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豹子頭林沖,為啥電視劇裏林沖都不豹子頭?

2015-08-24知識

簡言之,因為林沖作為知書達理、棄文從武的儒雅武生形象歷史非常悠久,源自於明代李開先定稿的雜劇【寶劍記】,而不是同期出版的【水滸傳】。

【寶劍記】和【水滸傳】的作者對於先前沒有任何個人描寫而空有「豹子頭」外號的好漢林沖有著不同的理解,因此造成了林沖在戲劇和書本之中的形象大為不同。甚至【寶劍記】中林沖形象反而會蹬鼻子上臉,出現在【水滸傳】的插畫裏。

【水滸傳】成書前的「豹子頭林沖」

「豹子頭林沖「這個角色最初出現於宋元時的話本【大宋宣和遺事】:

林沖和李進義(盧俊義)、楊誌、孫立等十一人都是搬運花石綱的指使,十二人結為異姓兄弟。楊誌遇雪前進不得而賣刀,遭遇惡少纏結而將其殺死,就此被流衛州,途中偶遇結義兄弟,李進義帶兄弟們殺死押送的軍人,救出楊誌,一起上太行山為寇。後來晁蓋智取生辰綱事發,與李進義等聚義太行山梁山濼。

在【大宋宣和遺事】中林沖基本上是作為湊數的背景板出現,沒有任何個人事跡,只是宋江在九天玄女廟中得到天書一卷,提到第14位元是「豹子頭林沖」。然而直到全文結束,林沖都沒再單獨登場。

而南宋末年的畫家龔開所繪制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中,更是沒有林沖這個角色。在現存的元雜劇中林沖也沒有登場過,直到明朝周憲王朱有燉,原創了水滸雜劇【豹子和尚自還俗】,顯然是讀過和現在版本不同的【大宋宣和遺事】,因此讓「豹子頭林沖」名列好漢,然而仍舊沒有事跡可言。

李開先的【寶劍記】

李開先

李開先(1502-1568)在1547年創作的【寶劍記】是現存最早的明朝【水滸傳】題材的南曲作品。內容大致如此:

林沖字武師,出身書香門第,乃是林逋之後,父親官至成都太守。時值國難之際,林沖毅然投筆從戎,征土番、平方臘、北討遼金後,官拜征西統制。然而林沖看不慣童貫封王、開釁遼金而參了一本,反而被降職為巡邊總旗。後遇張叔夜搭救,擔任八十萬禁軍教頭。

然而他又看不慣太尉高俅主持的花石綱禍國殃民,便上書彈劾,反遭高俅陷害,以參考林沖祖傳禦賜寶劍打造新劍為由,使林沖誤入白虎堂被捕下獄。高俅原本計劃在獄中殺死林沖,但是林沖的妻子張真娘以死相逼告了禦狀,經由開封府尹楊清審判,林沖被流放至滄州充軍。(林沖並未休妻)

收到高俅、童貫的指示,公人薛霸、董超計劃在野豬林殺死林沖,然而林沖在西軍中的結拜兄弟、因為打抱不平殺人、棄官在相國寺出家為僧的魯智深及時將林沖救下,一路護送到滄州。

滄州驛吏不濟打算以小事把林沖活活戴枷折磨致死,但是林沖的結義兄弟、參軍公孫勝作為欽差召集人馬征討梁山時恰好途徑此地,認出林沖而把他救下,安排林沖看守大軍草料場。

此時高俅之子高朋在嶽廟看上了前來上香的張真娘,就此患上相思病,虞侯陸謙、傅安等自告奮勇前去滄州殺死林沖,再回來騙真娘丈夫已死以斷絕念頭。

林沖看守草料場之時遇到天降大雪,前往村中買酒,途中在大聖廟歇腳時,聽到了陸謙、傅安在火燒大軍草料場後得意的對話,因此大怒沖出來殺死二人,隨後前去投靠滄州柴皇親。

公孫勝聽說高俅派遣指揮徐寧率五百人追捕林沖,便派人前去給林沖送信,自己則帶著妻小提前逃往中條山避禍。林沖經由柴皇親介紹上了梁山,得到梁山頭領宋江的賞識,拜為總領大將。

高朋進一步逼迫張真娘屈服於自己的淫威,因病臥床的林沖母親怕連累真娘而懸梁自盡。使女錦兒自告奮勇代替真娘出嫁高朋,真娘則化妝成使女同鄰居王婆前去找丈夫。新婚之際錦兒不屈自盡。

真娘和王婆在途中遭遇征討梁山的大軍,在混亂中走散,真娘本欲自盡,被附近尼姑救下而在白雲庵中出家。

宋江、林沖、李逵率軍兩敗童貫、三敗高俅,隨後率軍直撲開封「勤王」。朝廷不得已只好封宋江等為安撫使,林沖官復原職並升兩級,又把罪魁禍首高俅父子下獄,由洪太尉送至梁山軍中交由林沖處死。林沖路過白雲庵時發現了家傳寶劍,與張真娘破鏡重圓。

【寶劍記】的成立與林沖形象的誕生

因為【寶劍記】出版時代比已知最早刊刻的【水滸傳】——武定侯郭勛(1541年下詔獄)刊刻本【水滸傳】稍晚幾年,因此很多人會誤認為【寶劍記】是受到【水滸傳】影響而誕生的作品。

但是事實上,根據小松謙的考據,李開先以朋友蘇洲(號雪蓑漁者)的口吻為【寶劍記】作序時,提到了【寶劍記】的創作史,要比【水滸傳】出版的時代更早:

予遊東國,只聞歌之多者,而章丘尤甚。無亦章人為之也?或曰:「坦窩始之,蘭谷繼之,山泉公正之,中麓子成之也。「然哉?非哉?

這裏的「坦窩」可以確定是鄢陵人陳銓的號「坦窩道人」,「蘭谷」可能是陳銓之子、山東參政陳溥的號(陳溥號無考),「山泉」是山西參政劉澄甫的號,「中麓子」是李開先本人。

李開先本人曾經在考取進士的時候受到劉澄甫的叔叔劉鈗的照顧,因此和劉家交往較為密切。不過劉澄甫是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進士,從年齡上看應該比李開先大很多。而劉澄甫和陳溥又同在山西做過官,同樣正德年間阿附過太監張忠受到封賞,結果又一起遭到彈劾,兩人應該私交也比較密切。

陳銓平生沒有做過官,陳溥似乎也沒和李開先有過私交,李開先沒有必要把功勞攬在不熟悉的人身上,因此可能【寶劍記】是沒有做過官的陳銓原創,隨後傳給兒子陳溥,陳溥把【寶劍記】交給劉澄甫修改後,最後由劉澄甫的晚輩李開先最終定稿。

李東陽在【空同集】第五十七卷【陳公六十壽序】中提到陳銓的六十大壽是在「正德己卯八月一日」,因此他應該是1456年左右生人。從年齡上考慮,陳銓創作【寶劍記】的時代大概是在弘治、正德年間,只會比【水滸傳】出版的時間更早。

陳銓等在創作【寶劍記】之時,有意識的選擇先前雜劇中經歷空白的角色來塑造。典型的例子便是【寶劍記】中的「入雲龍公孫勝」和【水滸傳】中極其不同,如果讀過【水滸傳】,顯然是不可能把一個全書戰力巔峰的道士原創成一個當欽差的參軍。如此來看,林沖和公孫勝都是【寶劍記】和【水滸傳】作者對於不同角色外號的理解而各自原創的人物形象。

特別是【水滸傳】中「魯智深-林沖-楊誌-生辰綱-宋江-武松」這部份個人傳記部份和後面水滸好漢全夥南征北討的創作思路乃至用詞都有很多不同之處,因此很早以前學界中便有這部份是在正德末、嘉靖初左右由某位不肯透露姓名的「天才文人「增補而成的說法。

如果此說屬實,那麽這位「天才文人」很可能和陳溥、劉澄甫等有過交流,讀過早期版本的【寶劍記】,並且受此影響寫出了【水滸傳】中林沖的個人部份。

最早版本的【水滸傳】的作者,從林沖「豹子頭」的外號、排名和類似關羽的大刀關勝相近的武力擔當的角度出發,有意識的把故事情節一片空白的林沖往張飛的形象上塑造,因此塑造出一個「滿山都喚小張飛「、手持丈八蛇矛、「豹頭環眼」的林沖。

但是這位豹子頭林沖和大刀關勝一樣,可能都是缺乏上山前的具體描寫而屬於比較乏味的角色。因此「天才文人」把【寶劍記】中的林沖形象和情節改編後,匯入了【水滸傳】中。【寶劍記】作為南曲的劇本一般不會對人物有旁白類的外貌描寫,因此「天才文人「只好捏著鼻子說這位知書達理的教頭林沖「豹頭環眼,燕頷虎須,八尺長短身材」,反正長得粗魯而心內細膩的人現實中多的去了,強行圓回原案……

非常典型的地方,比如說【水滸傳】中多年前受到林沖的恩惠的李小二,曾經對老婆說:「你不省得。林教頭是個性急的人,摸不著便要殺人放火……」

林教頭:不不不,我不是,我沒有……

後文林沖在風雪山神廟手刃三個仇人後,到柴進莊前為了討酒喝和莊客發生沖突、後來上梁山後火並王倫等等【寶劍記】中完全沒有的情節,可能都是「天才文人」為了將自己塑造的「隱忍的林沖」轉變為「小張飛」的過渡描寫。但最早版本的【水滸傳】已經奠定了全書悲劇結局,原作中可能和高俅沒有沖突的林沖,最終重歸隱忍,在未能如【寶劍記】那般報仇雪恨,就此了結一生。

另外【水滸傳】中提到林沖和徐寧是好友,但是【寶劍記】中卻是路人徐寧追捕林沖,不知道是否是增補者故意開了個惡趣味的玩笑。

【寶劍記】對林沖形象的影響

【寶劍記】中雖然沒有對林沖具體的形象描寫,但是卻明確表示林沖的表演者是「生」,而非張飛形象的「凈」,這也說明了【寶劍記】在創作之初就沒有把林沖向張飛形象靠攏的意思,甚至連「豹子頭」的外號都沒有具體提及。

李開先的【寶劍記】在當時是一部極其重要的傳奇作品,日後與【浣紗記】【鳴鳳記】並稱「嘉靖三大傳奇」,明朝前七子之一的王九思,便在【書寶劍記後】評論說:「至圓不能加規,至方不能加矩,一代之巫師,古今之絕唱也。」

【寶劍記】在明朝時就非常受到觀眾的喜愛,萬歷時期的潘允瑞、崇禎事情的祁彪佳等都在作品中提到自己觀看【寶劍記】的經歷。

為了適應舞台演出的條件限制和觀眾需求,【寶劍記】也往往被改編,至少在明末清初,就已經出現了失傳的無名氏【寶劍記】、沈初成【寶劍記】等等版本。

比如說同為明代文人的陳與郊,就很明顯的意識到了【寶劍記】的故事非常南曲套路,和【水滸傳】故事相去甚遠,因此由他創作,1617年刊刻的【靈寶刀】便是綜合了【寶劍記】和【水滸傳】情節的作品。他把【寶劍記】中和林沖完全沒有關系的陸謙改成了【水滸傳】中的好友關系,把【寶劍記】中林沖遭到陷害的原因改成了高衙內看上了張真娘,另外還有意識的增加了魯智深在桃花山痛打小霸王周通、李逵喬坐衙、張真娘上山後由一丈青照顧等等和【水滸傳】有關的情節,最後還是回歸【寶劍記】林沖擒殺高俅父子,與張真娘破鏡重圓的故事。

無論是原作還是綜合【水滸傳】的衍生作品,林沖都保持著【寶劍記】中的投筆從戎的儒雅武生形象,而並非【水滸傳】中的「小張飛」。

這種影響甚至反殺了各種版本的【水滸傳】插畫,雖然原著寫著「豹頭環眼,燕頷虎須」,但是早在明末清初,【水滸傳】的插圖裏畫的就完全是【寶劍記】中的儒雅林沖形象,基本上沒有胡子:

明末劉榮吾刻本【新刻全像忠義水滸誌傳】中的林沖
清初鄭喬林刊刻本【新刻全像忠義水滸傳】中的林沖

改編自【寶劍記】三十七折的【林沖夜奔】從明朝徐復祚【三家村老委談】被單獨提及後,至今都盛演不輟,在昆曲、京劇、贛劇、湘劇、漢劇、徽劇、弋劇、柳子戲、梆子戲中都有該劇目,其中的林沖形象自然不是豹頭環眼小張飛,而是一個類似於趙雲、馬超的武生形象。

1936年李萬春【林沖夜奔】
1962年李少春【野豬林】

電影、電視劇的人物形象往往受到戲劇舞台的人物形象的影響,因此從古至今,一向都不是「豹子頭「,而是一個武生。甚至在原著的插圖裏,都是個武生……

鄙人其他和水滸相關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