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如何接受自己,喜歡自己,並改變自己?

2015-02-23知識

接受自己,在心理學上又被成為「自我接納」(self-acceptance),這意味著盡管自己有不足之處,也仍舊能夠認可自己。這對我們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很高影響。

為了更好地理解自我接納,我們先來看看一個自我接納程度高的人是什麽樣子。

自我接納的人通常有怎樣的想法?

1. 「我的情緒很重要,我要感受它」

自我接納要求人們去體驗和接受自己的情緒 。值得註意的是,體驗和接受不代表你會被情緒所控制或者無法擁有正常的邏輯思考的能力,而是感知情緒進一步來認識自己,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喜歡什麽,想要維護什麽等等。而 自我接受程度低的人的普遍特點,是對自己的情緒通常會持否定態度以及與現實產生分離感。 它們通常體現為一種內在矛盾,或外在表現為沮喪、緊張、無聊甚至產生怒氣。

相比於壓抑自己的情緒,承認它們實際上會讓自己處於一個更有利的位置——下一步我們便可以采取有必要的行動,準備好向前走啦~

2. 「我接受,不代表我放棄改變的可能」

一般來說,自我接納程度高的人會意識到——現實就是現實,逃避它無法解決任何問題。他們也能意識到,即使他們接受了一些不喜歡的事物,他們依舊可以嘗試去改變或者適應它。簡單地說,逃避不能改變任何事情,接受只是改變的基礎。一個缺乏自我接納的人同時也會缺乏對人生中有意義的改變的能力和控制力。

3. 「如果錯了,我要弄明白具體原因」

同情和客觀的判斷能力是自我接納的一個重要組成。這並不意味著即使我們做錯了,也一定要從中找出我們「對」的地方,也不代表我們是在為自己找借口,而是要根據當時的具體情境來具體地討論這些錯誤。想要做到這一點,了解當時自己的內心活動和促使自己做出那些並不引以為豪的事情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4. 「我或許向往完美,但不應刻意追求」

如果你掉入了追求完美的圈子裏,那麽很抱歉,你可能永遠都找不到它。德國心理學家Gerd Gigerenzer在他的書中曾區別過「最大化者」 (maximisers) 和「滿足者」 (satisficers)的區別:「最大化者」在做出決定時會非常小心的衡量,完美是他們做事的標桿。 而「滿足者」更願意去接受「足夠好了」這件事情,不會過於執著於完美。 研究表明,「滿足者」會比「最大化者」生活的更加開心一些,因為他們相比於事事追求完美的人來說更加的樂觀,也有更高的自尊和對生活的滿意程度。

為什麽有些人很難較好地接納自己?

1. 受到完美主義的負面影響

如同前文所說,「完美」是一個幾乎只存在於理論上的概念,沒有人能真正達到這個概念。很多完美主義者都希望事情都按照「最好」或者自己所期望的方向發展,並且隱藏起自己認為不夠好的一面。

在題主的描述中便可以清晰的看出,你總是希望可以維持一個「完美」的形象,即使自己已經很優秀了,並且也希望拋棄或隱藏自己不喜歡的部份。但是,人生不是遊戲,沒有辦法選擇自己想要的「這一部份」人生,或者丟棄自己不想要的「那一部份」。長久下來,完美主義者對自己的要求會愈加苛刻,對自己的包容程度也會降低。

2.受挫時,習慣向內歸因

自我接納程度低的人在面對失敗時,常常缺乏自信,他們喜歡責備自己,並且總是把失敗的原因歸咎於自己。內歸因的人往往嚴於律己,但因此經常導致對自己的壓力過大。不過,千萬不要誤解了內歸因都是不好的,心理學研究表明,遇到積極或者成功的事情,進行內歸因可以增強自信,也有利於心理健康。內歸因就像一把雙刃劍,刺向自己還是刺向外界,就要看看自己是如何利用它了。

3. 童年時受到不良教養的影響

上文兩點的出現都有可能來源於童年時期的我們與父母和外界的接觸。 總體來說,一個孩子是否接納自己取決於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感覺到被自己的父母所接納。 研究表明,在八歲以前,我們都缺乏構想出於一個清晰的,與父母分離的自我(sense of self) 的能力,於是我們的監護人便承擔了這個角色。因此,如果父母或監護人沒有辦法,或者吝於傳遞我們已經足夠好或者是被接受這個資訊,我們在今後對於自我的認知可能都還是矛盾的。

如何提高對自己的接納程度?

1. 接受自己所有的情緒,不僅僅是正面的

如同題主所述,接受自己應該是首要目標。那麽,接受自己包含了哪些方面呢?

相比於裝成改變目標的樣子或者裝成自己很厲害的樣子,我更建議題主先 認清自己的想法和情緒 。這種自我檢測的形式一開始最好在普通的(非極端)的情況下進行。例如,當你以純素顏,沒有佩戴任何飾品的樣子站在鏡子前,你在想什麽?皮膚吹彈可破還是憔悴略顯蒼白?然後,將這些想法和情緒分類— 正面的,負面的,模糊的等等。每天練習5-30分鐘,並且留意什麽樣的想法出現的頻率最高。

即使很多時候你的情緒和想法是負面的,也沒有關系,你不需要去喜歡你所察覺一切事物。自我接納說的簡單一些,就是認識到自己的情緒,並嘗試去提高或者改變它們。如果感受是負面的,可以試試像對待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一樣對待自己的情緒,允許它們停留,之後再把他們當時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如果感受是正面的,不要逃避或壓抑它,接受自己是值得擁有它的。

並不是只有正面的事情才是人的一部份,負面的同樣也是。

2. 學會原諒自己

學會原諒並不代表為自己做錯的事情找借口,它純粹意味著我們承認自己的錯誤,然後繼續向前走。如果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事情,那就向被傷害的人道歉(也包括自己),並盡力去改正自己的錯誤。無需再用這些錯誤反復的折磨自己。

3. 不要給自己打分

小的時候或許我們的父母總會拿「別人家的孩子」跟我們比較,但長大後,我們依舊會拿自己跟別人比較— 我們是不是聰明的,漂亮的,身材纖細的,或者是不是足夠成功的。比較不一定都是不好的,但是需要註意的是— 當我們在進行比較時,我們的重點已經放錯了;我們可以控制或者改變自己的行為,卻無法控制別人。請記住,你很特別,你的天賦與才能都是獨一無二,誰都無法比擬。

4. 靈活一點

我們越是固執,就越無法讓自己擁抱變化和成長。很多時候,我們害怕變化僅僅是因為我們害怕未知的事物。但隨遇而安並不一定是件壞事,跟著感覺走,當事情到來時自然地去接受它。不僅如此,我們的目標也是允許改變的,適當的調整自己的目標會把自己從條條框框中解放出來。

5. 學會用一些方法控制和轉化情緒

當你開始用「完美主義」折磨自己時,閉上眼,深深地吸氣呼氣,想象一個平糊的地方或者一個你愛的人,用正面情緒包裹自己,嘗試平靜下來,問問你自己:怎麽樣做可以讓自己的情緒更好?這個方法叫做「積極情緒再聚焦法」 (Positive Emotion Refocusing Technique),同理,運用冥想和與自己積極對方的方式也可以有效的控制和轉化自己的情緒。

最後,願所有朋友都能夠用一個更加包容的心態接納自己。

以上~

參考資料:

Rube, T. (2019). How to Find Self Acceptance. WikiHow.

Seltzer, L. F. (2008). The Path to 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 Psychology Today.

Self-acceptance: Good Enough Is Enough. (2016). The South African College of Applied Psychology.

【點選檢視過往高贊回答】

如何鑒別出渣男或渣女?

你認為怎樣才算真正喜歡一個人?

有什麽可以保持每天好心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