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ia
472.58億元!2021年,中國電影市場再度登頂全球第一,年票房恢復疫前的74%。
年度票房TOP3【長津湖】【你好,李煥英】【唐人街探案3】也分別是國內影史票房榜TOP1、TOP3、TOP6,三者總票房突破150億大關, 這是中國電影連續第二年有三部作品躋身全球票房前十名 。這一成績還是在疫情反復的情況下取得的,充分證明了國內電影市場強勁的內生力,也為行業註入了更多信心。
三甲之外,其他7部進入年度票房TOP10的電影還有【我和我的父輩】【速度與激情9】【怒火·重案】【中國醫生】【哥斯拉大戰金剛】【送你一朵小紅花】【懸崖之上】。不難看出, 大部份票房爆款集中在春節檔、五一檔、暑期檔、國慶檔等重點檔期產出 。
好萊塢沒落,國產片崛起,女性影人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 ,節日集聚效應明顯之外,還出現了哪些值得關註的行業趨勢?下面,我們將對整個2021年的電影市場進行復盤。
主旋律爆發:國產片占比八成,進口片疲軟
「建黨百年」的契機,使得2021年影市延續了前一年的主旋律基調。
五一檔有抗日題材【懸崖之上】,掃黑打惡題材【掃黑·決戰】,暑期檔有主旋律三巨頭【革命者】【1921】【中國醫生】,分別以革命歷史和抗疫為切入點,中秋檔有聚焦於地質工作者的【峰爆】,國慶檔有聚焦抗美援朝戰爭的【長津湖】,以及「我的」系列電影第三部【我和我的父輩】。 主旋律電影在TOP10中占據四席,其總票房總計約118億元,占全年總票房25.2%。
不難看到, 主旋律影片在內容質素、視聽水準、元素創新等多個維度上都在不斷進步 ,例如【懸崖之上】為諜戰類別,【峰爆】為災難類別,從而成功吸引了一批年輕觀眾。 主旋律頻頻擊中淚點、引發情感共鳴,其大爆背後潛藏的是近年來民族認同感的強化,文化自信的提升。 將目光投向其背後公司,中影等國有電影企業持續加碼,民營企業方面,博納憑借「中國勝利三部曲」成為主旋律影片的頭部玩家之一,華誼有【鐵道英雄】,騰訊影業、愛奇藝影業等互聯網影企均有布局。
頭部大制作之外,一批口碑領跑、類別創新的中小體量驚喜之作悄然湧現,其中不乏票房黑馬,證明了國產片類別的多元化。 劇集市場與電影市場形成了內容趨勢聯動,前者在懸疑類別、女性內容的探索,培養出更多潛在觀眾。
關註重男輕女等社會現實問題、親情題材的【我的姐姐】,被稱為「劇本殺電影」的【揚名立萬】,豆瓣評分均在7分以上,進入年度票房TOP15,相比重工業大制作,這類電影通常有著更高的投資回報率。年末誕生兩大國產片最高口碑之作,【愛情神話】【雄獅少年】並列豆瓣8.3分。創作上述影片的年輕導演們展現出了新生代電影人蓬勃的創造力。
【「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中提到,電影發展要努力達到以下目標:每年票房過億元國產影片達到50部左右,國產影片年度票房占比保持在55%以上。到2025年銀幕總數超過10萬塊。由於主旋律的爆發、多元化類別片的產出,這一目標正在加速實作的路上。從【長津湖】到【揚名立萬】,優質影片紛紛選擇金鑰延期,以釋放口碑和票房兩方面的長尾效應。
伴隨著國產片崛起,另一個同時發生的現象則是進口片的疲軟 ,國產電影票房為399.27億元,占總票房84.49%,進口片占比不到20%,兩者票房占比已達到8:2,意味著進口片倒退至2016年票房的一半水平。
具體而言,【速度與激情9】成系列口碑最差,【007:無暇赴死】引發審美疲勞等現象,正在不斷發生。娛樂獨角獸此前曾在好萊塢為何失寵的調查(調查 |【沙丘】、【007】等進口片接連「失寵」,年輕人為何逃離電影院?)中談到過進口片衰退的原因,其中包括密室劇本殺等新興娛樂方式的分流,觀眾口味變化,IP老化,止步於續集開發的保守策略等等。
另外,由於疫情影響導致產能下降,爆款進口片缺失等因素, 檔期內外冷熱不均現象正在持續加劇 ,電影市場誕生了歷史最高春節檔(78.4億元)和歷史第二高國慶檔(43.9億元),兩大檔期合計在全年大盤的票房占比,已超過四分之一。
需要看到的是,從TOP3【唐人街探案3】的45億量級之後,TOP4【我和我的父輩】立刻下跌到14億量級, 20億-30億票房量級缺失,說明了腰部影片的缺位。 幾乎每一個熱門檔期爆款的誕生,都同時伴隨著一批「炮灰」,檔期內瘋狂「卷」、檔期外片荒的現象並不健康,最終將使得低頻觀影使用者進影院的意願進一步下降,同時也不利於宣發力量的合理配置。懸疑、動作冒險等強類別片在全年各個時段均有較強的號召力,錯峰定檔反而有可能收獲驚喜,降低檔期內外溫差,才是長期可持續發展之道。
與此同時,520、六一、七夕、跨年檔等 一批非傳統熱門檔的新檔期正在崛起 。"520"上映的【我要我們在一起】,便是主打愛情片核心受眾,取得首日接近1億、最終3.26億的票房成績。自【地球最後的夜晚】正式開啟跨年檔儀式感行銷玩法以來,市場逐漸認知到跨年檔的潛力,例如【穿過寒冬擁抱你】便打出了「擁抱跨年」的旗號,並收獲首日3億,越來越多的人造新檔期或有待發掘,逐步成長。
票價上漲與觀影人次下降,電影該如何擁抱00後?
除了收獲全球票房冠軍之喜,還應看到 電影行業在發展道路上存在的一些問題:票價上漲,觀影人次下降, 兩者又在一定程度上互為因果,從而導致整個「漲價-觀影意願下降-再漲價」鏈條的迴圈往復。
2017年的觀影人次為16.24億,在2018年、2019年這個數碼上漲到了17.18億、17.28億,2021年,盡管全年上映影片共697部,創歷史新高,觀影人次卻下降至11.53億,意味著 將近三分之一觀影人次消失了 。在剛剛過去的元旦檔,由於整體口碑相比去年同期下降,年輕觀眾仍在繼續流失。截至1月3日18時,今年元旦檔觀影人次為2313.56萬人,去年同期為3419.94萬人。
要找回這部份遺失的觀眾,需要更多的爆款以及更多元化的內容 。「哭片」所對應的市場需求,抖音行銷的作用,已經在過去幾年間被反復證明,【你的婚禮】【我要我們在一起】等愛情片主打「淚點行銷」之外,其外沿更進一步擴大到了【送你一朵小紅花】等親情片。但反復使用同一種配方,觀眾遲早有閾值提高,審美疲勞時。強情緒之外,更需尋找紮實內容作為支撐。
在第3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上,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於冬在媒體采訪中提到,「觀眾在越來越青睞國產片、主旋律大片的同時,人次在減少。今年(2021年)的平均觀影年齡達到29歲,2019年的平均觀影年齡是21.7歲,說明年輕觀眾在流失,所以還是要解決創作源頭的問題。」
此外,報告數據還反映出 平均票價的逐年增加,2021年達到40.28元,比去年高3.3元。 2021年春節檔的平均票價更是高達48.9元,超過2019年的39.7元和2020年的44.7元。春節檔期間,部份一線城市影院甚至驚現百元票價。在百元這個區間,可供替代的娛樂專案太多,電影早已不是唯一選擇。票價的上漲意味著觀眾心理預期也進一步提高,在影片內容質素無法匹配高票價時,其口碑將進一步遭到反噬。
漲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票補消失,特定節假日例如春節的供需關系變化,還有疫情常態化導致的防控措施趨嚴,全年總體上座率低至7.6%,影院急需回血等等。
但長期來看,一味提高票價可能傷害觀眾觀影熱情, 影院不妨探索其他豐富收入渠道的途徑 ,如增加賣品,場地租賃等。此前,多家影院開展了「影院+劇本殺」等探索實驗,如8月,上海五角場萬達影城沈浸式劇本殺門店「萬影追蹤」正式營業;一個月後,成都金牛凱德廣場CGV影城也開設了「三省無界·沈浸式劇本遊戲體驗館」。這些探索未必立竿見影,但至少在「影院+多元業態」的路上邁出了更遠的一步。
觀影人次下降,票價上漲之外,隨著銀幕總塊數的增加,單銀幕產出或將下降,從而對扛起大梁的國產片票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據國家電影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9月底,中國電影市場共有影院14235家、銀幕80743塊,銀幕數正式突破8萬塊大關。與2020年底的影院13374家、銀幕75881塊相比,2021年前九個月分別增加861家、4862塊,日均新增銀幕17.8塊。
綜合國家電影局數據、燈塔專業版數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還能看到的是下沈市場持續擴大,三四線城市所占份額首次逼近40%,其中四線城市在疫情後恢復較快,其年觀影人次超過了一線和三線城市。其原因在於,一線城市增量已逼近天花板,未來主要銀幕增加區域,票房增量將存在於三四線城市。
由此, 需要重新回到源頭上思考電影的社交內容、娛樂功能、以及內容創新 。華誼董事長王中磊表示,創作者在2022年應該多關註28歲以下的觀眾群體,多拍攝一些年輕人喜愛的題材類別。「做年輕人的電影,才是電影院的未來。」
相關調查顯示,Z世代更感興趣的內容,對應的是二次元、超級英雄片、科幻、青春愛情等類別。從【燃野少年的天空】到【五個撲水的少年】【盛夏未來】,今年的青春片並不少,但未能出現破圈之作。在2019年成為「科幻元年」以及「國漫崛起之年」後,遺憾的是近兩年並沒有成功接棒作品出現。
院網協同長期化,春節檔蓄勢待發
從全球範圍來看,各大制片廠均嘗試過選擇串流媒體同步發行以求自救、抑或縮短視窗期,「院網協同」已經成為未來電影行業所必須思考的議題之一,也成為互聯網影業多次喊出的口號。
在國內, 一部份中小體量電影在縮短視窗期、探索轉網道路上首當其沖 。【真·三國無雙】【尋漢計】等票房不理想的影片迅速轉網,【逗愛熊仁鎮】【北方一片蒼茫】等有互聯網影業加持的專案,也很快在上線不久後轉頭網絡。由【囧媽】開啟的「院轉網」之路仍在持續著。
此外, 一部份傳統資深電影人也轉而投向更為下沈的網生內容,尋找著開辟新路、降低風險的可能性 。例如年中,騰訊影片正式宣布了與星輝公司達成協定,將進行自制電影戰略合作,周星馳將擔任其中部份作品的監制。寧浩在壞猴子影業十周年S+釋出會上公布了「星網計劃」與「嗶哩嗶哩×壞猴子73變青年導演計劃」。前者聚焦網絡電影,與愛奇藝合作,後者側重原創網絡電影短片合作。
院線發行與網絡發行,或許不應該是非此即彼的敵對選項,而可能尋找到雙方利益的最優解。電影新貴儒意影業與旗下「南瓜電影」,「導演天團」組成的歡喜傳媒與旗下「歡喜首映」,也正在不斷探索著兩條腿走路的最佳平衡點。
將目光投向新的一年, 上文提到的熱門檔期內紮堆狂卷等趨勢,在今年春節檔仍將繼續 。從目前已定檔的十余部影片,各自想看人數和社交媒體熱度來看,第一梯隊有【超能一家人】【四海】【奇跡】,第二梯隊有【狙擊手】【這個殺手不太冷靜】等,第三梯隊由【喜羊羊與灰太狼】等低幼向動畫組成。喜劇、類別片、動畫、現實主義題材等多元類別對壘,又一個最強春節檔或即將到來。
至少有20余部主旋律影片上映,意味著主旋律仍將會是今年新片的重點。 影史冠軍【長津湖】續集【水門橋】有望官宣檔期;由於冬奧會的召開,【中國乒乓】【我心飛揚】【獨自·上場】等一批體育片集體亮相;【戰疫英雄】【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等聚焦抗疫;【獵狐行動】【堅如磐石】【中國刑警】【絕地追擊】【雲霄之上】【轉譯官】【平凡英雄】【檢察風雲】【密檔】等改編自現實題材,全面覆蓋各類細分觀眾,探索著商業效益、價值觀導向等多個維度的意義。
那麽,是否應當憂心電影行業當下所遭遇的多重挑戰?短影片時代,註意力越發稀缺,需要一定時間成本、金錢成本的電影作為傳統媒介,儼然出現了衰落跡象,但它化身為各種各樣的形態,為其他媒介形式提供影像語言的範式、靈感和創作素材。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對行業發展帶來了阻礙,但仍然產出了不少票房爆款與口碑佳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第七藝術」仍然有著自身長盛不衰的生命力。
國內相對於其他國家更為高效的疫情防控,為電影行業制造了相對寬松的發展環境。 而堅守在這個行業的人,也將在不久之後迎來它完全復蘇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