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什麽我感覺國內博士畢業手裏的paper普遍比國外博士多?

2021-05-05知識

這種感覺是對的。

這種情況在老歐洲尤甚,這裏不但博士不要求發論文,甚至教授也不要求發論文。

以法國大學哲學專業為例,我們是從前年開始要求博士答辯之前必須擁有一篇發表的,刊物不限。在這之前,沒有任何對於發表的要求。

那麽他們重視的是什麽呢?一個是專著,大論文直接出書,書根據出版社等級可以評出三六九等,高級的可能直接獲個學術獎項,基本上你的教職就穩了。在法國大學當教師需要兩個比較大的標準:一個是agrégé, 教師會考,這個過了,你就可以在中學和大學當老師;另一個是HDR,可以稱為導師資格,這個過了,你就可以當博士導師。所以,一個法國學生,想要教職,大學三年都在一門心思準備會考;然後去讀碩博,把大論文出書,這本書可能決定了你去哪所學校;接著,努力準備你的第二本書,這本書是用來評導師資格的。接著去準備你的三四五不知多少本,這就得等一個教授職位的空缺了,沒有位置,你再努力也沒有用。當然,一旦出來位置,要選誰還是看專著。一些著名學者比如梅亞蘇之類的,至今連個教授都沒混上,按水平他絕對夠了,但就是因為沒位置。所以,你看到法國人特別能寫書,書還特別厚,這也是多年的學術習慣造成的內卷現象。

另一個是人脈。這個是可以拿到台面說的。不是潛規則。拿哲學專業來說,全巴黎的哲學系的教職基本都被高師人承包了。這些人從一開始就是同學師長前後輩,那自然就會互相幫助了。這也可以看作一種近親繁殖和學術階層固化吧。如果你不是高師人怎麽辦呢?那就和他們混在一起,比如和他們同一個導師,有前後輩關系,總之,你被承認為這個圈子的一份子。這樣,你一開始可能只能在偏僻外省找一個教職,但一旦巴黎這邊有空位,你的小夥伴也會直接提名讓你過來。

至於博士生,大部份是不需要發表什麽東西的,但是有例外:一是導師希望你把成果發表在自己學院的刊物,或者導師很喜歡你,願意把你的文章放在自己主編的刊物上。二是開會。 歐洲各個學校會議特別多 ,每次開會,都會把會議論文集結出書,這樣你的論文也會發表。因此,會議論文就也成了博士生研究的一個評價標準了。

所以,以法國的現象看,國內國外的卷不是一個方式,但卷都是存在的。這可能來自於不同的評價體系和學術組織方式,並非簡單的卷可以概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