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某些動物滅絕一定要怪人類嗎?

2014-11-25知識

這個問題居然沒有人邀請我?不請自來啦,嘿嘿!

首先給結論: 不只是某些動物,自從智人登上地球舞台之後,幾乎所有生物滅絕現象背後的罪魁禍首都是人類 。雖然無情,但就是這樣確定。下面分類講一講生物滅絕事件,大家可以看看其背後原因的共性。

第一類是為了使用或食用而殺戮,這個不用說了,當然是人類的罪過。強調一句: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 。不過,要是你以為人類只是現代以來才變得越來越變態,越來越殘暴,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近有大海雀的滅絕,這也算是有記錄的被人類觀察到的滅絕事件了。這種不會飛翔,只會遊泳的鳥類長得酷似企鵝,實際上它才是英文penguin這個詞的原意所指。後來人們在南極洲發現了企鵝,才把它們也稱為penguin。不過,這種歧義如今不是問題了,因為大海雀已經被人類滅絕了。它們本來生活在北大西洋的島嶼上,又肥又不會飛,就成了大航海時代過往船員補充鮮肉的最佳來源。船員們甚至用大海雀自己的肥油點燃之後來烹煮大海雀的肉,上演了一出現代版的「煮豆燃豆萁」,只因為那些海島上沒有可供燃燒的樹木。

遠有尼安德特等大量史前人類的滅絕。對人類發展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人類的祖先曾經不止一次走出非洲,而世界上生存的現代人都是最後一次走出非洲的智人的後代。先前走出來的那些人類近親哪去了?都被最後出來的這撥智人給滅絕了。不僅殺戮,而且還交配。以研究得最為清楚的尼安德特人為例,所有現代人類,無論是哪個人種,都帶有或多或少的微量尼安德特人基因。

當然,就更不要提猛獁、劍齒虎、巨地懶,等等這些史前巨獸了。它們滅絕的時間表無一不與人類擴張的腳步相吻合。

第二類是 物種入侵 。面積比較大的情況下,滅絕需要較長的時間,還觀察不到。而在面積較小的情況下,案例比比皆是。

在太平洋的很多島嶼上,比如夏威夷群島等等,由於人類活動無意帶來的蛇鼠,已經對當地原生鳥類造成了淪陷性的打擊。因為這些鳥類世世代代沒見過這些捕食者,基因列根本沒有應對的措施,只能等死。

植物的入侵也很可怕。同樣是夏威夷,由於人類活動常會引起火災,導致島上原生的不耐火植物逐漸被人類無意帶來的非洲來源的耐火耐旱植物所取代。植物的變化還會引發一系列的動物的變化,滅絕無可避免。

微生物的入侵更可怕。全球多個大陸的兩棲類大滅絕是壺菌所引起的,北美地區的蝙蝠大滅絕是淪陷地絲黴菌所引起的,這些都是已經有確鑿證據的事件。而這些微生物本不存在於這些地區,往往是由於人類活動而帶來的。

第三類是 棲息地碎片化 。這個問題其實很嚴重,特別是在人口密集的地區。比如在中國的平原地區,路網和農田造成了原生態環境的嚴重碎片化。碎片化之後的棲息地裏,每一小片之內的物種個體數量較低,經受突發事件沖擊的能力較差,而它們又無法跨越路網等分隔線,也就無法從一小片棲息地補充到另一小片當中。結果就是被分割包圍,分而殲之。

有些分隔線甚至是我們意識不到的。比如一片林地中由於伐木造成了幾十米寬的無樹木帶。跨越幾十米的距離對於鳥類來說似乎不是問題。但實際上,大多數以森林為家的鳥類,生性不能離開林地一步,所以根本不可能跨越這幾十米寬的無樹木地帶。

第四類是 氣溫上升 。溫室效應不僅造成了海平面上升和氣候問題,也導致動植物受到很大影響。比如植物,對生存環境的溫度極為敏感。所以我們會看到山上有垂直物候帶,在不同海拔有不同的植物生長。隨著氣溫升高,各個海拔的溫度也在升高,結果一種植物的最適溫度所對應的海拔也就升高了。如果這種植物每年散播種子,而且種子散播範圍夠大,那它或許還能追上溫度升高的速度,生存範圍向高處「爬」上去。如果這種植物N年一開花,N年一播種,或者播種只在腳下,那它就慘了,只有等著滅絕。

溫度升高對於有腳能跑,有翅能飛的動物來說似乎不是太大的問題,但對於那些對溫度敏感,而移動能力較差的動物來說,就是一場災難了。一種典型的動物是珊瑚。築礁珊瑚的生存範圍其實受珊瑚礁本身的限制,並不能隨處移動,而它偏偏又對溫度敏感,所以受溫室效應影響也最大。而珊瑚最嚴重的災難還不僅於此,大家往下看。

第五類是 海洋酸化 。通俗地講,海洋變酸了。酸哪兒來的?跟碳酸飲料一個原因,打二氧化碳造成的。二氧化碳哪來的?跟溫室效應一樣,人類排放的。海洋酸化有什麽危害呢?這會讓築礁珊瑚等需要合成不溶性碳酸鈣的海洋生物變得難以生存。這類生物有個共稱——鈣化者,包括了很多有硬殼的海洋生物,甚至還有微生物。顯而易見,如果海洋太酸了,珊瑚就沒辦法築造碳酸鈣的「房屋」了,那就只能滅絕了。

以前科學家們也想到了這一點,但一直認為只有海洋酸到碳酸鈣都會溶解才能導致珊瑚的滅絕。但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海洋每變酸一點點,都會導致珊瑚等鈣化者必須要付出更多的能量才能完成碳酸鈣的合成,就像每天幹重體力活兒一樣,生存狀態必然惡化。根據科學家們在不同規模、不同思路的實驗系統中的研究來看,只要pH值降到7.8,雖然仍是堿性,但所有鈣化者就將滅絕。由於鈣化者往往是海洋食物鏈網的底層,所以最終海洋生物圈也很有可能隨之覆滅。而珊瑚的意義更重要,因為它築造的珊瑚礁裏生活著數以萬計的不同物種,是「海洋中的熱帶雨林」。

海洋現在酸到什麽程度了?全球性的實地測量表明,海洋表層水體的pH值從工業革命前的8.2變到了現在的8.1。是不是覺得只變了0.1,況且整體還是堿性,沒什麽大不了的,是吧?但是如果我們不有效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那麽本世紀末,全球海洋表層水體的pH值就將降低到7.8,也就是那個海洋生態系的崩潰邊緣。說不定讀到這些文字的你都有機會看到這一天……

以上是人們不常談論的物種滅絕,至於我們總掛在嘴邊的環境汙染、水土流失之類的,就不必說了,當然是人類的過錯。

如果你能堅持讀到這兒,說明你肯定關心環境問題,也願意用客觀的視角來看待人類自身。那麽,我現在給點小福利——說說為什麽一定都要怪罪人類,這 背後深層次的科學原因 是什麽。

人類區別於其他生物的最主要特點,咱們讀書時候都學過了,那就是制造工具。由於工具的出現,人類的行為超越了生物能量水平所能夠做的事情。這一點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變得猶為顯著。而超越生物能量水平的結果就是: 人類活動造成環境改變的速度遠遠超過了自然界的正常水平!

大家想想看,自然界夷平一座小山可能都需要數以萬年計的時間,人類為了采礦卻可以在幾個月之內削平一座小山;自然界要刷出一條新的河道來分隔原本連續的生存環境,少說也得數十年,而人類只要幾個星期就能修出一條新的封閉高速公路徹底分割一片原野;自然界要讓兩塊大陸合並起來造成物種入侵,至少需要上億年,而人類乘坐飛機的一次長途旅行只需十幾個小時就可以讓一個物種進入一個沒有天敵只有食物的天堂。

數億年來,我們地球生物的細胞內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無用的中性突變。只有當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原本無用的突變才可能成為前進演化上的生存優勢,引發全新物種的誕生。而帶有這一突變的新物種也就因為這種生存優勢而適應了新的環境。糟糕的是,人類改變環境的速度太快了,無論是天還是月還是年,那都不是靠一代一代遺傳的自然突變所能跟上的速度。結果只能是——滅絕。

總結來說,無論當今生物滅絕的直接原因是什麽,其背後深層次的原因都是 前進演化的速度跟不上環境驟變的速度 ,而這種驟變是非自然的,只能是人類造成的。所以,當今的生物滅絕一定要怪人類。

證畢。

~~~~~~~~~我是有點兒跑題的分割線~~~~~~~~~~

說到生物滅絕,一定會有人說:讓它們滅絕去唄,關我們什麽事?

這個問題的答案簡單來說就是:關我們的事,因為 保護生物的最終目的其實是為了保護我們人類自己

生物在地球上存在得太廣泛了,它們構成了一張緊密關聯的網絡,並已經與環境融為一體,成為了環境的一部份。一種生物的滅絕或許不重要,但多物種的大滅絕必然引起連鎖反應,導致生物圈的崩塌,最終反噬地球環境。歷史上曾經有這樣一些時期,正是由於生物的滅絕,導致了環境的巨變。與巴西同緯度的澳洲就是一個例證。

當然,你可以說:環境變就變唄,我不在乎!其實你知道誰更不在乎嗎?那就是地球!

在地球歷史上,能夠築造出像珊瑚礁一樣的礁石生態群的造礁生物,先後獨立七次前進演化出現。

在地球歷史上,像螞蟻和蜜蜂一樣的社會性昆蟲先後十余次獨立前進演化出現。

地球怕滅絕嗎?不怕,也不在乎。只要還有細菌活著,大不了再過幾億年,又是生機盎然的伊甸園。可是,幾億年之後,對環境變化沒啥耐受力的人類又在哪兒呢?

所以,保護弓境,保護生物,其實不是為了花錢保護一些不關咱事兒的東西,而是為了保護我們人類自己。

~~~~~~~~~我是本不該存在的分割線~~~~~~~~~~

一定會有一些有責任心的人問:那我們該怎麽辦?

其實,在直接殺戮野生動物這件事情上,人類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一方面是宣傳,一方面是各種法規以及保護區等具體措施的實施。從結果上來看,無論是在非洲還是在中國,很多保護動物的數量都在回升,瀕危等級也在下降。

然而,我們真正無法解決的,是 我們正常生活行為對於環境的迅速改變

試問:

為了不造成物種入侵,我們可以不旅行嗎?(不讓帶水果都被頻頻吐槽……)

為了不造成棲息地碎片化,我們可以不修路嗎?(要想富,先修路……)

為了不排放二氧化碳,我們能停止所有化石燃料的使用嗎?(別說所有了,一個巴黎協定現在都搞不定,還老有人跳出來說這是科學家的陰謀,或是帝國主義的陰謀……)

似乎走進死胡同了……

但我認為有出路!這條出路就是 加速發展科技

首先,人類造成物種滅絕這件事情,本身就是科學研究的成果,如果沒有科學,我們到現在也無法認識到這一點。

其次,人類自誕生伊始,就開始了淪陷地球之旅,並且從未停止。也就是說,並非是工業革命之後的科技發展帶來了生物滅絕,它只不過是加速了這場滅絕而已。

最後,人類已經處在一個人口爆炸的時代,我們的正常生活有賴於科技的維持,任何倒退不但不會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全人類陷入更為巨大的生存危機之中。

所以,我們沒有回頭路,只能繼續向前走,爭取用更高科技的生活方式來減小我們對於地球環境的影響。就拿最簡單的能源問題來說,現在太陽能和風能的大量套用,電動汽車的推廣,都是建立在高新科技基礎之上的。實際上,核能也是非常好的清潔能源,恐怕是徹底取代化石燃料的唯一之選。而更安全的核能利用,以及更安全更環保的核廢料處理,也都需要科技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所以,唯有加速發展科技,才能把更自然的環境歸還給自然,才能讓人類與自然和平共處,才能保護我們人類自己。

~~~~~~~~~我是植入廣告的分割線~~~~~~~~~~

第一部份關於問題本身的回答,大部份內容可以在我的譯作【大滅絕時代】中找到,裏面還有更詳細的討論和科學證據的來源。

後面兩部份的超綱回答,是我自己的思考。欲噴之,請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