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什麽是真正的心理學?

2015-04-12知識

朋友最近失戀了,跟我痛陳她的糟心戀愛史,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再也不要學「安全型依賴」談戀愛了。

原因是:以前回避依戀,被每一任追著跑,不用花太多精力也能收獲很多愛;後來開始調整,學習像安全型依戀一樣談戀愛,結果男友開始養魚pua,這樣被辜負了兩次,得出結論:還是做回回避型依戀吧。

她的「分析」讓我忍不住想到2012年美國心理學會終身成就獎得主基斯·斯坦諾域治在【這才是心理學】這本書裏提到的一個現象,他把它稱為 「個人心理學」 用心理學的理論和詞匯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自圓其說,但很多時候,可能並沒有真正理解這些詞匯和理論的意思,也沒有用正確的方式運用它。

心理學知識在這裏,只是為了佐證自己固有的觀點(很有可能是偏見),心理安慰罷了(並不是說心理安慰不重要),並不能發揮它真正的作用。

今天我們就以這個朋友運用「依戀類別」為例,聊聊這種非常普遍的「個人心理學」。

01「心理學」讓人情路坎坷?

先來幫我的朋友梳理下: 遇到不靠譜男友,真的是「安全型依戀」的問題嗎?

我們回到依戀類別理論本身,這個概念最早由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提出,基於對嬰幼兒行為的觀察,以及這些行為跟母親照顧方式的關系,分成了安全型、焦慮型和回避型。

在嬰兒需要照顧時,如果母親總能給到及時的回應,嬰兒就會建立起 安全型 依戀;

如果母親的回應時有時無,忽冷忽熱,孩子會發展為 焦慮型

而如果母親總是避免跟孩子的接觸(比如孩子哭了不回應,拒絕身體接觸),那嬰兒也會避開母親,這就形成了 回避型依戀

後來,一些研究者把這些理論拓展到了成人親密關系領域,比如1987年辛迪·卡珊(Cindy Kazan)等人做了一系列實驗, 發現成人依戀模式跟鮑爾比的嬰兒依戀模式有很強的一致性,也存在安全型、焦慮型和回避型。

這三種類別確實會影響你在親密關系中的體驗:

安全型的主要體驗 快樂 美好 ,雖然一些巔峰體驗會隨著時間散去,並逐漸發現伴侶的缺點,但他們仍然可以接受,並且有辦法在一些時刻達到跟激情期一樣的愛意。

回避型依戀 會體驗更多的 低落情緒 親密恐懼 。他們往往覺得理想的愛情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也認為自己很難找到一個理想伴侶。不過因為他們不會把情感寄托到另一個人身上,所以也不容易在關系中感到孤獨。

所以,如果你向往那種平淡中夾雜著激情和甜蜜的愛,安全型依戀肯定是沒問題的。 戀愛失敗的鍋不能讓安全型依戀來背。

那為啥我這朋友學習安全型依戀,反而開始情路坎坷了?

一個問題在於,她可能並沒有真正理解依戀類別理論。

一個人的依戀類別,是由 童年跟父母的關系 長大之後的情感經歷 當前所處的環境 共同塑造的。既有一定的內在穩定性,又不斷發生著變化和波動。

因為它跟一些非常深層的原因(比如嬰幼兒時父母的養育方式)有關,所以 這個模式要改變起來需要很長時間 ,也很有必要在咨詢師的幫助和陪伴下進行,在這個過程中,也會遇到非常多的問題和波折。她口中的「學習安全型依戀「, 很有可能是模仿了安全依戀的表面行為,但內在的模式並沒有發生改變。

另外, 戀人的依戀類別和互動方式也會影響一個人的依戀類別 。有研究者就發現,一個安全型跟回避型談戀愛,可能會出現一些焦慮型的感覺;安全型遇到焦慮型,也可能出現回避的行為。遇到「海王」的朋友,依戀類別和親密關系體驗發生變化,也是很正常的。

另外,要知道, 任何理論都有它的局限性 ,不可能解釋所有戀愛中的問題,更不能把問題簡單歸因到依戀模式上。畢竟,研究依戀模式的心理學家都在論文裏講:

關系是復雜的,它的因果關系是不能僅僅透過幾個人格變量就能預測的。

依賴類別只是一個輔助我們了解和改善關系的工具,不用給自己貼上某個類別的標簽,更不能用它解釋和指導關系中的一切問題。

02所以,問題出在哪?

除了沒有真正理解依戀類別理論,這位朋友之所以得出「安全型依賴不靠譜」的結論,還跟一些思維方式上的漏洞有關。這些漏洞,其實就是典型的個人心理學的問題。

跟科學心理學相比,個人心理學往往存在這麽幾個問題:

1.用個案得出結論:

這個問題普遍存在於各種豆瓣微博知乎帖,典型例子:用「我有一個朋友」開始論證某個觀點。

真正的心理學在得出某個結論之前,是要基於 大量的樣本數據 ,並對幹擾因素進行控制和篩查的:比如設定控制組和對照組,在得出結論之後,還要公開數據,接受其他同行的檢驗和批評。

而我的朋友,透過自己的兩段戀愛經歷就得出了「安全型依賴不靠譜」的結論,這個樣本數量是遠遠不夠的,透過這兩個樣本得出的結論,靠譜程度也是要打個問號的。

2.混淆相關和因果:

兩個事件, 事件A發生後不久,事件B發生了,我們只能推測B的發生可能與A有關,卻不能說是A導致了B的發生。

按照朋友的敘述,就算改變依賴類別真的跟遭遇情傷有關,也不能說明是「改變依戀類別」導致了「遭遇情傷」這個結果。這種簡單的歸因可能會讓她忽略其他因素:比如選擇男朋友的方式和標準,遇到渣男的偶然性……這會阻礙我們從更全面的角度了解事實。

類似的問題還有 「忽略多重原因」 ,也就是人們往往喜歡「如果A,就B」的簡單歸因,不能意識到, 導致B發生的原因其實不止一個A,而是有ACEDF……很多個復雜因素 。這會導致我們武斷地得出一個並不可靠的結論:比如,母胎單身就是因為原生家庭不幸福。

3.不可證偽:

用心理學詞匯解釋一個現象是容易的,但這種事後諸葛亮的做法不能對未來的事情做出預測,所以也不可能被證明是錯的。 這種總是可以自圓其說,怎麽解釋都合理的方式會讓人陷入一種掌控感和安全感——但這恰恰是真正的科學心理學所要避免的。

比如朋友得出了「做回回避型依戀比較好「的結論,如果之後戀愛順利,可能就會說「確實回避型依戀比較適合我」;如果不順利,可能又會找出新的理由:比如對方是焦慮型依戀,應該找安全型依戀的。

無論怎麽解釋,看起來都是有道理的,但這除了讓自己好受一點之外並沒有什麽用——因為怎麽都能解釋,所以你沒法得出一個真正有效的結論,也沒法用它指導自己的行動。

03正確的開啟方式是什麽?

那麽,怎麽才能避免這種「個人心理學」呢?心理學的正確開啟方式是什麽?

下面是幾個「避坑指南」:

1.分清「想當然的意思」和「真正的意思」

心理學是一門離我們很近的學科,它的很多概念不像化學物理,看到就覺得門檻很高,而是跟生活很貼近的:比如 自戀 情商 情結 攻擊性 強迫癥 ……

這既是好事也是壞事:好處是讓我們對這門學科很親近、容易感興趣,但另一方面,因為跟日常語言融合度很高,我們經常會理所當然把它理解為自己以為的意思,忽略了每個詞在心理學的領域,都是一個需要重新理解的概念。

所以當你在使用一個心理學詞匯之前,先問問自己:

我真的知道XX是什麽嗎?我是在用我以為的意思,還是它真正的含義?

2.明確適用範圍和前提

每個理論的成立都要遵循一定的假設和前提, 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理論。看起來多麽牛的理論都不可以。

比如很有名的「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的小孩在未來會更加成功。在近幾年的實驗中就被推翻了:研究者發現, 當實驗中其他變量發生變化:比如參與者的家庭背景、種族、宗教等,延遲滿足對孩子未來表現的影響就沒有那麽突出了。

3.看到概率和偶然性

心理學理論只能在大概率上預測某個行為帶來的結果,卻無法做出「如果A……就一定B」的承諾。因為一件事情的走向,會受到多種因素和偶然性的影響。

比如依戀類別,心理學的研究只能在基於大量數據的支持下告訴你,安全型依戀的人大概率上確實更容易得到幸福的關系,但沒法承諾:只要你學習安全型,你就一定能轉角遇到愛,牽手即終生。

心理學不會讀心,不是算命,它不會像網絡上各種「心理導師」那樣給你「男朋友離不開你」「一秒看懂他人」的允諾,也不會讓你的生活快速發生改變。

心理學,本質上是一種思維方式 ,它有對人本身的好奇,有面對真相敢於推翻自己的勇氣,也有透過表象看到事物復雜性的方法——而這, 會讓你在紛繁的資訊和變化中,擁有一種從容應對的底氣

這才是心理學最頂級的魅力。

Hazan, C., & Shaver, P.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3), 511–524. https:// doi.org/10.1037/0022-35 14.52.3.511

【加】基思•斯坦諾域治,【這才是心理學】,人民郵電出版社,2020-4-1

我們是簡單心理咨詢預約平台,擁有近1000位海內外心理咨詢師,只有約10%的申請咨詢師能夠透過面試考核;目前為止簡單心理已為60萬+人次提供了高質素心理咨詢服務。

尋找屬於自己的心理咨詢師,歡迎來簡單心理咨詢預約平台體驗哦,戳這裏「http://jdxinli.cn/wuli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