清名就行。
嚴黨的態度: 一定要做成。政治上,做不成就補不了虧空,虧空補不了嘉靖就要收拾他們。個人利 益上,改稻為桑可以兼並土地,把控絲綢從原材料到生產的所有環節,相關官員可以從中撈錢。
清流的態度: 想辦法讓它辦不成。還要能在這事情上做文章,從浙江燒一把火到朝堂,加速倒嚴。 也有一點是為浙江百姓著想。
老百姓的態度: 不願意 。第一次看這個劇的時候,我一直有個問題,就是為什麽老百姓不願意改稻 為桑,畢竟不加賦稅,種桑的收入要高於種稻的收入。直到後來看了費孝通先生的【江村經濟】, 終於知道了問題所在。
首先,古代農民一輩子就種著那一分地,靠著土地出產的糧食養活一家人,什麽時候播種,什麽時候施肥,都爛熟於心。如果現在改種桑樹,怎麽買桑苗,怎麽種桑苗,怎麽施肥都不知道,也不知道自己這塊地產生絲來產多少。
第二個問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就是 糧食能吃,生絲不能吃 。在農耕時代,糧食並不富余,沒有生絲,穿去年的舊衣服還能活下來;但沒有糧食,只能餓死。浙江當時倭寇作亂,世道也不怎麽太平,如果家裏種糧食,外面世道亂也還能吃種出來的糧食,人不會餓死。種桑樹就不一定了,生絲要換成錢,錢再去買糧食,多出的兩道交易環節出一點波動,就可能換不回足夠的糧食,家裏就有人要餓死。所以老百姓對改稻為桑是不會積極的,而一定要推行也並非沒有辦法。中央要推行基本國策,必須出台配套的資金和政策,最好弄個試點之類,看到有人獲利自然其他人也會效仿。最關鍵的是,絕對不要急,事緩則圓,急了反而容易出亂子。可是嚴黨是具體執行的人,他們還指望大肆兼並土地來獲利,所以想方設法要逼百姓賣土地。而農民但凡有別的辦法,是絕對不會賣掉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自古至今,農民的土地所有權是一等一的大事,即使是工業經濟發達的現在,仍然有紅線不能動的基本農田,何況是農業經濟為主的大明朝。這種改法算是動搖了國家的根基,是絕對無法成功的。
改稻為桑的執行
(1)老百姓不願意,並且已經種植了稻苗
(2)杭州知府馬寧遠,下令官兵強行踏苗,逼迫百姓改種桑苗
(3)一個桑農帶頭反對,被以通倭的罪名強行關押
(4)由於官兵被戚繼光帶走,踏苗事件不了了之
浙江地方的各方勢力:
嚴黨 :浙江軍政一把手——胡宗憲,行政二把手——鄭泌昌,浙江公檢法一把手——何茂才
清流 :浙直總督參軍譚綸(派來說服胡宗憲的)
宮裏 :江南織造局總管太監——楊金水(掌印太監的幹兒子)
胡宗憲上疏:要求暫緩改稻為桑
宮裏 :改稻為桑誌在必行
嚴黨 :不理胡宗憲,毀堤淹田(之前踏苗的士兵全歸胡宗憲管轄,嚴黨中央必須找到其他方法)
清流 :爭取阻止,如果組織不住就讓江南反起來,進行倒嚴
織造局的行動:
聯系當地富商沈一石,要求購買田地種植桑田(因為買賣絲綢是他們要做的)
嚴黨的行動(此時不包括胡宗憲)
繞過胡宗憲,要求杭州知府馬寧遠執行,毀堤淹田的決策,馬寧遠也執行了。
為什麽要毀堤淹田?
答:被淹的田種植的稻苗已經死亡,田地的價格就會降低,足夠嚴黨勾結巨商把全買下來
毀堤淹田事件處理:
胡宗憲:第一時間下令分流,只淹兩個縣——淳安、建德(否則是九個縣全被淹)
致使毀堤淹田的效果不好,只有兩個縣被淹,田價變低,其他仍然較高
毀堤淹田的朝堂決定:
(1)由於胡宗憲對於東南倭寇戰事的原因,毀堤淹田的大事需要化小
(毀堤淹田-->堤壩失修:因此負責河道監管的太監需要死,相關的官員要被處罰)
(2)免去胡宗憲行政事務,專門處理戰事
面對處理結果,清流的應對
最初:要讓江南亂起來
改變:能掙一分是一分(因欲王妃李氏,表示要給後人一個得民心的天下)
決定:譚綸舉薦海瑞(正直,敢掙,有豐富地方行政經驗),王用汲出任,淳安、建德兩縣的縣官
面對處理結果,嚴黨的應對
派一個新科探花 高翰文 去地方執行「以改兼振,兩難自解」
(他在科舉考試中的觀點,用改稻為桑得來的資金,去資助地方度過人為的洪災)
目的:讓地方官員少從「改到為桑」裏撈錢
高翰文、海瑞、王用汲上任
1、高翰文:
過程中被胡宗憲截胡,並談話,告訴了高翰文,如果田價過低被售賣,否則百姓就會造反。
高翰文心裏下定,不能低於30石稻谷/畝
2、海瑞
被高翰文問:如何看待「以改兼振,兩難自解」
答到,大戶買田地,一時賑災了,地方官升職了。百姓的田沒了,明年就是佃戶,收入直線下降。很可能會餓死,但是這時又不會有人管了,因為沒有災荒,朝廷不會管。
地方官府的處理:
不給百姓糧食,逼他們賣田,禁止私自買糧食。全以擾亂國策罪名關押。
地方官府與海瑞等人的對峙:
(1)高翰文反對地方官府的提案(趕緊賣田完成國策,撈不了錢也行):「以改兼振,兩難自解」是高翰文想的,他是有解釋權的,所以他不接受地方提案,地方只能修改(高翰文是中央派來的)。
(2)地方官府(鄭泌昌、何茂才)威脅高翰文要參他免職,高翰文表示不怕,並且另外兩人也表示一起辭職。地方官府不敢把中央派來的第一天全部免職,進行讓步
(3)與楊金水商量,讓高翰文改口
陷害高翰文逼迫改口:
借用高翰文的書生意氣,音律才華。設局誣陷高翰文與楊金水的對食有不正當關系。「曲有誤,周郎顧」
地方官府收到嚴黨中央的信件:
明白,既要搜刮百姓,又要保證百姓不反(他們自己一分錢都不能撈了,多一分就會多一分造反的可能)「既要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
表示:中央做牌坊,自己黨婊子(壞事他們幹)
第二次會議:(提案只字未改)
(1)由於高翰文被抓住把柄,很難做決定(良心表示不能同意,客觀上又被抓著把柄)陷入兩難境地
(2)王用汲據理力爭,拿出具體數據表示,絕對不能低價賣田
(「孟子雲:禹思天下有溺者,猶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猶己饑之也。各位大人,你們手上的這支筆,系著幾十萬災民的性命,己溺,己饑,慎之」)
(3)鄭泌昌表示為了大局,還是不能改,並叫人撤了海瑞和王用汲的桌案(趕走)
(4)海瑞反問鄭泌昌:朝廷欽任的杭州知府都被你們威脅的說不出話了,我一個小小知縣敢威脅誰?
海瑞規勸高翰文:挑明高翰文被威脅,並勸他不要同意
(5)何茂才要把海瑞押下去,海瑞依【大明律】叫何茂才的兵下去。
(6)鄭泌昌表示,我可以管你海瑞,並威脅我可以殺你。、
(7)海瑞回擊,我要查清毀堤淹田的事件,你們一個都跑不了
(8)鄭泌昌扣帽子攻擊海瑞(無端捏造,誣陷上司),但海瑞不理會,繼續規勸高翰文
(9)高翰文暈倒,暫時收場
胡宗憲借糧
找徐階的弟子趙貞吉借糧,對方不想借並告訴胡宗憲——兩邊的人都不想借給你
(一邊想搞成改稻為桑,一邊想趁機倒嚴)
但胡宗憲以借調軍糧的名義,還是借到了糧食
中央,嚴嵩找徐階談心
透過說明最親的人是弟子,來勸徐階讓他的弟子趙貞吉借糧
(這裏表明了,嚴黨中央意見不統一,嚴世蕃不希望借糧,嚴嵩想要借糧)
地方上
海瑞 :頂住壓力,要求副縣長去找大戶借糧,撐到胡宗憲借來的糧食到達淳安
沈一石 :拿著織造局的旗號,要去買百姓的田(相當於拿著皇帝的名義去買百姓的田地,嘉靖震怒)
楊金水 :如實上報沈一石的計劃,並表示與自己無關(不是他命令沈一石的這麽幹的)
沈一石打著織造局旗號買田事件:
(1)中央:嘉靖從楊金水處獲得詳細資訊,並質問嚴黨是不是他們讓沈一石買田的
(2)嚴黨:表示不知情,不是他們下令的。此時改稻為桑的底線是絕不能反
舉措:下令壓田價,以官府的名義命富商以正常價格購買天地
結論:沈一石的個人舉動,他想要一條活路(改稻為桑已經是不可能辦成的死局了,而辦不成他就得死,向借此機會以皇帝名義直接賑災,買一個人情給皇帝,看是否能有一線生機)
名台詞 掠之於民,民變在即則掠之於商
轉折點
(3)沈一石到達淳安後,以為的「織造局買田」變成了「奉旨賑災」
改稻為桑後續
(1)海瑞保下了被陷害的災民,借此聲譽,促成了淳安縣百姓的改稻為桑(譚綸的不厚道:為了保證淳安百姓執行改稻為桑,私自把海瑞的家眷接到淳安縣,還一口一個為了大局,本人覺得很虛偽)
接來家眷的原因:怕淳安百姓覺得海瑞會走,讓他們放心
(2)淳安縣改稻為桑國策執行完成,告一段落
賑災以及海瑞與李時珍的相遇
(1)暴發疫情,李時珍指出海瑞藥方的錯誤,建議修改,結下交情(本劇中海瑞的最重要兩個朋友,王用汲、李時珍)
「買田」變「賑災」的中央變化(嘉靖主導)
以父子為主題
(1)要求嚴嵩控制好嚴世蕃,
(2)要求掌印太監呂芳管好自己的幹兒子們
(3)暗示自己的兒子欲王,暫時別想著倒嚴,老實呆著
(4)由於國庫還是空虛,下令查抄沈一石家產(嘉靖沒有直接下令,政不由己出)
查抄沈一石
結果:查出的銀子不多,卻查出了整個浙江官場與沈一石的賄賂往來的賬冊
賬冊的應對
(1)鄭泌昌、何茂才,燒毀一部份
(2)楊金水代表宮裏的一部份賬冊,被送往中央,到達掌印太監和嘉靖手中
高翰文、海瑞深夜談心(海瑞天下第一疏的開端)
高翰文告訴了海瑞賬冊中的內容:
(1)浙江官場除胡宗憲外,無官不貪,
(2)嘉靖賞賜欲王妃李家,十萬匹絲綢
賬冊到達中央,嘉靖的處理與胡宗憲的奏對
(1)嘉靖明確知道了,浙江官場到底貪墨的多少錢,並叫來胡宗憲奏對
(2)嘉靖命胡宗憲檢視賬冊,給予失察處分
(3)重提毀堤淹田,究竟是「毀堤淹田」還是「河堤失修」
(4)胡宗憲請求,東南戰事未平,不要現在倒嚴
(5)命胡宗憲拿賬冊給嚴嵩,試探嚴嵩的衷心和底線
胡宗憲秘見嚴嵩
(1)師生之間情誼流露
(2)嚴嵩知道了,當初找徐階談心,希望徐階借糧的事情,徐階沒有辦
(3)嚴嵩沒有看賬冊,並要求胡宗憲把賬冊直承皇上
(4)要求胡宗憲隱瞞見過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擔罪責,不能讓清流的人動胡宗憲
嘉靖的決斷
(1)嚴世蕃結束內閣,清流內閣候選人張居正,高拱也推出候選
(2)嚴嵩還任首輔,但實事有徐階辦理
(3)要求徹查浙江官府貪墨(徐階弟子趙貞吉全權處理)
李時珍治海瑞和妻子無子
因為海瑞和妻子,很少交流,自然很少同房,不行房事怎來孩子呢?
讓他們互相對視,大笑,挑起二人的情趣,自然化解
主線劇情:改稻為桑——毀堤淹田——織造局買田——沈一石死留下賬冊——鄭、何被抓(審問部份劇情跳過,直接來到海瑞上疏)
嘉靖倒嚴
原因:為應對國庫空虛,嚴黨決定巡鹽收稅,但是分給嘉靖的錢只有五分之一,家境震怒
(「朕的錢!都是朕的錢!」)
小插曲:嚴嵩經常吃的一家醬菜,老板不敢賣也不敢收嚴嵩的題字。嘉靖很生氣,並要求醬菜館不必須收下,並改名字為六必居(心上插一刀)
倒嚴是嘉靖的事,一個小老板如此見風使舵,令他不滿,怎麽說也是嘉靖曾經重用的人,不允許別人
(1)嚴嵩:嚴嵩致仕,賜一百石祿米。但並無其他罪責
(2)嚴世蕃:嚴世蕃貪墨又私德不修,和羅龍文、兒子嚴鴻、嚴鵠戍邊
(3)嚴黨黨羽:不與追查
海瑞升任戶部主事,在京任職
(1)在六必居寫廣告,正浮言,打皇帝的臉
(2)錦衣衛聯系,呂芳和欲王等人
嘉靖的決斷
(1)不管海瑞的行為
(2)削呂芳的勢力,把錦衣衛從他的屬下,變為陳洪的下屬
(3)趕走馮保,切斷呂芳和欲王的聯系
李時珍進京
(1)給海瑞看病
(2)給皇帝出藥方
(3)給海瑞上疏出建議
趙貞吉入閣
(1)給嘉靖挪出了資金建宮殿
(2)處罰海瑞六個月俸祿,並表示從自己薪金裏扣除
京官年終將和欠奉
(1)趙貞吉(戶部尚書)命海瑞去給百官發年終獎
(2)京官鬧事,嫌少
(3)王用汲站出來幫海瑞說話,化解危機(你們找誰鬧事也不該找海瑞——家中只有一條棉被)
(4)京官轉移矛盾,決定上疏參內閣
(5)海瑞阻止王用汲也去參奏,並建議他離京(保住海瑞的家人)
百官請願
(1)參內閣不做事致使,流民餓殍遍地(電視劇插入畫面,一個個百姓凍死在街頭,還是在天子腳下)
(2)趙貞吉反駁沒有餓殍遍地(屬實荒謬)
(3)陳洪下令,毒打百官
(4)徐階等內閣求情,陳洪罷手
(5)嘉靖命欲王去安撫百官,給後人鋪路
百姓凍斃鑒定海瑞上疏
(1)興國縣百姓凍死街頭,知縣卻將粥蓬設在城外,(清湯寡水的能照出人影來)海瑞大怒,命令加米,
餓殍遍地
知縣卻烤著炭火,喝著熱茶(本人臟話:垃圾東西)
(2)海瑞要求知縣,將粥蓬設在城內,將縣學,縣衙,大戶的別墅都騰出來,安置百姓
(在有一人凍死,餓死,必定參他)
(3)處理之後,海瑞暈倒,身心俱疲
身:為處理災情,數日未合眼
心:見天下之有饑寒疾苦者必哀之;見天下之有冤抑沈郁不得其平者必為忿之。哀之忿之,情不得已
李時珍對海瑞的建議
醫好海瑞後
(1)海母和海妻便要托付給王用汲,所以不要在有所往來
(2)不要牽連裕王,會被看做黨爭
上疏前夕
(1)送走母親妻子
(2)刻意不寫賀表,壓在最後時刻上交給皇上,防止被半路發現自己的奏疏
奏疏
治安疏的第一段:
戶部雲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謹奏: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世治安事。
▼接著,他看到了下面一段,不止是「奏疏」這麽簡單,這個海瑞還要「披肝膽為陛下言之」,他睜大了眼睛,有些生氣。
君者,天下臣民萬物之主也。惟其為天下臣民萬物之主,責任至重。凡民生利瘼一有所不聞,將一有所不得知而行,其任為不稱。是故養君之道,宜無不備,而以其責寄臣工,使盡言焉。臣工盡言而君道斯稱矣。昔之務為容悅、諛順曲從,致使災禍蔽塞,主不上聞焉,無足言矣。過為計者,則又曰:「君子危明主、憂治世。」夫世則治矣,以不治憂之;主則明矣,以不明危之。毋乃使之反求眩瞀,莫知趨舍矣乎!非通論也。臣受國厚恩矣,請執有犯無隱之義。美曰美,不一毫虛美;過曰過,不一毫諱過。不容悅,不過計,披肝膽為陛下言之。——【治安疏】
▼當他看到海瑞鋪墊自己繼位早年「天下稱治」,他已經知道後面的話絕對不會讓他愉快,他開始憤怒。
陛下天質英斷,睿識絕人,可為堯、舜,可為禹、湯、文、武,下之如漢宣之勵精,光武之大度,唐太宗之英武無敵,憲宗之專誌平僭亂,宋仁宗之仁恕,舉一節可取者,陛下優為之。即位初年,鏟除積弊,煥然與天下更始。舉其略,如箴敬一以養心,定冠履以定分,除聖賢土木之象,奪宦官內外之權,元世祖毀不與祀,祀孔子推及所生。天下忻忻然以大有作為仰之。識者謂輔相得人,太平指日可期也。非虛語也,高漢文帝遠甚。——【治安疏】
▼可他也未曾想到,海瑞的指責竟然會如此直接,每個字都變成了冰錘,從他的眼睛戳進他的心裏。
然文帝能充其仁順之性,節用愛人,呂祖謙稱其能盡人之才力,誠是也。一時天下雖未可盡以治安予之,而貫朽粟陳,民少康阜(明實錄作」民生康阜」),三代下稱賢君焉。陛下則銳精未久,妄念牽之而去矣。反剛明而錯用之,謂遙興可得而一意修玄。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膏脂在是也,而侈興土木。二十余年不視朝,綱紀馳矣。數行推廣事例,名爵濫矣。二王不相見,人以為薄於父子;以猜疑誹謗戮辱臣下,人以為薄於君臣。樂西苑而不返宮,人以為薄於夫婦。天下吏貪將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時,盜賊滋熾。自陛下登極初年,亦有之而未甚也。 今賦役增常,萬方則效,陛下破產禮佛日甚,室如縣罄 , 十余年來極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號,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凈而無財用也。」 邇者嚴嵩罷相,世蕃極刑,差快人意,一時稱清時焉。然嚴嵩罷相之後,猶之嚴嵩未相之先而已,非大清明世界也。不及漢文遠甚。——【治安疏】
這話真的就是指著鼻子罵了。更可怕的是,海瑞說的並非虛言,這才是更讓人憤怒之處。嘉靖非常非常聰明,國中朝政究竟如何,他非常清楚。即使他一心玄修,他的內心深處也盛滿了不安和恐懼,這個恐懼如同那個皇帝新衣一樣,被海瑞戳穿,直接紮到他的心上。
上初覽之怒甚,抵其章於地。——【明實錄】
嘉靖的反應:
(1)震怒
(2)認為是有人指使,這樣海瑞說的就不是實話,自己就不是「天下不直久矣」
(3)命人徹查海瑞的同黨
欲王的態度:
(1)身為人子,必殺海瑞
(2)為了大明江山,必保海瑞
趙貞吉審查海瑞
(1)質問為何寫奏疏? 海瑞: 回應「上疏」是臣子的天職
(2)質問奏疏裏寫了什麽? 海瑞:你沒看過奏疏,卻來審問幹什麽
(3)回應:不能看謀逆之言 海瑞:沒看過,憑什麽說是謀逆之言
(4)質問誰指使你上疏的? 海瑞:沒人指使,我自己上奏的
(5)海瑞:已經證明我上疏和你無關了,你可以不用問了(並轉身)
(6)趙貞吉離開
群臣看奏疏
(1)徐階表示匪夷所思
(2)高拱暗自點頭認可
(3)張居正:國之利器
群臣審海瑞
(1)堅持不戴刑具(據大明律法,現任官員定罪之前一律去掉刑具審問)
(2)趙貞吉誅心言論:說海瑞是「喪心病狂」「以邀直名」
(3)海瑞回懟,趙貞吉與他有過節要求換人審問
1
(嘉靖四十年,卑職在浙江任淳安知縣,趙大人任浙江巡撫。那一年卑職所管的淳安縣糟了大災,全縣被淹,五月江南織造局,奉旨發放了賑災糧,九月趙大人為了一己之政績,要在當年完成五十萬匹絲綢,竟不顧百姓的生計,向百姓催還奉旨的振糧,還要以半價逼買百姓生絲。卑職抗了趙大人的命,趙大人上疏參劾卑職,那時候他曾說,卑職是為要直名,收買人心。卑職又聽到了趙大人同樣的言辭,這便是成見過節,也是卑職給皇上奏疏中提到的,臣職不明,趙大人你就是我奏疏裏要參的大臣之一)
在公事上如此不顧民生,迎合聖意,還被擺在明面上說,對官聲是失真傷的。偏偏趙貞吉還以心學名臣自居,他的名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趙貞吉被逼狠了,直接要動刑。
2
(大明朝這些年來,年年國庫虧空。皇上一意玄修。大興土木,各級官員,面為順諛,趁機搜刮。這大殿的一根棟梁,從雲南從貴州深山運到背景,耗費官資竟達五萬兩之巨,沿途四傷人命不下百余民工。趙大人,你管著戶部,幾時曾算過,一根梁木從雲貴運來,有多少縣、州、府、衙,從中貪墨了國庫多少銀兩,有多少人死於非命。你身為戶部尚書,臣職不虧嗎?)
3
(趙大人,你昨晚審問過我,今天在這裏又這般申我,你的心思卑職明白,我可以坦言,你趙大人絕不會主使我上這道疏,任何人都不會。我海瑞上這道疏,一是為了大名的江山社稷,二是為了大明的天下蒼生。趙大人你的幹系,已經洗刷了,你也無權申我,必須回避。倘若不回避,卑職不會再說一句話)
嘉靖與海瑞的對峙
(1)嘉靖的威逼利誘失敗(威脅家人,利誘功名),回應「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聖人無恒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我在青春期的時候有一段叛逆的時間,對於這些置自己生死於度外的人懷抱著一種批判態度,那個時候讀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跟同學吐槽,杜甫連自己的妻子兒女都保全不了,還談何要「大庇天下寒士」。可現在意識到,如果海瑞的家人受到牽連,這不是因為海瑞上【治安疏】造成的。相反,正是因為大明朝會讓正義變成禍患,海瑞才會上【治安疏】。偉大的人不會因為自己的苦難而忽略別人的苦難,他們會因為自己的苦難而更在意他人的苦難。
▼石公公的威逼利誘失敗了,嘉靖知道自己避無可避,他只能自己出來直接和海瑞辯。
(2)直接對峙
嘉靖:我華夏三代以下,可稱賢君者該首推何人?
海瑞:當首推漢文帝
嘉靖:文帝之賢,文景之治,後世莫不頌之,你卻在給皇帝的奏疏裏,參照狂生賈誼之言,求全苛責,借貶抑漢文帝,以貶抑當今聖上。如此賢君尚被如此攻擊,你心目中的賢明之君是誰?
你即認漢文帝為賢君,為何反責文帝,優遊退遜,多怠廢之政,這是不是在對映皇上?
▲這一段嘉靖問的是【治安疏】裏面的這一段:
漢賈誼陳政事於文帝曰:「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夫文帝,漢賢君也,賈誼非苛責備也。文帝性仁類柔,慈恕恭儉,雖有近民之美;優遊退遜,尚多怠廢之政。不究其弊所不免,概以安且治當之,愚也。不究其才所不能,概以致安治頌之,諛也。陛下自視於漢文帝何如?
嘉靖的邏輯是這樣的,如果海瑞認為文帝是三代以下首推的賢君,那為什麽又在【治安疏】裏面又指責文帝,是不是影射當今皇上。
海瑞:漢文帝不尊孔孟,崇尚黃老之道無為而治,因此有優遊退遜之短,怠廢政務之弊。但臣仍認文帝為賢君,因文帝猶有親民、近民之美、以百姓之心為心與民休養生息。光大文帝之德,始有文景之治。可是當今皇上處處自以為效文景之舉,二十年不上朝美其名日無為而治,修道設醮行,其實是大興土木。 設百官如家奴,視國庫如私產,以一人之心奪萬民之心, 無一舉與民休養生息,以致上奢下貪,耗盡民財,天下不治,民生困苦 要我直言,以漢文帝之賢猶有廢政之弊 當今皇上不如漢文帝 遠甚!
「嘉靖者,言家家皆凈而無財用也。"
大明朝設官吏數萬竟無一人敢對皇上言之,我若不言,煌煌史冊自有後人言之,轉問那些要駁斥我的百官,他們不言,我獨言之。何為影射他們,是不是想讓皇上,留罵名於千秋萬代。
嘉靖:都你一人是,忠臣,良臣,賢臣?
海瑞:我只是直臣
嘉靖:無父無君的直臣
海瑞:我四歲便沒了父親,家母守節,一人將我帶大。出而為官,家母便諄諄誨之,爾雖無父,既食君祿,君即爾父,其實豈止我海瑞一人視君若父,天下蒼生無不視皇上若父,無奈當今皇上不將百姓視為子民,重用嚴黨以來,從宮裏二十四衙門派往各級的宦官,從朝廷到省府州,所設官員 無不將百姓視為魚肉 皇上深居西苑一意玄修 幾時察民間之疾苦 幾時想過幾千萬百姓雖有君而無父 雖有官而如盜 兩京一十三省皆是饑寒待斃之嬰兒,刀俎待割之魚肉 君父,知否!?!
嘉靖:朕送你八個字「無父無君,棄國棄家」(暈倒)
(三)收獲
1、認識到一件事物不僅要從正面或者作者的角度來觀察,更要在他的反面和側面來觀察
2、整個封建制度的不完善,令人絕望,若是沒有海瑞的最後吶喊,仿佛沒有一絲光亮
3、我做不了海瑞,但一定會盡全力做王用汲、李時珍那種,理解朋友,不怕患難,敢於為百姓爭利,本身也是學社會學的,若不能學有所用,幫助大眾,學之何用
賀雪峰教授,敢直言山東省政策失誤,防止了一大群農村百姓被強迫拆家
溫鐵軍教授,敢直言GDP計算方式就是一種有利於金融資本的方式
我希望我也可以有這樣的勇氣,希望去北京大學深造,為人們做點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