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如何擁有旺盛精力?

2013-09-19知識

想要擁有旺盛的精力,需要的是健康的身心狀態。而當我們想要改善身心狀態時,往往會遺漏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自己與身體的關系。有些人之所以身心狀態不好,常常感到疲憊,很可能是由於自己與身體的關系是不良的。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如何更好地改善身心關系。

與身體失聯,是什麽樣的體驗?

一些研究者用「與身體失聯(body disconnect)」描述我們與身體的不良關系。它說的是我們在心理上將自我(self)與物理的身體(physical body)分開的狀態(Broccoli, 2008)。

*與身體失聯的人,可能會有這些表現 (explore your mind, n.d.):

1.Ta們通常很少關註身體特征,也沒興趣了解它。總是透過別人了解自己的身體習慣和特點。

2.Ta們也很少關註身體感知,總是為了理智或情感的需要犧牲身體感受。

3.Ta們不太接納身體本來的樣子,常常站在第三方的視角審視自己的身體;如果進行身體管理,ta的目的也多是為了達到某些外部的標準。

4.當自己的身體機能有所退化,不能幫助ta們積極地實作目標時,和身體失聯的人會對身體產生某些負面的態度和情緒。

可以看出,和身體失聯的人總是忽視自己的身體和身體感受,習慣將頭腦裏想要的淩駕於身體需求之上。身體對ta們來說,只是實作目標、達到理想狀態的工具,而不是需要關心、愛護的,屬於自己的一部份。

雖然這種傾向實際上由來已久——甚至在心理學中,很長一段時間裏,研究者們也認為,物理性的身體不如頭腦和心理的部份有價值。

但近些年,研究者們越來越意識到,身體並不是低頭腦一等的存在,我們與身體的關系對生活質素有很大影響。

*當你和身體失聯時,即使客觀上你在認真地生活,也可能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研究發現,與身體失聯會降低你對健康保護行為(health-protective behavior)的投入程度(Monge-Rojas et al., 2016)。比如:

研究還發現,與身體失聯的人在選擇運動時,更傾向於選擇有助於自己符合外部評價標準的活動,而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活動(Parsons & Betz, 2001)。這個過程中,ta們感到的愉悅感會下降,因此更難堅持下去。

更重要的是,研究者們還發現,與身體失聯不僅會影響你的身體健康,還會進一步影響你對自我的感知,反過來影響你的身心健康 (van der Kolk, 2014)。

研究者們透過掃描大腦發現,大腦中負責感知身體感受的腦區,同樣負責形成自我的意識。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透過對身體感覺的體驗,來意識到自己活著,意識到自己在哪兒,去判斷周圍的環境對自己有哪些影響,自己此刻在發生什麽。

不去感受身體,我們便缺乏感知自己的途徑和證據 :你可能會感到自己所謂的高興、難過都是空洞的,只停留在認知層面,卻沒有具體的感受。

你也可能發現,你的行動、選擇也缺乏充分的自主意識 ——因為你沒有感受此刻的自己,不了解此刻的自己真正的需求和向往,所以容易被外部裹挾,無法充分掌控自己的生活。這一切都會破壞你的存在感,你會覺得自己生活得很抽離,缺乏活力與根基。

良好的與身體的關系,是什麽樣的?

在學術上,和身體關系緊密被稱為 「具身化(embodiment)」。它說的是你和身體建立接近、聯結、親密的關系,你對身體足夠了解,足夠尊重,願意為之發聲(voice),感到身體是構成你整體性的一部份 (Piran, 2002 & Piran,2015)。

做到「具身化」的人會有以下表現:

1.Ta們很了解自己的身體,比如知道各個部份的形狀、觸感,強壯還是容易受傷,哪些部份會在有情緒時率先反應……能感到ta們和身體非常靠近。

2.Ta們尊重自己的身體反應,能及時覺察並積極響應。

3.Ta們接納身體本來的樣子和機能(capability),不會要求它做它做不到的事。並且,能清晰地意識到身體真實感受,並敢於表達出來。

4.Ta們感到身體是自己的重要部份,它的存在本身具有價值,因此不會為了追求頭腦中想要的犧牲身體。

Ta們也感到身體幸福感處在自己整體幸福感的中心地位(central to their overall well-being),在設定生活目標時,會充分考慮如何讓身體感到幸福。

很多研究發現,相比和身體失聯的人,和身體聯結的人會體會到更高的自尊感和更少的抑郁癥狀(Impett et al., 2011),也會感到更強的競爭力和被賦權的感覺(empowerment)(Liimakia, 2011)。

那麽,有哪些方法可以重建和身體的聯系呢?

1. 放慢生活節奏,在日常習慣的事務中主動覺察身體

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簡單的練習, 在呼吸、走路、吃飯的時候,有意識地將註意力放在身體感受上:

- 感受吸氣呼氣時空氣接觸鼻腔、肺部擴張收縮的感覺;

- 走路時感受下你會前腳掌先著地還是後腳掌先著地;

- 吃飯的時候感受下舌尖嘗到的是什麽味道,牙齒咀嚼的感覺是什麽樣……

這些會幫助你逐漸充分體驗身體,感到身體與自己的一切行動同在的感覺。

你也可以主動進行瑜伽、身體掃描等有利於重新與身體聯結的練習,跟隨相關的引導語認識、熟悉自己的身體(Mahlo & Tiggemann, 2016)。

2. 選擇偏重韻律感、節奏感的運動

有研究表明,相比具有競爭性和規範性(比如籃球、跑步等)的運動,參加韻律感和流動性(flow and rhythm)的運動(比如舞蹈、拳擊操等等)時,人們會產生更強的和身體聯結的感覺(Wright & Dewar, 1997)。

3.有意識地提醒自己:我是一個由身體和心理組成的整體存在

你可以做一個小練習:發現自己的某些特質時,看著鏡子裏的自己,把這個特質說出來,並且想象這個特質真的進入了你的軀體。

你也可以在做選擇時,有意識地先體會身體訊號,而不是只憑頭腦驅使自己。比如雖然還沒有完成既定的運動量,但不知道為什麽今天就是特別累,你可以聽從身體的感受,先停下來。當你有意識地因為身體感受做出選擇時,你會漸漸形成身心完整的感覺。

KY作者說:

有西方學者經過調查和研究認為,我們正在經歷一場身體危機。雖然這種危機的出現,有當前社會、環境等很多因素的推動,但更多的原因是我們越來越傾向於依靠頭腦生活: 我們總是在頭腦中想自己要什麽,去看、去學習別人都在做什麽,卻忘記詢問我們的心智所存在的這個身體有哪些感受和聲音,去看它在指引我們走向什麽方向。

「Your body is your most loyal, lifelong companion」。在關註心智的同事,也多多關註身體,嘗試讓自己的心理與身體更好地聯結起來,我們才算真正擁有了這個忠誠的夥伴,有了一份,無論遇到何種境遇,都不會離開我們的支撐。

希望更多人都能讓自己的心理愛護自己的身體,也讓自己的身體支持內心,從而獲得更好的身心狀態。最後,我們便也能從根本上擁有旺盛的精力,更有激情的生活。

References:

Broccoli, T. L. (2008).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and physical body: An examination of the phenomenon of disconnect (Doctoral dissertation, Rutgers University-Graduate School-New Brunswick)

How's Your Relationship with Your Body, n.d.

Impett, E. A., Henson, J. M., Breines, J. G., Schooler, D., & Tolman, D. L. (2011). Embodiment feels better: Girls' body objectification and well-being across adolescence.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35 (1), 46-58.

Liimakka, S. (2011). I am my body: objectification, empowering embodi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women’s studies students’ accounts.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28 (4), 441-460.

Mahlo, L., & Tiggemann, M. (2016). Yoga and positive body image: A test of the Embodiment Model. Body Image, 18 , 135-142.

Monge-Rojas, R., Fuster-Baraona, T., Garita-Arce, C., Sánchez-López, M., Colon-Ramos, U., & Smith-Castro, V. (2017). How self-objectification impacts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adolescent girls in Costa Rica.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14 (2), 123-129.

Parsons, E. M., & Betz, N. E. (2001). The relationship of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nd physical activity to body objectification, instrumentality, and locus of control among young women.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25 (3), 209-222.

Piran, N. (2002). Embodiment. A mosaic of inquiries in the area of body weight and shape preoccupation. In S. M. Abbey (Ed.), Ways of knowing in and through the body: Diverse perspectives on embodiment (pp. 211–214).Welland,Canada: Soleil.

Piran, N. (2015). New possibilities in the prevention of eating disorders: The introduction of positive body image measures. Body Image, 14 , 146–157.

Van der Kolk, B. (2014).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Mind, brain and body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uma . Penguin UK.

What can evidence-based psychology teach us about the mind-body problem? n.d.

Wright, J., & Dewar, A. (1997). On pleasure and pain: women speak out about physical activity. In Researching women and sport (pp. 80-95).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點選檢視往期高贊回答:

有哪些年輕人「千萬不能碰」的東西?

有哪些細微但是高效有用的習慣?

人在迷茫時該幹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