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5知識 首先感謝煮賜給我們的青藏高原,Ramen! ————補充了地形部份———— 優勢: (一)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一個相當bug的存在,如此體量的高原造就了世界上最強的季風,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帶來了充沛的降雨,使得中國東部雨熱同期,極有利於農業發展。農業發達在當今看起來沒有什麽吸重力,但是,持續發達的農業能夠供養稠密的人口,這筆農業時代留下來的豐厚基業構成了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這張圖表示的是全球的凈初級生產力(NPP),也就是植物透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固定的能力,這直接決定了這塊土地能夠產出多少糧食、供養多少人口。可以看出,整個中緯度地區中國華南是最豐饒的,相比而言中東、北非、墨西哥等確實差了很多,而世界上國土最大的大國中,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澳洲、阿根廷等也明顯要低一些。中國的土地能夠養育近14億人口,季風氣候是根本性因素,而人口則是中國成為一個大國的根本。 青藏高原附帶的效益還有其水塔作用和防衛作用,控制了這塊區域,就控制了亞洲的水源和制高點,有「蒞中國而撫四夷」之效。 (二)緯度 可能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中國的緯度優越性,相比之下,西歐的精華區緯度跟黑龍江差不多,美國東北部緯度跟遼寧差不多,較為溫和的氣候對於經濟至關重要,中國廣袤的領土都位於中緯度地區,值得慶幸。 NPP高是人口稠密的必要條件,而決定NPP的無非是光溫水,因此全球NPP最高的都是低緯度的熱帶雨林,但是由於熱帶氣候會導致開發困難,因此巴西、剛果、印尼大部份國土都很難利用,人口只能集中在海岸線附近,缺乏成為大國的潛力。 而寒冷的高緯度地區NPP較低,人口稟賦不佳,而且凈流出很大,因此全世界高緯度的大城市寥寥無幾,高緯度的俄羅斯、加拿大也很難成為世界性大國。 (三)地形 由於強烈的造山運動帶來了復雜的地質構造,高原山地盆地平原等各種地形一應俱全,再加上縱深廣闊,植被覆蓋的種類也相當豐富,因此中國有著豐富的物產資源。石油、煤炭、有色金屬等各門類資源都還比較豐富,使得在工業化初級階段時能夠自給自足,順利完成原始積累。而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天山、戈壁、橫斷山脈成為內地十八省的天然屏障,有利於集中防守。另外大的高原有利於產生流量大且長的河流,因此中國三地階梯 的地形造就了黃河、長江、珠江、瀾滄江等世界級河流,適宜內河航運和水資源的利用。 相比之下,印度、南非、中南半島等能源匱乏,在中國推高了原材料價格的情況下,工業化將面臨著更高的成本。澳洲地勢太過平坦,沒有形成季風氣候,水資源奇缺,人口潛力不大。巴西的平原和高原均較難開發,人口集中在海岸和高原之間的狹帶中,形成不了大的城市群。印尼是個群島國家,難以想象怎麽進行有效的整合。 中國地形還有一大優勢是廣闊的沿海沖積平原,高原和山地對經濟發展比較致命,只有平原尤其是沿海的平原才比較適合大的城市群。其實整個世界上也沒有幾塊比較好的沿海大平原,從上面的世界地形圖可以看出,世界上大部份平原要麽緯度太低氣候不適而難以開發(A類)、要麽水資源匱乏(B類)、要麽緯度較高光熱不足(C類),比較好的只有印度恒河流域、美國東海岸平原、阿根廷潘帕斯平原、中國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綜合而言,這方面還是中美兩國的稟賦最佳。 (四)海洋 中國海岸線極長,有良港也有灘塗,能發展航運也能發展海洋養殖。想想俄羅斯歷代沙皇求一不凍港而不得,而中國有舟山、北侖、洋山、香港、天津、青島、大連等世界級港口,簡直不要太開心。昨天還剛看到巴西缺乏良港,全國七大港口吞吐量總和不及美國第一大港新奧爾良,而新奧爾良港放到中國排前十都勉強…… 現在海運對一個國家的意義已無需贅言,但中國的海岸線難得的是沿線分布著全國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和區域,相比而言,印度、伊朗、巴基斯坦、墨西哥大部份人口位於內陸,發展出口貿易當然就困難一些。 (五)區位 不像美國、阿根廷等國家偏安一隅、孤立主義傳統深厚,中國可以說是貨真價實的中央之國,世界上一半的人口都位於中國周圍。 這意味著今後東(南)亞將會成為世界的重心,中國則處於人類文明的核心位置,這塊人口密集的區域將發揮出最強的規模效應,因此中國有了無與倫比的區位優勢。 劣勢: (一)近海有島鏈的封鎖 (二)東北喪失了日本海出海口 (三)西南缺乏印度洋出海口 (四)外蒙古分離導致地緣惡化:新疆和東北成為突出部 (五)缺乏南北方向的河流航道 總結: 華夏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萬裏,士民殷富,此帝王之資也
首先感謝煮賜給我們的青藏高原,Ramen! ————補充了地形部份———— 優勢: (一)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一個相當bug的存在,如此體量的高原造就了世界上最強的季風,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帶來了充沛的降雨,使得中國東部雨熱同期,極有利於農業發展。農業發達在當今看起來沒有什麽吸重力,但是,持續發達的農業能夠供養稠密的人口,這筆農業時代留下來的豐厚基業構成了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這張圖表示的是全球的凈初級生產力(NPP),也就是植物透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固定的能力,這直接決定了這塊土地能夠產出多少糧食、供養多少人口。可以看出,整個中緯度地區中國華南是最豐饒的,相比而言中東、北非、墨西哥等確實差了很多,而世界上國土最大的大國中,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澳洲、阿根廷等也明顯要低一些。中國的土地能夠養育近14億人口,季風氣候是根本性因素,而人口則是中國成為一個大國的根本。 青藏高原附帶的效益還有其水塔作用和防衛作用,控制了這塊區域,就控制了亞洲的水源和制高點,有「蒞中國而撫四夷」之效。 (二)緯度 可能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中國的緯度優越性,相比之下,西歐的精華區緯度跟黑龍江差不多,美國東北部緯度跟遼寧差不多,較為溫和的氣候對於經濟至關重要,中國廣袤的領土都位於中緯度地區,值得慶幸。 NPP高是人口稠密的必要條件,而決定NPP的無非是光溫水,因此全球NPP最高的都是低緯度的熱帶雨林,但是由於熱帶氣候會導致開發困難,因此巴西、剛果、印尼大部份國土都很難利用,人口只能集中在海岸線附近,缺乏成為大國的潛力。 而寒冷的高緯度地區NPP較低,人口稟賦不佳,而且凈流出很大,因此全世界高緯度的大城市寥寥無幾,高緯度的俄羅斯、加拿大也很難成為世界性大國。 (三)地形 由於強烈的造山運動帶來了復雜的地質構造,高原山地盆地平原等各種地形一應俱全,再加上縱深廣闊,植被覆蓋的種類也相當豐富,因此中國有著豐富的物產資源。石油、煤炭、有色金屬等各門類資源都還比較豐富,使得在工業化初級階段時能夠自給自足,順利完成原始積累。而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天山、戈壁、橫斷山脈成為內地十八省的天然屏障,有利於集中防守。另外大的高原有利於產生流量大且長的河流,因此中國三地階梯 的地形造就了黃河、長江、珠江、瀾滄江等世界級河流,適宜內河航運和水資源的利用。 相比之下,印度、南非、中南半島等能源匱乏,在中國推高了原材料價格的情況下,工業化將面臨著更高的成本。澳洲地勢太過平坦,沒有形成季風氣候,水資源奇缺,人口潛力不大。巴西的平原和高原均較難開發,人口集中在海岸和高原之間的狹帶中,形成不了大的城市群。印尼是個群島國家,難以想象怎麽進行有效的整合。 中國地形還有一大優勢是廣闊的沿海沖積平原,高原和山地對經濟發展比較致命,只有平原尤其是沿海的平原才比較適合大的城市群。其實整個世界上也沒有幾塊比較好的沿海大平原,從上面的世界地形圖可以看出,世界上大部份平原要麽緯度太低氣候不適而難以開發(A類)、要麽水資源匱乏(B類)、要麽緯度較高光熱不足(C類),比較好的只有印度恒河流域、美國東海岸平原、阿根廷潘帕斯平原、中國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綜合而言,這方面還是中美兩國的稟賦最佳。 (四)海洋 中國海岸線極長,有良港也有灘塗,能發展航運也能發展海洋養殖。想想俄羅斯歷代沙皇求一不凍港而不得,而中國有舟山、北侖、洋山、香港、天津、青島、大連等世界級港口,簡直不要太開心。昨天還剛看到巴西缺乏良港,全國七大港口吞吐量總和不及美國第一大港新奧爾良,而新奧爾良港放到中國排前十都勉強…… 現在海運對一個國家的意義已無需贅言,但中國的海岸線難得的是沿線分布著全國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和區域,相比而言,印度、伊朗、巴基斯坦、墨西哥大部份人口位於內陸,發展出口貿易當然就困難一些。 (五)區位 不像美國、阿根廷等國家偏安一隅、孤立主義傳統深厚,中國可以說是貨真價實的中央之國,世界上一半的人口都位於中國周圍。 這意味著今後東(南)亞將會成為世界的重心,中國則處於人類文明的核心位置,這塊人口密集的區域將發揮出最強的規模效應,因此中國有了無與倫比的區位優勢。 劣勢: (一)近海有島鏈的封鎖 (二)東北喪失了日本海出海口 (三)西南缺乏印度洋出海口 (四)外蒙古分離導致地緣惡化:新疆和東北成為突出部 (五)缺乏南北方向的河流航道 總結: 華夏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萬裏,士民殷富,此帝王之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