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從高校心理學專業進入互聯網「使用者研究」領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2016-04-07知識

之前寫了兩篇專欄關於這個題目

http:// zhuanlan.zhihu.com/p/20 179208 http:// zhuanlan.zhihu.com/p/20 179218?refer=internetmeme

近年來使用者體驗(User Experience)周邊職位稱為心理學研究者就業的一大途徑。在國內和國外的很多朋友都在不同階段進入到了這個領域。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心理學可以說是電腦專業之外和使用者體驗更相關的專業了,但很多朋友似乎仍然對二者的關系並不明了。最常接觸到的問題有:

心理學做使用者體驗的優勢是什麽?
心理學的哪些理論和使用者體驗相關?
心理學的哪些訓練對使用者體驗行業有所幫助?
我不會編程怎麽辦?


第一次系統接觸使用者體驗或是人機互動是透過Standford大學的一門線上HCI Seminar。當時就覺得,哇塞,這部大部份都是心理學嗎?從此對使用者體驗的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暴漲。系統了解以後會發現與心理學既有交叉又有不同。第一篇,就讓我們先了解心理學的那些內容和使用者體驗相關,又有哪些理論可以被套用到使用者體驗當中。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

我們都知道認知心理學設計到人類的基本認知:感覺,知覺,註意,記憶,情緒。作為前認知心理學學生,驚喜地發現認知心理學在使用者體驗中隨處可見。在設計心理學奠基人諾曼(Donald Norman)的【設計心理學(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裏套用到了很多認知心理學的概念:

可供性(affordance)可供性的概念最初由吉遜(Gibson)提出,之後Norman將其引入到設計領域。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椅子的形狀提供了「坐」的可供性。而根據經驗還有其他可供性,例如紅燈停綠燈行。使用者體驗中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按鈕(button)的設計,即便是虛擬的按鈕也由於突出的形態讓人們有點選的沖動。

心理模型(mental model)心理模型指使用者的一種心理狀態。例如在一個溫度調節器裏,一般使用者的心理模型是上面的按鈕代表升溫,下面的按鈕代表降溫。如果設計是反過來的,就會成為一個失敗的設計。相信很多人在浴室裏面也經歷過類似的痛苦。

註意與視覺(attention and visual perception)設計和視覺息息相關,那麽和視覺有關的一些列原則也是使用者體驗中必不可少的。例如基本的格式塔原理(Gestalt)是設計必不可少的指導原則。

在使用者體驗中很多視覺的研究方法例如眼動研究(Eye-tracking)也被廣泛套用在網頁可用性測試當中。當使用者註視網頁(fixation)時,往往意味著網頁的內容引起了人們的註意。如果結合生物訊號(biometrics)的檢測,更可以檢測網頁帶來的情緒反應(arousal)從而判斷設計的效果。


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

做了幾年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本以為社會心理學會漸行漸遠,但在進入使用者體驗領域後卻發現想要研究使用者行為,特別是社會行為,社會心理學必不可少,也在做心理學研究以後好幾年才又重新修了一門社會心理學。在工作當中很多同事也都是社會心理學家,他們對於人類社會行為的了解稱為他們了解使用者行為的很大優勢。

說服(persuasion)和行為改變(behavioral change)很多使用者體驗都和如何說服並改變使用者的某種行為有關。例如Amazon的界面目的是讓使用者更多購買,Fitbit的設計需要讓人們增強鍛煉。而社會心理學的說服理論就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ing)我們平時用的最多的社交媒體涉及的社會心理學就更多,因為這裏面完全是關於人與人關系和社會影響的問題。例如,人們如何才能更多的分享,交友網站中如何吸引他人。現在Facebook UX Research的主管John Boyd寫的這篇文章是一個很好的總結。

動機(motivation)社會心理學對於人類行為動機的研究由來已久。外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例如金錢獎賞被廣泛用於最基本的行為改變,內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例如對事物的興趣和使命感則被認為是持久改變行為的更好動機。在使用者體驗裏較為經典的例子是線上社區(online community)對於使用者貢獻(contribution)的激勵機制:勛章(badge)等獎賞機制屬於外部動機,而提高使用者對社區的興趣和主人翁意識則屬於內部動機的角度,也會有更長遠的效果。

心理學在使用者體驗裏的套用不勝列舉,可以說使用者體驗的基本理論就是有各種心理學理論和研究作為基礎搭建而成的。而設計到具體領域的使用者體驗更可以和更具體的心理學領域結合,例如兒童和老年人的產品與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 psychology),商業類產品和組織管理心理學(industry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學過心理學的同學一定都經歷過經歷過各種類別的研究方法,也都被深深的折磨過。做實驗的同學體會過招被試的痛苦和實驗程式的各種Bug,做問卷的同學體驗過受不上數據的痛苦和情緒數據的艱難,做臨床的同學體會過和病人聊天的不易。那麽恭喜你,掌握了這些心理學方法的你,已經在使用者體驗方面勝人一籌了。使用者體驗研究(或調研)的方法基本取材於心理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社會學,人類學)的方法。而心理學研究當中非常強調的統計方法,更在使用者體驗的數據分析中期待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周圍學習心理學,社會學博士的小夥伴,往往可以擔任非常重要的量化使用者體驗研究員(quantitative UX researcher)的角色。


實驗研究(Experiment Study)

學過心理學的同學一定對實驗研究並不陌生。實驗研究的基本思路就是透過對不同實驗條件的控制,來測試自變量是否對因變量有所影響。在使用者體驗研究當中,實驗研究也是很重要的部份,常常被用來甄別哪一種設計思路對產品的產出更有效果。除了實驗室的實驗研究外,產品上還常常用到A/B Test,透過即時使用者對產品反映數據來作出產品設計的決策。

問卷調查(Survey Study)

問卷設計是常用的一種量化研究方法。透過對大量使用者樣本的調查和統計學的方法,可以幫我們了解到使用者行為和心理的方方面面。心理學中問卷被大量套用在臨床,發展心理學,IO心理學領域,大部份心理系同學紮實的心理測量功底也為使用者體驗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使用者體驗領域問卷的形式比心理學研究更靈活,形式上也更為短小,並常常以網頁問卷的形式出現。

質性訪談(Interview)

雖然我了解的心理系同學做質性研究的並不太多,或許是因為我們對心理學的科學性太過強調和發paper的壓力所致,但在使用者體驗的研究和測試中,很多時候都要透過訪談的形式來了解使用者行為背後的Why,以及某些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又可以結合數據來一起了解使用者的行為,動機和需求,便會為使用者體驗河設計錦上添花。

數據分析(data analysis)

心理學的小夥伴們一定對處理大量數據非常熟悉,這樣的技能在使用者體驗中非常有用。無論是問卷數據還是使用者log數據,都需要很多統計分析和數據結果的展示。對統計了如指掌的心理學家們可以大施拳腳了。在分析方法上面,通常使用R,STATA,SPSS等統計軟件可以很好地完成這些數據分析工作。而最近開始流行的很多視覺化數據軟件,例如Tableau,也值得好好的嘗試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