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哪些事做起來無聊但堅持越久意義越大?

2016-09-05知識

冥想 」當屬此列。

1、開始做時,絕對夠無聊:

盤腿而坐,雙手交疊放置於丹田,舌頂上顎,雙目微閉,目光匯聚於鼻尖,減慢呼吸頻率,關註自己的呼吸,默數呼吸頻率,盡量專註。

這是正念冥想的觀呼吸訓練

可開始做的時候真的是如坐針氈,沒有經過盤腿訓練的人,一定會經歷雙腿疼痛、麻木的過程,甚至懷疑腿不是自己的。

再有就是「集中註意力」這個「反人類」的要求,關註呼吸,聽起來很美好,做起來?不可能的。

初學者一定會有註意力被分散的經歷,手機鈴聲、美食的氣味或者不經意間的光照都能輕易做到這一點,然後你開始煩躁、自責,你會懷疑自己「怎麽連10分鐘都堅持不了」。

這個痛苦的過程,少則2周,長的可能三四個月。

2、堅持越久意義越大:

冥想的好處其實有很多,提升人們的專註力、幫助人們達到放松的狀態、緩解焦慮、找到心流(mind flow)狀態。

冥想有諸多流派,我自己學的叫做「正念」,拆解「正」字——上面為「一」,下面為「止」,故「心止一處」為正,即一個時間只去關註或思考一個問題,與之相反的稱為「雜念」,即一個時間思考大於等於兩件事。

對抗焦慮的很多辦法,其實就是要降低這種快節奏對自己的影響,比如做冥想,本質是訓練個體的專註能力,主動地削弱資訊獲取的數量和速度。專註和投入是對抗焦慮的核心。
No choice is the best choice. [1]

3、如何才能心無旁騖地堅持下去?我想這是很多人關註的問題:

①、無條件接納自己: 之前跟一個來訪者溝通冥想的過程,作為初學者她受困於無法集中精神,之後嘗試 「自我接納」,因為她知道剛開始做哪有不走神的,可沒過兩天她對「自我接納」又產生了困惑,冥想時總想著努力做到「接納自我」,全然不顧「觀呼吸」的訓練,因此又進入了新的對抗和糾結中。

細細想來,她其實陷入到了對「自我接納」的不接納狀態中,真正接納自我的人,不僅能夠欣賞自己身上美好的一面,也能夠接受自己那些灰暗的一面。誰都知道「自我接納」是好的,但「自我接納」是無條件的,它也一定包含著對「自我不接納」的接納。 [2]

②、不要讓形式超過目的: 一個來訪者訴說冥想過程中無法集中註意力,要知道他也是堅持了一年的「老手」了,但是感覺狀態還不如一開始。他有些自責,很期盼能在技術層面得到指導和提升。

但作為一個冥想的「新手」,我沒能給出令他滿意的解答。但在交流過程中有了新的想法。

中學時上幾何課,解題過程中難免需要輔助線,很多題目在加入輔助線之後便能迎刃而解。而且有些題目並不只有一種解法,不同的輔助線都會有效。學有余力的同學便試圖把各種方法都總結出來。

冥想存在的意義就等同於輔助線,它有不同的流派,但萬法歸宗,目的都是讓參與者關註當下、提升註意力,以便達到緩解負面情緒的目的。

但需要警惕的是,我們很容易陷入到對於技巧的追求,甚至讓人忘記它存在的目的。

所以對於「輔助線」來說,我們沒必要糾結必須選擇哪一種,也沒必要困於細節,只要能解題,都不失為好方法。切忌舍本逐末。 [3]

③、杜絕誘惑: 很多時候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焦慮者知道不應該總是擔心「壞結果」,強迫者知道不應該陷入「無意義的重復」,疑病者知道自己對疾病的恐慌已經超過實際情況。

但就是「很難控制不去想」。

杜絕誘惑、想要自律最好的方法從來都是物理隔離,不要試圖考驗自己的自覺性。

吸煙酗酒者想要戒煙酒,最好的方法是脫離相應的場合,適當減少無意義社交。「手機依賴者」想要擺脫手機的束縛,最好的方法是短暫地把手機變成板磚(好喜歡禪定模式)。

同樣,對於冥想來說,也要嘗試找到「物理隔離」的方法,比如把手機設定成「板磚模式」,人為地減少外界幹擾。 [4]

④、正念是一種生活態度:

其實正念可以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正念吃飯,可以正念閱讀,可以正念寫作,甚至可以正念打遊戲。可以稱為廣義正念。

正如卡巴金所說——正念是一種不加評判地、有目的的將註意力放在當下的狀態,去察覺、去感受。讓你每一個當下感受平靜、喜悅。 [5]

⑤、知行合一,想要了就去做,別瞻前顧後:

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人這樣為自己的錯誤辯解:我不是不會,只是沒做好。語氣表露出一種「蜜汁自信」,這句辯解有潛藏的一層含義就是——我的認知部份已經達到了,只是行為層面沒做到而已。用精神分析來解釋,這是一種「否認」機制,為了緩解內心的焦慮而產生的一種防禦策略,這樣就可以避免承認能力不足。

用陽明心學來解釋,這就是「知行不合一」,「你以為的知道」大概率與「真正的知道」相距甚遠,「知行合一」其實是在說認知與行為的一體性,說白了「知」和「行」是一回事兒,做不到大概率等於不知道。

想到最近給一個疑病患者布置了冥想打卡的任務,開始時滿口答應,但做了三天就放棄了,問他為何堅持不下去,解釋說「我知道冥想好處很多,但就是做不到」。他其實不知道冥想到底有哪些好處。

這個同樣可用來解釋世人常說的「懂得這麽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你大可不必抱怨,因為其實你懂得並不多。 [6]

⑥、【阿甘正傳】的啟示:

阿甘穿著珍納送他的跑鞋,不停地跑步橫穿美國,一跑就是三年,旅途中不少記者問:你是為了世界和平嗎?你是為了無家可歸者嗎?你是為了婦女權利嗎?為了保護弓境嗎?還是為了動物?你為什麽這樣做呢?

「我只是想跑」,阿甘在獨白中說道:「他們就是不相信,有些人跑步是沒有什麽原因的。」

來訪者也會有各種問題,比如「做冥想到底能不能改善我的焦慮情緒?」「堅持運動真能幫我緩解抑郁?」「規律作息為什麽就能治療失眠?」

我們在做決定之前常常習慣性地去計較做一件事的結果,計算成本,權衡利益,畏懼困難,規避風險。然而往往是想得多做得少,導致結果離預期越來越遠。

阿甘沒有理由地跑了3年,成為了名人,也明白了「丟開往事,才能不斷繼續前進」的道理。 [3]

參考

  1. ^https://zhuanlan.zhihu.com/p/83184776
  2.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6204212/answer/1245085053
  3. ^ a b https://zhuanlan.zhihu.com/p/92958939
  4.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1554416/answer/1184655358
  5. ^https://zhuanlan.zhihu.com/p/88501030
  6.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656278/answer/1264162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