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什麽 86 版【西遊記】嚴重脫離原著卻沒有妨礙這部劇成為經典?

2021-07-13知識

原著?你說的原著莫非就是那套寫自於明朝時期的百回本【西遊記】小說?

如果是,那我也可以提一個問題:

為什麽百回本【西遊記】嚴重脫離原著卻沒有妨礙這部小說成為經典?

因為【西遊記】是根據另外一部雜劇改編而成的,那部雜劇叫【西遊記雜劇】,作者是元代的一位叫楊景賢的作家。

*有史學家考證在【西遊記】和【西遊記雜劇】當中還應該有一部失傳的【西遊記】平話,不過既然失傳了,也沒得說了。

好吧,如果你認為【西遊記雜劇】就是原著的話……那我又又可以提一個問題:

為什麽【西遊記雜劇】嚴重脫離原著卻沒有妨礙這部雜劇成為經典?

因為【西遊記雜劇】是根據另外一部詩話作品改編而成的,那部詩話叫【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寫於宋朝年間,作者不詳。

如果你看過【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或是【西遊記雜劇】的話,一定會昏過去,因為一層一層改下來,到【西遊記】,那真的是超超超嚴重的脫離原著了。

【西遊記雜劇】是最接近【西遊記】小說的雛形,劇情、架子、人物都非常齊備,【西遊記】也只是基於它的一個大擴充套件。但【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那真的是大概除了人物和都是取經的主題以外,和後面兩個【西遊記】根本就不是同一個故事。

但是無法否認的是,【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是第一次出現唐僧和孫悟空的文學版本,那時候孫悟空還不叫孫悟空,叫猴塞因……哦不,叫猴行者。

豬八戒那更加連個影子都沒有,沙悟凈倒是有影子。

但是你也不能否定這部作品啊,可能沒這作品,後世就不會有唐僧和孫悟空的故事了呢。

【詩話】原文有一些缺失,但不影響閱讀,無論從故事和劇情來說,按現在標準來看都一泡汙,可讀可不讀的那種。

唐僧一開始是6個人( 剩下的人只是一個符號,沒有名字 )出行的,路上碰到孫……哦不,這版本沒有孫悟空,只有猴行者,猴行者是個白衣秀才模樣( 顛覆常識 )……猴行者向唐僧介紹自己說是:

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

看到沒有,有花果山!所以猴行者就是後來的孫悟空,後來的作者把這個猴行者給魔改了。

毀原著了嗎?沒有……對孫悟空的改動恰恰是把西遊的故事給昇華了。

【詩話】的故事不長,至於情節的話……

只有一段恰恰一個妖怪都沒有的女兒國的劇情……後面各版本是一直沿用下來了。

又行百裏之外,見有一國,人煙濟楚,買賣駢 。入到國內,見門上一牌雲:「女人之國」。

其實唐僧和這個版本的女兒國國王離別的時候,有感情的多了。

和尚再三不肯,遂乃辭行。兩伴女人,淚珠流臉,眉黛愁生,乃相謂言:「此去何時再睹丈夫之面?」

讀起來還真有點惆悵。

至於其它的故事就沒這麽幸運,除了部份設定(比如蟠桃)外,全被棄之不用。

比如他們經過虵子國,這個字讀[shé],意思同蛇。

唐僧看到這個虵子國滿地都是蛇,大蛇小蛇茫茫多,不過猴行者和他說:「這兒的蛇有佛性,不傷人的。」

在百回本的【西遊記】裏面,僅出現過一次蛇妖,在六十九回的七絕山的一條紅鱗巨蟒,但兩者似乎並沒有什麽聯系。

後面還有一個故事,是猴行者派一個隨從去買菜,被一妖人變成一頭驢。猴行者發現以後,把這妖人的老婆變成了一束青草,丟在驢面前。妖人看了就急了,只好把驢變回人。

第一個和猴行者惡戰的,是一只白虎精,這白虎精現身時,是一個白衣婦人,很是妖艷,但這個白虎精是猴行者主動去除妖打起來的,打著打著,猴行者在白虎精肚子裏面種了一只老獼猴,哦不,是種了無數只老獼猴,想以前收伏這只白虎,但是白虎頑劣,不得已只好在它肚子裏化了一塊巨石,將它活活撐死。

這個故事是不是發現很眼熟的一幕?就是後來孫悟空的老伎量—— 鉆肚子

這裏有個小彩蛋,在【西遊記】裏面,白骨精和唐僧對話的時候說到:

師父,此山叫做蛇回獸怕的白虎嶺。

白骨……白虎……是不是很接近,我懷疑其原型就是出自於這只白虎精。

而在原文第八裏面,他們碰到一個叫深沙雲的妖怪,這深沙雲對唐僧說:「項下是和尚兩度被我吃你,袋得枯骨在此。」,就是我吃過你(前世)兩次了,你前世的骨頭還在這裏。

而後被唐僧恫嚇說:「你最無知。此回若不改過,教你一門滅絕!」

深沙雲便用法術架起一座金橋,送他們過橋。

前文有殘缺,應該是要過沙河吧,這一說到沙河再看這深沙雲,是不是很熟悉?

看【西遊記】裏面沙和尚和菩薩說的一段話:

菩薩,我在此間吃人無數,向來有幾次取經人來,都被我吃了。凡吃的人頭,拋落流沙,竟沈水底。這個水,鵝毛也不能浮。惟有九個取經人的骷髏,浮在水面,再不能沈。我以為異物,將索兒穿在一處,閑時拿來玩耍。這去,但恐取經人不得到此,卻不是反誤了我的前程也?

所以這個深沙神就是沙和尚無疑。

最後,在這本書裏面取經不是十年,而是三年,三年就回去了。

至七月十四日午時五刻,法師受職。皇帝宣謝:「三年往西天,取經一藏回歸,法師三度受經,封為「三藏法師」。

接著取經的七個人就一同升仙去了。

好像說得有點多,不過基本上這本書的精華也就這麽點內容,讀起來還是挺無聊的。這本書出版的初衷,大約是用於來宣揚佛法的,所以也不是給我等凡夫俗子當成爽文來閱讀的。

*這個時候的猴行者的原型據考證,可能是印度神話傳說中的英雄猴子——哈曼奴,在性格上兩者比較相近。

真有興趣可以網上找來讀一下,內容不多,雖然是文言文,還是容易看懂的。

再到【西遊記雜劇】的改編的時候,就有趣得多了。

先是給唐僧安排身世,就是那個江流兒的故事,這個故事是拿別的民間傳說套過來的,唐僧多了一個叫陳光蕊的爸爸,當了官,上任路上被歹人害了,搶了唐僧的媽媽……這故事估計大家都耳聞能熟了,就不展開了。

接著開始把唐僧和觀音扯上關系,點出唐僧取經的原由。

然後路上開始收徒弟,第一個徒弟是孫悟空,這時候不叫猴行者了,但其實也不叫孫悟空,而是叫孫行者。

孫行者在這本書裏面的性格很頑劣,據山為王,強搶民女的那種妖猴。

於大鬧天宮一事,則是一筆帶過,都沒有展開敘述。

我盛了太上老君煉就金丹,九轉煉得鋼筋鐵骨,火眼金睛,鍮石屁眼,擺錫雞巴。我偷得王母仙桃百顆,仙衣一套,與夫人穿著,今日作慶仙衣會也。

這還是一只滿口臟話的猴子,老把「屁眼」「雞巴」放在嘴上。他住的地方還是忠於原著,仍然叫「花果山紫雲洞」。

十萬天兵天將下場,壓住孫行者的不是如來,而是觀音,而且也沒有壓在五指山下,直接壓在花果山了。

在【雜劇】裏面,獵八戒算是初次登場,大抵的故事架子變化不大,就是高老莊在這裏是裴家莊,但最後收伏豬八戒的是二郎神,不是孫悟空,因為豬八戒說他最怕二郎神的……狗。

收沙僧的順序其實在豬八戒之前,上面就說了,沙僧其實在最早的【詩話】作品裏就已出現,叫深沙神,但這時候他並沒有成為唐僧的徒弟,到【雜劇】裏面,明顯作者沒有放過這個好的角色,讓他也算是功德了一回。不過在這個版本的設定裏面,沙和尚是個穆斯林……(這畫面不敢想象)

畢竟在【詩話】裏面,唐僧親口對深沙神說:

謝汝心力。我回東土,奉答前恩。從今去更莫作罪。

所以把沙和尚收做徒弟一起西天取經,修成正果,也算是一種報答吧。

但是收伏沙和尚以後,沙和尚就一直在打醬油的,基本沒他什麽戲份……

在這本書裏面,後來【西遊記】裏最經典的幾個妖怪都出現了,比如說紅孩兒,但他媽現在不是鐵扇公主,而是一個叫鬼子母的妖怪。

女兒國國王依舊登場,一看就是缺男人長期欲求不滿,抱住唐僧就想幹他,嚇得唐僧召出了韋馱尊天神( 韋馱尊天神表示一臉懵逼,為什麽不找自己的徒弟孫行者呢?

火焰山鐵扇公主的劇情也有了,但她並沒有一個叫牛魔王的老公。孫行者也沒用鉆肚子的法術。火焰山不是用扇子扇掉的,是召了天山的雷公、電母、風伯、雨師等一幹神仙降雨澆滅的。

打完鐵扇公主以後……這師徒四人基本上……就完成了取經路上的磨難,開始修成正果了。

啊……這劇情發展的太快,有點令我猝不及防。

而且他們成仙的過程也很……奇葩。先是三個徒弟直接在西天圓寂,就是死掉。然後一把火燒了,就成仙了,可能是舍去肉身的意思。

唐僧則是被送回長安,七日後功德圓滿。這西行取經一路長歷時17年……(最長)

因為這部作品寫於元朝,當時的社會結構對文人的打擊那是相當大,文人屬於社會底層,所以很多文人寫文章的時候,放棄了高雅和藝術,更多考慮的是趣味性,讓底層的文學水平不高的人也可以欣賞。

雖然【西遊記雜劇】具備了整個西遊體系的雛形,但還是很不完善,文筆粗陋,人物形象刻畫蒼白,故事虎頭蛇尾,劇情設定上面硬傷太多。

像是孫悟空被壓花果山,後被唐僧釋放,敢情說這唐僧去西天還特地彎一下花果山?還是說這花果山原來在西天的路上?

整本書講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花去了四分之三的篇幅,路上最精彩的收妖怪的過程卻只有短短幾頁。

寫到這裏我要在半當中補充一句了,估計全文太長,有些人沒耐心看或是也沒仔細,評論上手就說我在掛羊頭賣狗肉文不對題,說人家說的原著就是吳承恩版的【西遊記】,為什麽我要在這扯吳版的【西遊記】不是原著。

我有點懵逼,因為我沒有說原著就不是吳承恩版的【西遊記】,我說的是吳版【西遊記】也是根據以前的作品大振幅改編過來的但是改得好成了經典,以此開個頭作為「電視版改編百回本是合情合理的,本身改編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一直在發展和必要的,魔改隨處可見,所以只要電視版改得好成為經典非常正常」的一個論據。有這麽難理解麽…

到百回版本【西遊記】的時候,之所以這部作品會成為集大成者,不難看出,在保留原本【雜劇】若幹內容的基礎上,作者把故事的設定整得更圓潤了,孫悟空的身世和前期經歷講得非常詳細,孫悟空的性格保留了頑,但把劣給弱化,這樣可以維護孫悟空作為主角的形象,【詩話】裏面孫悟空秀才的形象算是徹底棄用。同時作者又把【詩話】中存在,而在【雜劇】中舍去的設定——孫悟空善於鉆肚子的本領又撈了回來,並且屢試不爽。

孫悟空出生到被應召上天,到偷蟠桃到大鬧天宮最後被壓在五指山下,是【西遊記】前部份的故事,一共寫了七個回合,占了差不多書裏面快十分之一的篇幅。可見作者在塑造孫悟空的形象上的用心良苦。

當然了,作者也正式給孫悟空一個名字,而不是孫行者孫行者的叫了。

另外就是於師徒四人的性格方面也加強了筆墨,四個人不再同質化和臉譜化,個性分明。唐僧是迂腐、孫悟空剛烈、八戒頑劣、沙和尚敦實。

然後【西遊記】裏面卻把唐僧的身世一文給剔除了……嗯,不用懷疑,原書裏沒有詳細的敘述,只是一筆帶過,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是把唐僧身世這一回合以附錄的形式加塞進去的。

關於唐僧取經的來由,作者也做了相當大的著墨,包括佛教和道教眾神仙的世界觀,在作者的渲染下,一個很完善的人間、天界、西方極樂的世界觀躍然紙上,供人無窮回味。

取經過程的妖怪也大大的豐富起來,營造出了九九八十一難這種極具佛學意味的寓境。

【雜劇】中的幾個知名妖怪幾乎全被保留下來,雖然說本來就沒幾個。紅孩兒的媽改成了鐵扇公主,把沒什麽意義的鬼子母給去掉了。

鐵扇公主弄了個老公牛魔王,這牛魔王還是孫悟空的兄弟,牛魔王還在外面搞了個小三。

這一下子閱讀的趣味性也上來了,眾多妖怪裏面,還有不少都是神仙有意安排在下界來磨煉唐僧的。孫悟空再也不是無敵的了,如果再和大鬧天宮一樣無敵,那後面的故事一點曲折性都沒了。

這當中還加入了師徒之間猜忌的戲份(白骨精一段)。

此外整本小說從文學欣賞的角度來說,也被拔高了無數個段位,遠勝於【詩話】和【雜劇】,成為一部經久流傳,雅俗共俗的曠世巨作。

版本的改編,每個時代都在進行著啊……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銘印,像【詩話】的銘印就是說教+宣揚佛法;【雜劇】的銘印就是粗糙鄙俗+喜聞樂見的故事套路。

而到明朝,【西遊記】正是國內小說發展非常繁榮的時代,講究雅俗共賞,作者無疑功底深厚,無論是從故事性來說,還是從設定來講,都無出於左右,集大於一體,影響了後世大量的作品。

到現在,隨著技術發展進步,我們可以用影片的形式來改編小說了,但是小說成書距離現在已經幾百年,所以從當代人的角度來看,有些內容其實並不太合時宜。

所以到86版對【西遊記】的改編時,部份不適合現代人觀賞標準的內容要適當刪除,雖然我已經好久沒有看過電視版的了,憑我對電視的印象加上對原著的印象來對比的話,魔改這種事情談不上,80年代對改編這玩意還是非常之保守的,這要是嚴重脫離原著,那【大話西遊】這種怕是要當成異端給燒死。

小改肯定是有的,但你要說大到嚴重脫離原著,這不可能。歷年來各版本的西遊記改編的影視作品裏面,最沒有嚴重脫離原著的大概就是這86版的作品,無論從道具服飾還有故事情結來說。這才會讓86版成為一代經典。

你要知道影視作品對文字類作品的區別,在載體上的區別,導致的就是影視作品更加直觀,但是受到時間和技術上的限制,比如對86版的局限在於一集一個故事,一個故事1小時,你不太可能面面俱到,不像文字類的作品,一句話就可以交待很多事情,而且有些看一次不太好理解的地方可以反反復復看,電視除非你有錄播。無關緊要或是影響觀眾理解但不妨礙劇情正常推進的內容必須刪掉。

還有資金和成本的限制,這大概是最遺憾的事情,就是86版只拍了25集,原著中非常精采的幾個故事沒辦法收錄進去(比如真假美猴王)。

還有就是電視不僅僅要看重劇情,還要看重演員的形象和演技,在這一點上基本大家是公認的好,所有的演員造型和表演都很到位,令人贊賞不已,特別是孫悟空是專門的猴王世家傳人六小齡童來出演的,無論他現在口碑如何,演技上是無可挑剔的。

試問歷年來哪個版本的【西遊記】裏的孫悟空,能超越六小齡童的?舉個例子來說說?

一個電視如果劇情再好再棒,演員表演不到位,一樣會變成爛片。所以能不能成為經典,演員的演技起碼要占50%的比例,這和小說裏面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一樣的。所以光這一點,86版【西遊記】都可以稱之為經典。

而劇情上的有些改動,講真,雖然和原著大不一樣了,但是更加符合現代人的觀賞標準,而且更加合理和有趣,更加生動和形象。

細數電視裏面的改動,唐僧的身世單獨拉了一集,占篇很重,要知道這在【西遊記】裏面並非正史,而是附錄,電視裏等於把它拉回成正史。

唐僧取經路上除了孫悟空等幾個徒弟以外,還有一票神仙護體,86版去掉了。這我感覺去得好!尼瑪要知道看了原書以後我就懵逼了,唐僧這不叫取經磨難,這完全是到地方上去體驗生活,有驚無險。

只聽得空中有人言語,叫道:「孫大聖莫惱,唐禦弟休哭。我等是觀音菩薩差來的一路神祇,特來暗中保取經者。」那長老聞言,慌忙禮拜。行者道:「你等是那幾個,可報名來,我好點卯。」眾神道:「我等是六丁六甲、五方揭諦、四值功曹、一十八位護教伽藍,各各輪流值日聽候。」

而正是去掉了這一票神仙,昇華了整個故事的主題——

取經的路難,一路上師徒四人(加上馬),坎坎坷坷,回味起片尾那【敢問路在何方】,才能深切地體會到那種四人相偎相依,一路向西的艱辛困苦。

你要是86版強行插這麽一堆神仙在一路上跟在唐僧屁股後面,那這個「 」字蕩然無存。

去掉了好多有意思的妖怪,這個是真沒辦法,雖然後來又出過一個86版【西遊】的續集,給加進去了不少妖怪,還拉了原班人馬來拍,但是再也沒有以前的感覺了。

不過遺憾歸遺憾,但是最經典的幾個妖怪都安排上了( 我超喜歡的靈感大王和六耳太可惜 ),有些無足輕重的故事其實也沒太大的意思,放進電視裏面,反而會感覺比較冗余,像是第十九回的【浮屠山玄奘受心經】一文,烏巢禪師給唐僧授法,傳【多心經】,這段內容你放到電視裏真的沒什麽意義,反而容易讓觀眾費解。

還有書末唐太宗給唐僧寫了一篇【聖教序】的文章一段,原原本本拍出來,那更加會破壞電視的觀賞性。

之前就講了,適當改遍,是非常有必要的,畢竟電視和小說呈現內容的方式不一樣。

像86版裏面關於萬聖公主劇情的改動也是相當厲害的一段,但是我完全沒有感覺很突兀,反而後來看原著的時候覺得原著沒什麽意思……因為電視裏面增加了萬聖公主與小白龍、九頭蟲的「三角關系」,萬聖公主本與小白龍結婚,卻和九頭蟲私通,在與小白龍的新婚之夜,公然在新房內與九頭蟲卿卿我我,小白龍怒而燒毀玉帝賜予的寶物,觸犯天條,被貶鷹愁澗。

後取經路過祭賽國,悟空、八戒闖碧波潭,聯合天兵天將滅妖除怪,九頭蟲敗亡;小白龍只身闖宮,萬聖公主與其交戰,小白龍不敵,但夫君九頭蟲也被孫悟空、二郎神等擊敗,其見大勢已去,轉而花言巧語,欲求與小白龍破鏡重圓。小白龍將計就計,騙回了佛寶舍利。

這一改,喜聞樂見的三角戲來了,還頗有點【王子復仇記】的味道,小白龍的戲份也加重了,總算能有頭有臉出來爽一把了。快意恩仇,觀眾看得津津樂道,再加上還有兩位超經典的醜角奔波兒灞和灞波兒奔助陣,兩位老戲骨的本色表演把這兩角色真是刻畫的入木三分。這輩子我都忘不了九頭蟲這一集的劇情。

那這樣一來,你說改得好不好?如果按原著來拍……雖然不能說有多難看,但是鐵定無聊得要死,只會淪為非常普通的一集故事。

最後用女兒國的故事來收尾吧,女兒國的故事其實算是86版【西遊】裏面魔改非常厲害的一段,在原書中其實女兒並無情,國王只是想當個配得上她的男人罷了,唐僧是大唐來的高僧,又是李世民的拜把子兄弟,長得好看,自然被國王看中。

但是兩個人都沒怎麽展開,唐僧就被蠍子精給擄走了。

而看電視劇的我們,卻因為電視裏展現出的那種兒女情長的纏綿,加上一曲「悄悄問聖僧,女兒美不美?」,總是在不經意間腦補出來那種一個男人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事業,忍痛放棄了一段感情;一個幽怨的女子,渴求真愛而不得,卻終將別離的惆悵,傷感於這段無疾而終的相思。

其實對於古代講究媒妁之約門當戶對的人來說,於感情之事沒這麽細膩。只有放在當下,才符合現代人的觀賞口味,愛情永遠是人類最喜聞樂道的主題。那種別離的悵感,足以讓無數人為之嘆惜,微微心疼。

但是對原書的唐僧來說,巴不得早早逃離女兒國。

行者、八戒、沙僧同心合意結束整齊,徑迎著鑾輿,厲聲高叫道:「那女王不必遠送,我等就此拜別!」長老慢下龍車,對女王拱手道:「陛下請回,讓貧僧取經去也。」女王聞言,大驚失色,扯住唐僧道:「禦弟哥哥,我願將一國之富,招你為夫,明日高登寶位,即位稱君,我願為君之後,喜筵通皆吃了,如何卻又變卦?」八戒聽說,發起個瘋來,把嘴亂扭,耳朵亂搖,闖至駕前,嚷道:「我們和尚家和你這粉骷髏做甚夫妻?放我師父走路!」那女王見他那等撒潑弄醜,嚇得魂飛魄散,跌入輦駕之中。

原書是經典,86版影視也是經典,一個傳神,一個傳形。

86版能在當時什麽都缺的條件下拍成這樣,同演員和所有的工作人員的熱情有著莫大的關聯,是極高的對於藝術的奉獻精神,在這種精神下,怎麽可能會糟蹋一部名著?

如果它都不能成為經典,那哪個又能成為經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