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汽車外企在中國的研發中心主要做什麽?在車企做什麽方向更容易跳到外企研發中心?

2014-12-24知識

.

1. 外企在中國的研發中心主要做什麽


第一個階段:一切都是為了賣車


跨國車企A看好天朝的市場,於是在天朝開了個工廠開始造車。


車造出來了,要 拉去高溫高寒高原環境做個標定

否則冬天車子起不來,或者到高原環境車子趴那一動不動了豈不會爆個大新聞。

於是A招了一些工程師來做標定。


標定好了之後,要在天朝賣,還 需要滿足天朝法規的要求

比如,排放的CO、HC、NOx不能太高;

比如,百公裏加速不能你填5秒就寫5秒吧,油耗不能你填百公裏3L就公告百公裏3L吧。

行,歪果仁表示沒意見,那就測唄。

但是,一來,語言不通;二來,需要和天朝的政府部門打交道,和天朝的政府部門打交道要按天朝的潛規則,歪果仁搞不定。

於是A又招了一些原生的工程師來做試驗。


工程師越來越多,政府也鼓勵A在當地開設研發機構,於是A在當地設了個所謂的「研發中心」。


那會兒只是引入國外的熱銷車型在本地生產,並沒有考慮天朝人特有的需求。

幸運的是那會兒天朝的大部份人還是第一次買車,買了車就高高興興地開回家了。


A賺了個盆滿缽滿。。


第二個階段:產品本地化


看好天朝市場的車企越來越多,跨國車企B、C、D等等一下子湧了進來。

市場上車型越來越豐富,天朝人開的車多了,眼光也越來越高。


有一天,A突然發現,托競爭對手們的福,銷量到瓶頸了。

怎麽辦?


作為歷史悠久的跨國車企,A的水平不知道高到哪裏去了,A決定「滿足當地特有的需求,給他們更好的體驗」。

於是,他們開始發掘天朝特有的需求,比如,天朝的領導都愛坐後排,而原樣引入的車型後排空間不足,後排乘客體驗不好。

好吧,那就加長唄。

研發中心的工作又多了一項——加長,不,是 研究當地特有的需求,根據當地特有的需求對引入的車型做一些改變。


A的產品再次大賣。

再後來,競爭越來越激烈,其它的車企發現了A的秘密。

他們follow了A的策略,A的銷量再次到了瓶頸。

如何突圍?

A想到了價格戰,但是降價就意味著利潤的降低,賣的車子多了賺的錢卻少了,吃力不討好的事誰都不想做,為了降價而不降利潤,就必須降成本。

於是,研發中心又招了一批人,負責 在本地尋找能夠提供更廉價零配件的供應商,以降低車輛成本。


第三個階段:研發本地化的博弈


越來越多的當地人加入研發中心,越來越多的當地員工媳婦熬成婆進入了高層。

在競爭激烈的大天朝,能擠入外企的一般水平都不錯,能透過重重關卡進入外企高層的更是人中龍鳳。

對人中龍鳳們來說,金錢和地位都不再是問題,剩下來的就是自我實作了。

領導了標定、加長、降低成本,你就滿足了嗎?

有人不滿足,期望 更進一步,做更核心的設計、開發。


很顯然,從零開始做是不現實的,於是,他們向總部要技術要人才要資源。

但總部也有自己的考慮,

第一,花費了那麽多年,整合了一代又一代技術人員智慧與汗水的核心技術,說給就給?

第二,資源有限,成百上千萬的器材,給你了,總部的研發中心樂意嗎?

第三,有些核心技術,當地缺少相關的積累,給當地的研發中心做,真的能做好嗎?比如,當地研發人員真的能做出滿足AUTOSAR、ISO26262標準的ECU軟件嗎?


另一方面,研發本地化的優點也是顯而易見的

第一,天朝廉價優質的人才有利於降低研發成本。豐田日本的30歲員工平均年薪650萬日元,豐田中國呢?而且中國人口眾多,經歷了中考、高考層層篩選的年輕人中人才眾多,只要好好培養,能培養出一批質優價廉的可用人才。

第二,總部研發中心的意見,北美歐洲巴西阿根廷俄羅斯的專案已經讓總部研發中心忙得焦頭爛額了。天朝不是也有個研發中心嗎?當地車型相關的研發讓他們自己搞去。

第三,天朝政府明裏暗裏的要求。「在關鍵時候沒能拉兄弟一把」等。

所以,跨國車企們就開始糾結了。。


目前大多數外企/合資企業的研發中心都處於這個階段。


隨著中國市場重要性的提升、中方高管話語權的增加以及中國研發人員的成長,跨國車企將部份核心技術放到中國研發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2. 做什麽方向更容易跳到外企研發中心?


想想,你想做什麽,能做什麽;

再看看各外企研發中心有哪方面的人才需求;

然後就可以基本確定你的目標(哪家公司,哪個方向的職位)了。

目標確定之後就簡單了,提升專業能力 + 精通外語,這一點樓上諸位都提到了。


在此補充一個竅門,那就是合理利用社會資源,合理利用內部推薦。

外企尤其是大型歐美外企一般招聘流程繁雜,和他們溝通耗時費力;遇到「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份,簡歷隨機扔一半」的HR更是有可能死得不明不白。

但是,如果能透過長輩、老師、師兄師姐、前同事等拿到內部推薦的機會,那就一切都不一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