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如何評價電影【誤殺 2】?

2021-12-09知識

【誤殺2】相比【誤殺】,只差了一點,就一點

文 | 更深的粽

【誤殺2】是這樣一種電影,它從各方面都是一部合格甚至部份出彩的電影,但是你很難為它喝彩。

這一方面是【誤殺】的珠玉在前。【誤殺】於2019年12月13日上映,票房和口碑都不俗,並且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疫情之後很多影院關門或者限流,導致在大半年的時間裏,很多影院幾乎只有【誤殺】一部重量級影片仍在上映,這幾乎是絕無僅有。

而另一方面,由於今年影市的開局實在太好,創紀錄的春節檔讓行業內外都對今年的大盤充滿期待。而之後拉胯的表現和文娛行業整體的不景氣,又讓人悲觀失望。因此延續了第一部期望的【誤殺2】,也是萬眾期待的救市之作。

不過按目前的表現,它很有可能撐不起這樣的期待。

我們首先需要復盤一下,前作【誤殺】究竟成功在何處?

從硬質素上,【誤殺】當然是成功的,流暢的視聽語言,張弛有度的節奏,懸念超高叠起,演員精湛的表演,都保證了這是一部優秀的工業產品。從我個人來說,【誤殺】是近幾年來的國產影片中爽感TOP3(另兩部是【無名之輩】和【刺殺小說家】)。

而最關鍵的點,仍然在我點評演技競技節目中【誤殺】片段指出的那四個字:階級情緒。

當部份權貴不尊重法律和道德的底線,肆意妄為時,底層人民如何與之對抗?在權勢、地位、資源等等通通不占優勢的情況下,【誤殺】給出的答案是:智慧。

影片中以李維傑為代表的下層人民和拉韞代表的權貴依靠高智商的層層鬥法,不斷把觀眾推向劇情的高潮。這其中偵查與反偵查的對決固然精彩,但真正動人的,還是主人公李維傑一心守護家人的勇敢與信念。以致周圍的鄰居和群眾都真心相信他並未犯罪。

因此,【誤殺】在道德和情感的雙重天平上,都將勝利判給了底層人民。而在【誤殺2】中,因為相似的情節已經玩過一次,無法再復制了。

而相比原版的【迫在眉睫】來說,【誤殺2】也體現出了不一樣的氣質。以下有劇透:

【誤殺2】中的林日朗,並非原版【迫在眉睫】中的工人階級,而是一名編劇。這也體現了當下影視改編的一個現象,就是編劇不熟悉其他的行業和工種時,只能寫自己這行。

而更重要的點,是將原版中心臟置換中的核心矛盾,從醫療制度改成了權貴的越權。

原版中,主角作為普通工人擔負不起昂貴的移植費用,並且因為他的醫療保險的各種限制,醫院根本不願意進行醫治,於是主角只能鋌而走險。

而【誤殺2】中的林日朗,透過高利貸湊齊了費用,卻被告知原本屬於他兒子的心臟沒有了。這就是權貴采取了「越權」行為,不僅像原版質疑醫療制度不合理,而且直接指向權貴腐敗。

尤為有意思的是,在【寒戰】中飾演廉政公署首席調查員的李治廷,本片中卻是大反派,這個片子真是存心要顛覆觀眾的固有印象。

但在本片中,主角的「智慧」不再是取勝的關鍵因素。本片中林日朗智商線上的最高光時刻,是透過電話反饋確認了衛生局長是被權貴滅口而非自殺。而片中林日朗最大的砝碼,卻是依靠媒體的力量公布真相。

也就是說,權貴暗箱操作唯一忌憚的只有「民意」,而在本片中,心臟移植最關鍵的點不僅在於適配心臟的唯一性,還在於時間。在權貴拿走原本屬於林日朗兒子的心臟後,這件事已經成了零和遊戲。

這就與【迫在眉睫】拉開了差距。【迫在眉睫】的片頭,一位駕駛豪車的白富美突遇車禍,以至於她的心臟成了挽救主角兒子、以及解救危局的「解藥」,透過這樣「機械降神」的方式,讓影片走向了傳統的美式大團圓的庸常結局。

而【誤殺2】卻透過開頭的一場車禍,讓市長兒子和平民兒子成了1VS1的零和遊戲。影片這樣的設定當然是來自於【誤殺】,但解決方式卻成了父與子的1命換1命。

這同樣讓人想到【殺破狼 貪狼】,裏面林家棟飾演的市長助理對古天樂飾演的父親說:「天地不仁,只是你女兒恰好在那。」

【殺破狼 貪狼】的結局是純粹的黑,而【誤殺2】的結局也很難稱之為光明,因為樸素的1命換1命已經是底層人民能接受的最基礎的邏輯。如果連這個也顛覆,那電影也不用拍了。

那麽,電影能提供給人的是什麽呢?雖然從普遍意義來說,電影並不一定需要承載價值與意義,但作為社會消費品的電影,總歸還是需要一點價值和意義存在的,哪怕只是符號。

而這一點,電影已經告訴我們了,裏面有一張林日朗的紙條,上面寫著:「死亡,有時候也是一種勝利」。

當看到這一幕的時候,頗有些無語的感覺。一般來講,電影中能用動作表現的東西,就不要用畫面;能用畫面表現的東西,就不要用聲音;能用聲音表現的東西,就不要用文字。用文字把影片的主題或者要傳遞的意義直接打在銀幕上,已經是一種黔驢技窮的表現了。

而我認為編導在這裏需要傳遞的並不是這句話,如果說【誤殺】中給底層人民的一抹亮色在於「智慧」的話,那麽【誤殺2】告訴我們的是,底層人最終能夠仰仗的東西在於:犧牲精神。

相對於片中權貴的各種猥瑣和精致利己來說,林日朗以自身的犧牲來撐起了影片的大義。這也是與原版【迫在眉睫】中最大的不同。雖然原版中丹澤爾華盛頓飾演的主角也決定以自己的心臟來代替兒子的心臟,但影片最終透過機械降神的方式大團圓收場。有意思的是,原版中拯救主角兒子的,是一名顯然來自上層精英階級的白富美。而【誤殺2】中,要奪去原本屬於主角兒子心臟的,卻是權貴本身。

這種暗黑和諷喻,幾乎已不亞於【殺破狼 貪狼】,也與前作【誤殺】拉開了差距。因為在前作中,「智慧」是增量,雖然李維傑在智力博弈上已經戰勝了拉韞所代表的權貴,但當看到小女兒篡改考卷成績來取悅父母時,還是決定認罪伏法。因為他明白,以不誠信/小聰明的方式取得的成績,只能取悅一時,卻無法獲得真正的智慧。

而底層人民的希望就在於,以更刻苦的付出和更專註的努力,在某一方面取得更高的造詣和能力,以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而在【誤殺2】中,這種可能性已經被抹殺了。片中任達華飾演的一線刑偵隊長是尹子維所飾演的警長的師父,徒弟身居高位,而師父須發皆白卻仍是一個一線探員,原因顯然是徒弟更吃透了職場的法則,而他相對更高級的李治廷等人還殘存著一些良知。影片顯然傳遞了一個更喪的結構,就是越要往上越要不擇手段。

這麽「現實」的基調,顯然並不利於一部商業性影片的傳播,因此【誤殺2】的票房可能不會太過理想。因此作為一個IP,「誤殺」系列顯然也沒辦法繼續以前的格局了。不過我們也不需要太過沮喪,因為大多數觀眾其實並不期待電影告訴我們現實是什麽,而商業電影的「造夢」功能在今天顯然也越來越孱弱。這種情況,會使得觀眾自己去填補「腦洞」,而普羅大眾的想象力加在一起,顯然比一小部份的編導人員要更為豐富。因此,接下來將是專業人員向觀眾學習、取經的時代,「誤殺」系列的無以為繼,只是一個小代價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