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什麽俄羅斯可以占領所謂的「漠北」和西伯利亞並進行有效統治而中國不能?

2016-04-14知識

想搞清楚這個問題,先看2張地圖,你就知道為什麽中國對西伯利亞沒興趣了。

從上面衛星地圖可以看出,中國地圖主要是由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太平洋、東南副熱帶雨林圈起來的近1000萬平方公裏的封閉區域,中間有黃河、長江串聯,氣候溫暖潮濕,適合耕種,既安全,又有食物保障,簡直就是天選之地,地球獨一份。所以,這裏養育了十幾億人。

正是因為如此,中原王朝喜歡防守,北方遊牧則喜歡往裏面沖。

舉個例子。你家裏金山銀山用不完,外面都是窮得叮當響、野蠻血腥、殺人如麻、跑得超快的土匪,你會怎麽做?當然是修好城墻,保護自己的財產不被搶,而不是想著也組織一群土匪去打外面的土匪玩。

在古代,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脅來源於北方,特別是從蒙古草原這個方向。因為這裏經常會跑來一批騎著馬的土匪。有時幾百人,有時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進來就燒殺搶掠,到處殺農民,毀壞耕地,然後一溜煙的跑路。等中原組織好騎兵部隊,人家早就打完秋風跑掉了!

所以,中原王朝能想到的,就是修長城,依托長城建設一支長城軍,用來防禦或進攻來自蒙古草原的遊牧。

蒙古草原一望無際,是遊牧機動部隊最理想的進攻方向。新疆、西藏、東南副熱帶雨林、太平洋方向,均不適合遊牧民族生存。

所以,中原王朝歷來都是將防守重心放在北方。

那麽,中原王朝怎麽防守北方呢?

中原王朝有三條防線:長城、黃河、長江,最重要的就是長城。

長城一般是修在崇山峻嶺上,上面設定烽火台,上面有預警部隊。如果發現遊牧入侵,就會利用烽火狼煙快速通知京師。所以,中國為什麽喜歡將首都設在北京,因為有利於觀察烽火台上的狼煙。

陜西西安鹹陽、河南洛陽開封其實離長城也很近,能依托黃河和長城防守遊牧。古代沒有無線電,烽火台是最快的通訊方式。

皇帝及時知道遊牧入侵的訊息,就有時間組織軍隊增援長城軍,關閉關口,並通知內部城鎮堅壁清野,讓遊牧無法搞以戰養戰,不戰而退敵之兵。

所以,萬裏長城基本都修在蒙古草原和中原農耕土地中間,目的是為了保護農耕土地。

長城萬一被北方遊牧突破後,就依托黃河組織防禦,比如北宋和遼金的對壘!

黃河如果再被突破,就依托長江組織防禦,比如南宋和金朝、蒙古的對壘,以及南北朝時期。

你可能會問,為啥中原王朝不派人去消滅遊牧呢?

答案是有的。

戰國時期,趙國就致力於消除匈奴人的入侵。名將李牧也是依賴趙國長城大戰匈奴,消滅10萬匈奴精騎,讓匈奴不敢南下。

秦朝時,始皇帝派蒙恬和扶蘇去北邊抵禦匈奴。秦軍一邊修長城,一邊派30萬長城軍團剿滅匈奴。長城軍團還沒徹底消滅匈奴,將匈奴人逐出河套地區,匈奴逃到黃河以北,今陰山地區。秦軍在這一地區在完善了趙國的長城。然後,秦朝內部發生了陳勝吳廣農民起義,不得不將長城軍隊拉回來鎮壓起義;結果呢,30萬長城軍團被開了掛的項羽在巨鹿之戰中給滅掉了。巨鹿在今天的河北省,戰國時趙國境內,趙國國都邯鄲附近,河北省邢台縣。

陰山屬於今天的內蒙古,內蒙古地區,在古代稱漠南。

陰山南北有草原,適合放牧,匈奴人很長一段時間對漢朝形成威脅。陰山在哪裏?靠近河套平原的黃河以北地區,過來就是河套平原,漢核心農耕地。因為黃河比較淺,匈奴騎兵可以從這一地區渡河,騷擾中原王朝的河套平原,。過來後,黃河就沒了屏障,直接威脅陜西省和華北平原。陜西在秦、漢、唐三朝,都是中國首都所在地。而華北平原呢,則是中國最重要的產糧區之一。所以,只要河套沒守住,中國長江以北都有可能淪陷,遺失半數以上人口。在秦軍打擊匈奴之前,匈奴人是住在今河套地區的,比如鄂爾多斯地區。

河套地區大略位置
鄂爾多斯自然風光

如果秦漢沒有趕走匈奴,匈奴在這一地區用幾百年就能發展壯大,一定會成為北方最強盛的民族,在後續王朝將對黃河以南形成巨大威脅,搞不好就沒有華夏了。

到了漢初,匈奴最牛逼的冒頓單於一統匈奴各部,對漢朝形成壓制,差點就將漢高祖劉邦給俘虜了。後來,冒頓單於聽信自己老婆的意見,要先穩住匈奴內部政局,選擇和漢朝交好,將圍困中的漢高祖放了。不過,匈奴一直壓制漢朝,甚至羞辱劉邦的老婆呂後,但漢朝也無可奈何,只能忍辱負重!

經過文景之治幾十年的休養生息,漢朝積累了雄厚的國力。漢武帝繼位,就派衛青、霍去病滅匈奴。漢匈一共打了三次大勝仗,分別是漠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將匈奴殺得很慘,從此漠南無王庭,漠北就是今天的外蒙古地區,漠南是今天的內蒙古地區。

漢匈河西之戰

漢匈河西之戰最重要,因為這一戰,將河西走廊從匈奴手上奪過來了。在這裏可以設定關隘(嘉峪關),關內的土地適合耕種和養馬,關外一望無際的荒漠,兩側是高山、戈壁和荒漠,遊牧從這個方向就進不來了,但漢軍可以將河西走廊當作西出的戰略基地。

河西走廊

看上面衛星地圖顏色,河西走廊(甘肅、寧夏)是長條狀,綠油油的,適合綠植生存;走廊兩側都是黃的,是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都是高山峻嶺和荒漠,綠植很少,不適合動植物生存。

從河西走廊最西北的嘉裕關出發,要一直到新疆的天山南北伊利地區才有大面積綠洲,差不多1000公裏的距離,騎兵要跑好多天才行。就算遊牧從天山殺過來,只要漢軍守住嘉峪關幾個月,遊牧就沒吃沒喝的,必然退去。

正是因為河西走廊的戰略地位,中原王朝守住嘉峪關,就能立於不敗之地,性價比極高。所以,河西走廊歷來都是中原王朝必爭之地。

漠南之戰
漠北之戰行軍圖

再看漠南、漠北之戰,漢朝都是以長城作為基地,派騎兵出長城直搗匈奴的老巢,大殺特殺,以消滅匈奴有生力量為目標,大幅削弱了匈奴,讓匈奴無力再侵犯中原,而不是為了移民占領漠北土地。

到隋唐時期,突厥人在北方崛起。隋朝楊堅對突厥使了一招離間計,成功分化了突厥帝國,突厥分裂成東西突厥。東突厥主要是在蒙古草原,西突厥主要是在西域和中亞!

唐朝滅東西突厥的策略,和漢武帝是差不多的。

唐朝和突厥一共打了五場大仗,分別是五隴阪(陜西鳳翔)之戰(624年)、涇陽(陜西)之戰和渭水(陜西)之盟(626年)、定襄(山西)之戰(629年)、陰山(內蒙)之戰(630年)、庭州(新疆)之戰(651年)、唐滅西突厥之戰(新疆)(657年)等。

李世民滅亡東突厥,掌控內外蒙古。

其子李治繼位,滅西突厥,設安西都護府,掌握西域和中亞。

從戰爭地點可以看出,戰場是逐步西移的,最終將突厥逐出新疆(古西域)。

前期,唐朝剛立國不久,戰場基本都在自己核心腹地,比如五隴阪之戰、涇陽之戰、定襄之戰,都是在唐境內,而且都是在唐朝國都長安附近。這說明突厥是進攻方,唐朝是防守方。

到了630年,已經是貞觀三年,也就是李世民登基3年了。李世民整頓朝綱頗有成效,有了國力基礎,就開始主動出擊消滅東突厥,俘虜了東突厥吉利可汗,讓其在長安跳舞。又收服突利可汗,東突厥徹底臣服。

唐高宗李治也繼承了其父李世民的遺誌,用很小的代價滅掉了西突厥。

所以,經過唐太宗和唐高宗兩朝經略,大唐帝國在北方是沒有強敵的。

唐朝滅東西突厥之後,北方遊牧和西域是一群松散的弱雞小王國,都怕唐朝打它們,基本都是對唐朝俯首稱臣的,比如回鶻人。說唐朝是盛唐,毫無爭議。

盛唐疆域圖

但是,這個唐朝地圖是不是感覺有些異常?吐蕃為啥可以伸進唐朝腹地?終唐一朝,都沒能滅掉吐蕃?原因是吐蕃是盤踞在青藏高原上的,交通條件極差,易守難攻,派一支部隊過去,會面臨補給極其困難的問題。西藏海拔特別高,中原人很容易缺氧,無法有效作戰。但長期活動在青藏高原的吐蕃人,已經前進演化出適應高原缺氧環境的基因。當然,這一時期,吐蕃在松贊幹布的統領下,也處於最繁盛時期。

實際上,唐朝和吐蕃打了不少仗,基本都是唐朝取勝。但唐朝主要是和吐蕃在邊境地區摩擦,沒有深入吐蕃腹地滅吐蕃。

大多數時期,唐朝主要是嫁宗室女給吐蕃國王,和親為主,吐蕃則向大唐象征性地稱臣。大唐並沒有將滅吐蕃當作重要的戰略任務,可能考慮到占領貧瘠的青藏高原也沒有什麽經濟價值。

後來,張義潮在吐蕃發動起義,搶了不少吐蕃領土,歸順了唐朝。

唐朝最重要的任務,一是消除西北方威脅,比如滅突厥,穩住西域,出兵中亞,設定西域都護府;二是滅北韓高句麗,消除東北亞威脅;三是滅安南,消除東南方向的威脅;唐朝都做到了。

最繁榮的盛唐,對西伯利亞沒啥興趣。為什麽呢?

因為那一片太冷了,到東北哈爾濱、內蒙古漠河都有零下40攝氏度的極寒天氣,到西伯利亞更是恐怖。對於習慣溫熱帶氣候的中原人來講,占領那裏是負擔,卻沒有任何收益,占來何用?

中原王朝不僅對極寒之地沒興趣,對沙漠之地、高原、海洋都沒興趣。

我們發現,唐朝和其他王朝不一樣,唐朝不修長城,而采用屯兵屯田的方式,即藩鎮。不修長城的好處可以減少勞命傷財,有利於各民族融合。所以,唐朝也是民族政策最為開放的封建王朝,很多胡人、日本人也被重用。

但是,唐朝不修長城也有很大的壞處。因為不用長城打防守反擊,唐朝不得不在遊牧區設立藩鎮和都護府,冊封節度使,全權處理邊疆事物。這些節度使權力特別大,擁有軍事和經濟大權,就是一個小王國,還是朝廷出錢養著的小王國。這些藩鎮在朝廷和地方賦稅的滋養下,越來越強大,如果聯合起來,唐中央也不敢怎麽樣。

最終,十鎮有其三的安祿山,聯合另一個節度使史思明造反了,釀成「安史之亂」,盛唐由此轉衰。唐中央逐漸失去對地方的控制力。到唐朝末期,黃巢起義爆發,朱溫篡唐,唐朝滅亡。中國轉入五代十國的割據混戰時期。

幾乎所有的中原王朝,最大的目標,就是穩固占領自己漢地十八省幾百萬平方公裏的農耕用地,保證長江、黃河、長城、河西走廊這些戰略要地在自己手上,註意保護絲綢之路的商路安全就行了。除此之外,域外地區,幾乎都不怎麽喜歡,因為內部有幾百萬平方公裏富庶的耕地,足夠養活幾千萬人了。再賣賣絲綢、茶葉和瓷器換回大量白銀,就夠了。實際上,這一片土地今天已經養了10多億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單一文明。

漢唐經略西域,主要是為了保護陸路絲綢之路的商業安全。在宋朝以前,這裏可是中原王朝發財之道!

但在宋朝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指南針、大帆船),海洋絲綢之路被發掘,陸上絲綢之路的價值就不高了。所以,北宋以後的漢人王朝對控制西域也沒想法了。經過西域的陸路絲綢之路也因此衰落,西域各國沒了財源,基本都消失了。

那麽,勞民傷財去西伯利亞,又是為何?那裏能種田麽?能經商麽?都不能,那要來幹什麽?

所以,中原王朝對漠北苦寒之地基本不感興趣。中原王朝喜歡往南方擴充套件,比如東南亞、北韓半島、越南、老撾、泰國、柬埔寨、緬甸等地方,有很長一段時間是處在中原王朝的控制之下的。

只有到了蒙元和滿清時期,才對漠北感興趣。因為北方苦寒之地是他們的起家之地,他們都比較適應北方苦寒之地。蒙元靠在漠北放牧過日子,滿清在外東北靠漁獵過日子,比漢人抗凍,去西伯利亞也就有生存價值。

不過,能占南方就沒去北方的動力了。所以,蒙元、滿清一旦入主中原,就開始搞農耕,不願回北方了。

滿清王室和沙俄一打敗仗,居然很痛快地將自己的龍興之地外東北割讓給沙俄,也是很扯蛋的事。不過,歸根結底,是那邊沒啥中國人居住。除了海蘭泡和江東六十四屯少數地方有幾萬清朝人居住,外東北其他地方幾乎都是無人之地,更別說那個常年冰雪覆蓋的西伯利亞了。

實際上,沙俄占西伯利亞,也沒費多少事。人家就是一幫商人冒著饑寒不斷往西伯利亞擴充套件,一邊收購西伯利亞毛皮,一邊往東找出海口,好對外貿易。但不成想,滿清王室是只弱雞,被英法揍成個軟骨頭,和沙俄稍一肢體接觸,就服軟了,趕緊將外東北送給沙俄,沙俄樂得接受了。

如果滿清強硬一點,敢於出兵和沙俄拼命,外東北實不可能丟的。但是,滿清政府已經被八國聯軍嚇破膽了,保命重要,所以,根本不敢下決心再和沙俄為敵了。

外東北、外蒙古都大方的放手,更別說西伯利亞的事了。

因為生存問題,北方遊牧也只願意往中原跑,不願意往西伯利亞跑。

西伯利亞那裏,也就通古斯人能生存,它們已經擁有抗極寒天氣的基因。我等漢人過去,要不了幾天就凍死了,更別說占領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