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有哪些關於溝通技巧,人際交往的書籍值得推薦?

2016-10-09知識

在現代生活當中,溝通與人際交往顯然是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環。

我們今天也來給大家分享幾本心理學方面的、討論溝通技巧和人際交往的書籍,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的與他人溝通、或者避免人際交往中的一些常見錯誤。

1. 亨利·克勞德(Henry Cloud):【他人的力量】(The Power of the Other)——一段健康的關系是什麽樣的?

要建立一段健康的、良好的關系,我們首先就必須知道一段健康的關系是什麽樣的。從現實生活來看,很多人其實並不知道一段健康、舒適的人際關系應該是什麽樣的。他們或者反復的陷入被他人剝削的關系當中,或者無法分辨什麽樣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 一段健康的關系,是能給人帶來積極成長的關系。 它帶有 互惠、真誠、尊重邊界、獨立、適度依賴、共同進步 的特點(Bornstein, 2010;Twardowski, 2015; Cloud, 2016)。雙方在這樣的關系當中都會感到十分舒適和安全。二人會相互依靠,同時又是兩個相互獨立的個體。會相互幫助,並共同成長。

相反的, 不健康的關系會消耗人們的能量,迫使人們將原本可以投入在工作、學習等其他領域的精力,消耗在維持不健康的關系上。在不健康的關系中,人們無法成長,甚至會對自身造成損害。

需要註意的是, 一段健康的關系不一定需要每時每刻都呈現出這些特點。 比如,很少人能在所有事、所有時間上都對另一個人袒露一切。但是,如果一段關系總體上讓你感到 互惠、真誠、尊重、獨立、適度依賴和共同進步 ,那麽這就是段總體而言健康的關系。

推薦語:「關系的形態看上去可能多種多樣,甚至權力懸殊,但判斷一段關系是否健康的核心,在於產生這種「關系形態」的決策過程中,雙方是否能平等地參與其中,有著平等的意見權利;在於是否互相真實地尊重彼此的意願和邊界,在於關系中的雙方是否感到對方值得信任。」

2. 羅拔·F·伯恩斯坦,瑪麗·A·朗古蘭德:【關系:適度依賴讓我們走得更近】——要想建立良好的關系,你需要學會依賴

在這個社會中,無論對於男性或女性,「獨立」的價值都在越來越多地獲得肯定。很多人認為,只有無論在物質層面還是在精神層面上,都能夠做到「自給自足」的人才是「強大」的。但在本書作者看來,雖然獨立的價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一定程度的依賴他人、以及允許他人依賴自己,恰恰是健康的關系中不可或缺的。

他們指出, 「適度依賴是這樣一種能力,讓你融合親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時仍保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並且在需要時樂於請求別人的幫助,而不覺得自責 。」

適度依賴讓我們自信並充分地信任他人,不恐懼暴露自己的脆弱,懂得求助,同時最終是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依然保持自己的自主性。

在一段適度依賴的關系當中,對於雙方而言,尋求幫助都不是為了逃避挑戰,而是為了學習和成長。而 尋求幫助也不等於無能, 在依靠他人的同時,關系中的雙方也都是自信、能幹的。

需要註意的是,適度依賴不是過度依賴 過度依賴的人總是致力於和他人保持聯系,即便在面對他人的輕視和傷害時,也很難、甚至是不可能放棄依賴。 有的人會透過誇大自己的脆弱,表現得孩子氣、需要關愛、容易受挫,來維持和他人的關系。有的人則透過脅迫他人來維持關系,甚至不惜自我傷害。典型的表述是「如果你離開我,我就自殺/傷害自己」。這樣的依賴方式非但不能維持和他人之間的良好關系,有的時候甚至會傷害到他人或者自己。

推薦語:在作者看來,當你真正做到適度依賴時,你就能「 學會平衡親密與自主,請求幫助而不感到無能,與其他人建立聯系,而不在這個過程中喪失自我 」。對適度依賴的重建過程是變化的、不可預測的,它「 充滿了意料之外的收獲和令人沮喪的倒退 」,但不管進展如何,你都要學會享受它。

3. 林恩·亨德森 (Lynne Henderson):【害羞與社交焦慮癥:CBT治療與社交技能訓練】——如何應對社交焦慮?

「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一刻像當下這樣,對人們的社交技能有如此高的要求。」而與此同時,社交焦慮也越來越普遍。人口學調查顯示, 人們體驗到的社交焦慮情緒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

所謂社交焦慮,指的是 由於害怕外界的消極評價而對社交產生不舒服的、恐懼的情緒,以及在社交情境中表現出退縮、回避行為。 這種社交中的不安和不參與會嚴重影響個體的適應力行為,進而妨礙他們對自己人生目標的追求。

在亨德森的書中,她創造性的運用社會適應模型來解決社交焦慮。 她認為,要改變社交焦慮,需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改變: 1)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社交情境: 作者認為,合理、適當且能夠達到理想社交效果的技能有無數種,我們可以不斷地嘗試,並選擇適合自己的交往方式,來達到理想的社會適應狀態。 2)努力在認知觀念上做出改變,從而辨識和調整負性情緒: 作者認為,在本質上,大多數的社交焦慮來源於你不合理的認知觀念。

因此,要改變社交焦慮,人們首先需要改變個體消極的、不合理的、適應不良的思維方式, 建立起更積極的、具有自我支持性的思維方式。3)每天堅持進行社會適應訓練: 戰勝社交焦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作者強調,要克服社交焦慮,就必須每天堅持社會適應訓練,甚至將其當作一種生活方式。

推薦語:這是一本 實操性很強的臨床實踐手冊 ,主要介紹了如何使用認知行為療法(CBT)來應對社交焦慮。雖然 作者的角度是從咨詢師的角度出發 ,幫助咨詢師提升治療技能,但 普通人中的社交焦慮者同樣可以了解到社交焦慮的本質,並用裏面介紹的技巧和方法來改變自己

4. Ronald B. Adler & Russell F. Proctor:【溝通的藝術 (Looking Out/Looking In) 】——我們為什麽總是聽不懂對方?

在書中,Ronald B. Adler與Russell F. Proctor將溝通定義為: 「(溝通是)一種交流的過程,參與者經由交換資訊而建立關系。」他們認為,溝通包含了兩個維度:內容維度與關系維度。也就是說,在溝通具體內容的同時,你也會傳達自己對對方以及這段關系的理解。

由於溝通的主體和溝通所使用的方式/語言不同,溝通有可能會達到不同的效果。有的時候,你認為自己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但對方仍舊誤解了你的意思。比如你希望父母給你買台新電腦,於是你告訴他們你的室友有了新電腦,而那新電腦很好,但你的父母只是很平淡地回應,你只好結束話題。又比如你很認真地告訴親戚,下次來家裏不用帶禮物,太貴重。他們當時答應了,但下一次,他們依然拎著大包小包來拜訪你。

人們也往往會對溝通存在多種誤解。 例如,有些人認為,只要我單方面主動、積極地溝通,就可以和對方進行良好的溝通。 而事實上, 在溝透過程中,溝通的雙方是相互依存的。溝通的質素同時受到雙方各自的溝通意願、狀態與技巧的影響 。再比如,有些人 認為,只有雙方明確地表示要溝通,人們才會開始溝通。 其實,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溝通。當我們不說話時,我們也像無聲的傳話筒,透過肢體動作、表情傳遞各種資訊。

作者認為,針對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我們得使用不同的溝通方法。但在一般情況下,在溝通前,特別是重要的溝通前,我們都需要先確認自己溝通的目的,防止自己在溝通的過程中被情緒帶跑。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比如肯定對方的情緒、更多的使用事實描述而非直接判斷等。

推薦語:在理想情況下,我們能透過有效的溝通交換討論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實作個人目標;又可以借由溝通來增進、維持、削弱雙方的關系。但現實中人們溝通的效果卻往往不是這麽理想。這本書包含了人們對溝通的迷思、影響溝通的因素、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的方法,值得遇到溝通困難的人借鑒。

5. P. Zimbardo & M. Leippe:【態度改變和社會影響的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 Change and Social Influence)】——我們如何更有效地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

說服是你對別人產生影響的一種形式,它的目的是改變對方的信念或行為。 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經常能夠碰到這樣的場景。例如,用餐時說服其他人選擇自己喜歡的餐廳、下班後說服伴侶同意陪自己出去散步等等

雖然說服如此普遍,但我們也要意識到,它其實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 如果你需要說服對方,你不但需要讓對方 接收到資訊,而且要註意到你要傳遞的資訊、至少對你給予的資訊有一些理解、接受你的結論、保持新的態度(即使你不再說服對方,對方也會和你站在一邊)以及用新的信念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一個步驟遇到了阻礙,就可能無法實作說服。

比如你想搬出去獨自居住,你和父母列舉了很多好處,離單位近,租房價格便宜,生活方式互不幹擾等,但你父母只註意到最後一條資訊,認為你嫌棄他們的生活方式,於是堅決反對你的提議。

書中,作者也給出了說服他人的一些技巧。 例如,當受眾對你談論的議題比較熟悉時,你要更多地在說服過程中加入情緒性的表達,讓對方從情感層面理解和支持你。例如,你不希望自己的伴侶下班後來接你,你所要做的不是理性的分析「路程實在太遠」,而是說明「你今天真的太累了,希望早點回家休息」。

而在談論一件對方不喜歡的議題時,你可以加快語速。這可能是因為,較快的語速會逼迫對方迅速做出判斷,而沒有時間去思考應該如何反駁你(Smith & Shaffer, 1991)。

推薦語:真情始終是最重要的,但適當的套路有時也是必須的。在溝通的過程中,說服物件(受眾)、說服時傳達的資訊,和說服者本人,都有可能影響說服的結果。我們並不一定總是能夠說服他人,但我們仍舊可以從書中學習一些技巧,增強我們觀點的說服力。

以上。希望今天的內容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和幫助。

想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心理問題,請關註KY心理課:【KnowYourself】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份人才會喜歡。-跟誰學官網

點選檢視過往高贊回答:

年輕人千萬別碰哪些東西?

有哪些看似很傻,實則聰明的行為?

戀愛中不合適就分手是什麽心態?

為什麽一部份女性不喜歡生孩子?

有哪些細微但是高效有用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