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的無力感。
首先,經濟學以學術為職業的門檻越來越高了。相信大多數來讀經濟學博士的人都是沖著畢業找教職來的。但是近些年來,拿到教職的時間成本肉眼可見地增加了。從前很多教授只經歷了本科4年+博士5年,而現在絕大多數博士要讀6-7年。並且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人讀博前要做1-2年full time RA和/或讀一個碩士、畢業後還要先做一年博後才能拿到AP。這樣算下來得30多歲才能找到一份工作。很多博士畢業前都不敢談戀愛結婚,人生最好的十年就窮酸窮酸地沒了。
這還沒完,每個AP都要六年考核期過了才能拿到tenure,拿不到的話就得走人。但凡想在體面點的學校tenure,這六年的私人時間和家庭生活就算是賠進去了。男AP基本都沒時間陪家人,女AP要麽丁克要麽高齡產婦,生了孩子只能扔給老人帶。合著做學術就得做6-10年的底薪實習生、然後熬過6年殘酷的試用期,才有資格拿到一份薪水不算多高、周末可以休息、有時間顧家的工作嗎?西方社會的教授、醫生、律師都是先苦很久才能甜,但是教授的收入顯然矮了一大截。
其次,這個學科對新人越來越不友好了。目前經濟學研究的「生產關系」正在從「手工工場」向「流水線工廠」轉型。從前一篇文章20頁一兩個人寫就夠了,而現在一篇文章就50-100頁,動輒就是北歐某國全國的社保記錄、印度工廠為期半年的社會實驗、在統計局的問卷裏夾雜私貨、或者把19世紀的報紙錄成了數據庫。。。凡此種種都不是一個普通博士、一個普通AP、甚至一個普通學校的正教授能自己完成的。去發展中國家做實驗的人往往是當地的權貴二代;錄一個數據庫可能需要雇10多個RA當苦力;調動統計局的資源就更不用說了——都不是一個普通新手做得了的。我相信這也是經濟學的RA博士後越來越多的原因:太需要高學歷的苦力了。在這一點上,我們正在接近做實驗的自然學科和工科——一個更依賴「資源」而非「智商」的學科,話語權必然向senior集中,必然更不平等、需要更多做「簡單重復工作」的勞動力。在這個意義上,經濟跟天坑專業沒有本質的區別。
而在另一個意義上,經濟還不如天坑。理工科博士第一年就進實驗室跟導師做研究,從基礎的做實驗開始學起、然後是設計實驗、寫論文投稿、寫經費申請。。。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經濟呢?博士頭兩年滿滿的課,最晚第二年暑假馬上讓你寫一篇自己的文章,題目自己找、數據自己找、模型自己寫,沒有實驗室資源給你用、沒有RA給你幹活、大多數導師也不會幫你找題目,一切的一切都要你自己解決。很多經濟學PhD就是在第二年/第三年自己做文章的時候崩潰的——自己一個人要跟別人一個團隊競爭、一個人要幹所有的活、別人拿錢解決的事情只能自己親自做——難上加難。
最近和同學討論一些優秀的 job market paper,我突然意識到這些文章(純理論除外)無一例外都用到了非公開數據。我不否認它們創意都非常非常好,研究的問題也很新穎/重要。但是如果沒有數據,我有創意又該如何呢?
最後,經濟作為社會科學,還是很看重選題是否符合「主流(美國人)」的口味。中國人不了解美國的文化制度、社會熱點,不熟悉美國的policy shock,做實證研究就非常吃虧。一些美國特色的問題,別人一個DID就能發你就是想不到;一些中國特色的問題,你做的再好AER可能也不願意發。我每次出去開會,都能遇見大量做微觀理論/計量理論/宏觀/金融的中國人,而做發展/勞動/貿易/mz政治的則少得多。勞動經濟學裏很多中國人做教育和人口,而很少有人做technological change, labor outsourcing, unemployment benefit 這些更美國、更熱門、更好發文章的問題。究其原因還不是吃了文化差異的虧麽。
不過話說回來,經濟的PhD也不是一無是處。只要能畢業,經濟PhD是很難失業的。從前找不到教職可以去銀行做公務員(美聯儲每年消化大量做宏觀的PhD),現在更可以去互聯網企業做數據分析、掙得也不少。哪怕搞個留學中介、去高中國際部當老師,這個學位也算利用上了。另外我們雖然科研路上無比寂寞,但被變態老板剝削到死的還是少數。
我現在的目標就是畢業,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工作就好。作為一個國內普通人家的孩子,能找到體面的教職就當作跨越階級了。如果失敗了,從18歲算起十二年的努力就當是打水漂了。雖然可能會不甘心,但是起碼我嘗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