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什麽中國從外國進口大豆,不收購國內大豆?

2018-01-27知識

進口大豆的質素優勢已經有高票答主說了。

這裏說一些宏觀數據:

2016年中國大豆播種面積達到710萬公頃,總產量達到1310萬噸,較去年增加150萬噸。

710萬公頃=1.07億畝。

中國2016年進口大豆 8391萬噸。

如果要把進口大豆都換成國產大豆,那麽需要把大豆的播種面積提高到 7.9億畝

根據2016年的農業普查,中國共有耕地 20.24億畝。 中國2016年所有農作物的播種面積是剛好 25億畝 (部份地區部份農作物一年多次播種)。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用純國產大豆,那麽我們耕地的 31.6%的播種面積 都要拿來種大豆。

把全國1/3的耕地播種面積拿來種大豆,大豆是自己自足了,那口糧怎麽辦?飼料怎麽辦?蔬菜怎麽辦?水果怎麽辦?

中國2016年水稻+小麥的總播種面積是 8.1億畝 ,和上面要生產 9700萬噸大豆 所需要的 7.9億畝 耕地相當,但我們的小麥+水稻產量卻是 3.4億噸, 是同面積大豆產量的 3.5倍。

2017年各類作物播種面積(十萬公頃)

所以,其本質原因就是:

大豆的單位面積產量只有水稻小麥玉米的1/3-1/4,大豆是一種「土地密集型」產業,東亞人多地少的國家,在這方面天然沒有優勢。

我們人多地少,種植低單產作物的機會成本高機會成本高,市場的選擇就是:種植單產高的谷物,保證我們的口糧和大部份飼料糧,種植人力耗費較高的蔬菜水果,利用我們勞動力便宜的優勢。

巴西美國這種人均耕地面積極其富余,還可以玩兒休耕的國家,才是大豆真正的歸宿。

拿東亞的土地來種大豆,太奢侈了。

所謂「糧食安全」,不是指吃油、吃肉的安全。 在現有農業生產力條件下,我們這20億畝耕地,完全無法滿足近14億人口吃肉吃油的自由。

如今人均9000美元的GDP水平,讓我們的日常餐飲從20年前的大量主糧+少油+少肉,演變成了少量主糧+多油+中等水平的肉。

炒菜多放油、水油混合物煮肉(火鍋、水煮肉片、小龍蝦等),現在已經成為我們的日常消費。

對油和肉的追求,讓大豆這種既能提供廉價食用油又能提供豆粕飼料的神器進口量大增。

並不是我們的產量下降了,而是我們的需求暴增了。

20年前的1998年,中國大豆產量1385萬噸,和現在水平差不多,進口量350萬噸,只有如今的1/20不到。

我們歷史上大豆產量最高的時候,也不過是1800萬噸,離我們現在每年1億噸的需求相距甚遠。

人均9000美元的GDP只是個開始,如果(我是說如果)我們的人均GDP達到2-3萬美元,對肉類的消費需求還會大增:

【當幸福來敲門】裏面,一個落魄的黑人父親,回家後給兒子做的飯是——煎牛肉餅。

如果有一天,中國的貧困戶,家裏沒錢了,只好去超市買一塊冷凍牛肉餅煎給兒子吃。。。

那麽不僅是大豆,中國的小麥、玉米(作為飼料糧)的進口量也會數量級的暴增。

屆時,美國、巴西、阿根廷的農場休耕也會逐漸消失,而是會像中國這樣,一塊地年年澆化肥,給中國人民種植飼料糧——金錢的力量自然會調節這一切。

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人口大國的崛起,對全球的農業都是一次大洗牌,20年後,非洲的人口將從10億增長到20億,對口糧、油料的需求也會劇增。

過去30年,米國人民的人均牛肉消費下滑、人均雞肉消費大增,其本質也是美國人民的收入占全球居民總收入的份額在下滑。 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人口大國,憑借著7-10%的高經濟增長,在從新大陸群眾嘴裏搶牛肉吃。

回歸主題:

人多地少的地區,自己承擔高單產、必須型作物,而把低單產、改善型作物外包給新大陸,這是必然的、無法人為扭轉的客觀現實。中國人民要想天天煎牛排、一人一天一斤奶,就得有這樣的覺悟。

想要吃得好,想要長得高,想要讓貧困戶都有牛肉吃,就得有實力去地球上搶奪(有錢買、買得到、能阻止別人不賣)這些資源,而不是畏手畏腳的號召「自給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