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女兒十六歲了,以前妥妥的學霸,已經休學一年了,患了抑郁癥,怎麽愛她?

2020-05-06知識
有個孩子的母親問我:「我的孩子整天都躺在床上玩手機,我該怎麽幫助他?」
我問這位母親:「你看到孩子這樣是什麽心情?」
她說:「我生氣啊。他抑郁癥應該多去活動,整天躺在床上幹什麽?!」
我問:「那你看到他這樣,做了什麽呢?」
她說:「我說他,讓他下樓轉轉,他不聽,還和我吵架。」

相信這位母親所經歷過的,對於孩子患抑郁癥的父母來說並不陌生。我經常會收到家長的提問:「我的孩子有強迫癥/焦慮癥/抑郁癥,我該怎麽幫助他?」這個問題很難用幾句話甚至幾段話回答清楚,但我可以試試看,至少給關心這個問題的家長一些提示。

首先,如果你想要幫助你的孩子,必須先理解你的孩子。


不管是什麽心理癥狀,都不是天上砸下來的不幸運,偏巧砸到了你家裏。很多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癥、強迫癥、焦慮癥,都與家庭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相關。

比如有的家庭過度嚴苛地教育孩子,不允許孩子犯錯誤,一犯錯誤就責罵,會非常容易使孩子內化一種對自我嚴苛的態度,而這種極度的內在自我嚴苛,可以解釋非常多的強迫癥癥狀。

我有個12歲就患了強迫癥的小患者Z,他的強迫癥狀之一是反復地塗改筆記和作業,這使他每天晚上要花很久去做作業,而且根本做不完作業。他之所以反復塗改作業,是因為他總在擔心自己寫錯了,但是即便他改了,他還是不放心,於是再改一遍,結果越改越糟糕。

他媽媽對他這一點非常生氣,呵斥他別再修改作業,但是卻不清楚這些行為都是他的強迫癥狀。孩子自己也非常苦惱,但覺得想要修改的沖動是那麽地自然又強烈,根本停不下來。


那他又是因為什麽家庭教育因素患上強迫癥的呢?Z的媽媽和Z分別給我講了他小時候的經歷。Z的媽媽是一名中學教師,對待自己的學生就非常嚴格,如果學生達不到她的要求就會訓斥學生。而她對自己的兒子更是如此。Z還沒上小學之前就被媽媽要求學習小學課本、背古詩詞,如果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學會就會被訓斥。Z上了小學之後,成績比較好,但不是最好的,每一次考完試Z都會非常緊張,因為媽媽會審問他為什麽沒有考得更好。

因此,從開始學習起,Z就緊張學習過程、擔心結果不好。他在小學的這6年裏逐漸形成了過度檢查的習慣,然而即便過度檢查也依然不能逃避媽媽的訓斥,因此過度檢查變得越來越嚴重,終於發展成了強迫癥。

在了解了Z的癥狀發展過程後,我對Z的媽媽進行了心理教育,給她講了Z為什麽發展出了強迫癥的原因,她的教育方式對Z強迫癥狀的產生和維持起到了怎樣的作用。Z的媽媽非常後悔自己曾經對Z的教育方式,決定好好地學習心理學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但值得註意的是,很多家長會在孩子患病之後萌生出改變的願望,但有時他們會不切實際地期望自己一旦改變了對待孩子的方式,孩子的癥狀就可以立刻消失不見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原因是孩子的癥狀是多年的教育環境逐漸促成的,即便家長的教育方式發生了改變,孩子內在的人格已經形成了一些定式,可不是簡單地換個環境就可以改變的,還需要整個家庭和心理咨詢師長久的協作努力。

其次,你要表達你的關心,積極地和孩子交流情緒和感受,盡量多地鼓勵孩子,盡量少地去指責孩子。

絕大多數患心理疾病的孩子都缺少家庭成員的情感支持和情感聯接。請註意,僅僅是關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學習並不是真正的情感支持和情感聯接。給予孩子真正的情感關註和情感支持,恰恰是很多中國父母特別欠缺的教育技能。

當一個孩子的情緒很少被家庭所關註,父母極少與孩子交流情緒和感受時,這樣的養育環境會非常容易使孩子從內心裏感覺到沒有情感聯接和依戀。當他再在生活中遇到較多的壓力之後,非常容易感到無助和退縮,這正是很多抑郁癥患者的發病因素。


有的家長在孩子患病了之後,開始學習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但是必然會遇到很多阻礙,比如家長還沒有把握好進行情感交流的時機,沒有認真去體會孩子的需要和情緒,那就需要更多對「共情能力」的學習。

一位抑郁癥患者的母親曾問我:「我已經非常努力地去和孩子溝通了,但是她不理我,怎麽辦呢?」
我問這位母親:「你是怎麽做的呢?」
她:「她在沙發上躺著看電視,我就坐在旁邊陪她看。」
我:「你做得很好。你們有交流嗎?」
她:「我問她電視裏演的是什麽,她說我很煩。」
我:「你看電視的時候喜歡別人在旁邊一直問你嗎?」
她:「不喜歡。」


很顯然,她選擇了一個不好的溝通時間,在她的孩子看電視的時候,並沒有對母親的需要,但是母親的「關心」卻打擾到了孩子。我給她的建議是,她可以找其他的時間和女兒進行情感溝通,比如邀請女兒出去吃午餐,然後很自然地和女兒聊女兒感興趣的事情。在女兒空閑的時候,去女兒的房間,向女兒道歉——「媽媽曾經對你的情緒沒有很好地關註,對你造成了傷害,媽媽對不起你」。

但是,很重要的是,請家長們不要期望自己的一次道歉就能換來孩子的原諒,孩子在過去的十幾年裏一直在情緒上感到受傷,他們是不可能一下子就原諒家長的。如果我們想要獲得孩子的諒解,我們也要有真正承認錯誤的勇氣和彌補錯誤的決心。

我甚至聽過一些例子,當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已經改變了對待孩子的方式,而孩子對家長的關心愛答不理時,有的家長感到自己的努力碰了一鼻子灰,反倒會大發雷霆,指責孩子好不吃賴不吃,是個白眼狼——這是極其錯誤的做法,這樣會把明明有修復機會的親子關系推向徹底沒救的深淵裏。

如果是這種情況,強烈建議家長們自己要接受心理治療,因為這說明這些家長自己有難以耐受挫敗的心理困難。

此外,你需要停止要求自己已經患病的孩子「表現正常」。

有很多孩子正在接受咨詢的家長會向我埋怨孩子,「他(一個患強迫癥的孩子)為什麽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樣收拾桌子,桌子為什麽一團糟」;「她(一個因抑郁癥休學的孩子)為什麽不去上學而整天躺在沙發上看電視」。

很多家長看到他們所覺得不順眼的行為時,就會去指責孩子。當孩子的癥狀沒有被理解而只是被指責的時候,行為的改變並不會真的發生,這些指責變成了僅僅是父母在發泄自己的情緒,不僅對孩子沒有幫助,反而會使情況變得更加糟糕。

家長需要理解的是,孩子「不正常」的行為正是他們的癥狀之一,而不代表孩子有著頑劣的個性。比如上述把桌子搞得一團糟的男孩子,當我和這個孩子聊起這部份時,他和我說他覺得收拾桌子很痛苦,因為如果他一旦開始收拾,他就需要按照非常僵化的規則去收拾,比如東西一定要按照某種順序擺放,而這樣收拾桌子會花特別多的時間,但是他現在要準備高考了,他沒有那麽多時間去收拾桌子,因此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讓桌子亂著。我問他,桌子亂著對你找東西有影響嗎?他說,沒什麽影響,我都知道我最常用的那些資料會放在什麽地方,我只是沒有去用我的儀式把它們擺放整齊而已。

其實在我的眼裏,這個孩子沒有把桌子非得收拾得符合他原本的強迫性的規則,已經屬於癥狀上的改善了,而父母的要求和責備,實際上反倒是把孩子往更嚴重的強迫癥狀推了一把。

最後,我想說的是每個孩子都值得被看到、了解和溫柔地對待。

本文作者:閆煜蕾,簡單心理認證心理咨詢師,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咨詢師,中美精神分析聯盟(CAPA)高級組 督導組。了解作者更多資訊,詳戳↓↓

「簡單心理」成立於2014年,是國內領先的一站式心理健康服務平台,只提供高質素的心理健康服務。 找專業心理咨詢師,請戳「http:// jdxinli.cn/2ukmmb 」

想尋求心理服務,卻不知如何選擇?試試「心理評估」服務,請戳「https:// jdxli.com/4XAd3e 」。 專業心理評估顧問幫你梳理困擾,並量身客製心理健康方案,按需推薦匹配你的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