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什麽我的成績那麽好,最終還是成了一個沒用的人?

2015-10-10知識

這個問題本質上是一個職業(事業)規劃與尋找自我確認的議題。

從你的描述看是真的迷茫和痛苦、不確認。尤其是面對過去的經歷和付出。不僅僅你是這樣,很多成績優秀的孩子甚至成年人都面臨這個議題。我將其定位是成長議題。

我是心理咨詢師,陪伴很多訪客朋友走過不同的生命階段,從童年到青春期到成年的整個歷程也比較清晰。你的情況更像是自我確認、反思的時期,即是現實帶來的,也有自我覺醒的力量。

首先我認為每個人都是有用的,只是確認真的需要走很長一段路。題主意識到了,就是轉變的開始。這會經歷迷茫期-探索期-確認期-整合期四個階段。

迷茫期

不確定自己要什麽,希望從別人的話語獲得參考,但是發現不同的人說法差別太大,很多是矛盾和沖突的。不確定自己到底該怎麽做。自己選擇的職業、未來,對生活也不確定。不知道什麽樣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別人那些看似穩定、舒適、或者有發展前景的職業自己並沒覺得有多好。

這真的與個人有關系。不能參考「大多數人」。我遇見大部份堅持自己的、提前確認自己的未來職業大部份都是熱愛的、不是眾人所贊同的。從這一點,有不少人說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裏,我更認為是這些人較早過去了迷茫期,不太受他人影響了。

不受他人影響是一種穩定的自體凝聚感,也是一種自己為自己完全負責的能力。

在迷茫期,外在和內在都是不確定的。

這個時期我推薦你可以多讀書、多出去和人交流、能多出去旅行就可以出去看看,職業發展其實真的不是一下就拿準的。但是好的方向勝過百倍千倍努力。我工作的經驗是,方向對了,努力越多累積越多、不怎麽努力也會往前走;而方向錯了,努力越快,死的越快(這是基於我在企業專案管理工作的經驗)。

所以為了這個方向確定,可以用幾年時間來探索。30歲以前都是探索和確定一生事業的時間。我遇見的幾乎沒有人可以從一畢業就確定自己一輩子的事業。大部份都是跌跌撞撞反復輾轉的。三十而立,之前都是試錯。年輕、嘗試得起。

最重要的是反身看見自己,見他人、見自己、見歷史、見眾生。不斷從他人那裏了解。要了解一個行業,要接觸到這個行業的成功的人、也要接觸這個行業失敗的人、了解他們的生活,基本也是自己未來的樣子。現在網絡平台真的發達,就知乎各種行業的人都可以看到,可以多了解。

這會加速度過迷茫期。放下一次就搞定自己、一次就確定的幻想。給自己時間,可能交流著就有新收獲和反思了。

探索期

這是一個我認為所有人都會經歷的時期。越早經歷越好。最近疫情有很多「被辭職」「被待業」的中年職場人士,突然發現自己曾經堅守了半生的崗位沒了,這樣被動的去探索雖然也來得及,不過肯定比不上你剛畢業就開始這個議題。

只要奔著這個議題去對比就會發現自己越來越確認自己適合做什麽。自己也可以測量一下自己的職業性格,MBTI等職業人格調查問卷,很便宜,網上幾十塊錢都可以測。可以輔助自己了解自己。但真正的確認一定要經過崗位實踐。

其實大部份一看上去就不想工作的,大部份不要逼著自己去。自己不喜歡的,很難做好。即使你付出很多,也很難拼過那些擅長的人。人和人就是有不同的天賦和優勢崗位。

我在這方面有相當的發言權。因為我自己探索和找到自己的職業用了近十年。有幾個簡易的方法幫助自己探索確認。

1、自己業余時間喜歡幹什麽?是喜歡一個人呆著,還是喜歡去人多的地方,哪一種會更容易恢復心力能量。一定要真實的面對自己,越是這樣會快發現自己的擅長。

2、自己的朋友圈大多是做什麽的。自己最新歡跟什麽職業的人群交流很重要。我最喜歡的職業人群是心理咨詢師、教師和醫生。即使我之前做機械設計師,也是喜歡跟這些人和職業交流。這也確定了我最後轉行是成功的。

3、自己能做什麽和未來能做什麽不同。永遠不要小瞧自己。現在遇到瓶頸了,只是現在。很多人都是從零開始的。你說自己不擅長社交和交流,其實大部份人都不會。有的不需要勉強自己,到了那個時間和機緣就會了。我遇見更多的人社交回避其實是在保護自己的。

確認期

自己不要薪金還想幹的那類工作就是自己熱愛的。這一定會做好的。我從小就聽到一句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個行業一定有好的、有不好的。不同的是,有的行業做差了,沒飯吃;有的行業做差點,都能混口飯吃。但其實是,越好的職業,做差了越沒飯吃。

就像你在領導崗位上,你做差了,專案損失巨大,老板分分鐘炒魷魚。但是技術員工每天努力,出現一些工作小失誤,系統還是承擔的起不會怎麽樣。任何事情都是有風險和回報的。

最大的誤區是,老一輩人都是奔著安全感去推薦工作,但在今天這個時代,安全感早已不復存在。因為經濟結構不同。公務員之前是鐵飯碗、但進入體制同樣面臨薪金低下、關系難處、競爭激烈,相對於現在的家庭支出(房貸、車貸等各種開支)其實是不安全的。

在往外走追求自己夢想的時候,也是真正確定自己的能力。你走過了,一定就會放下。年輕沒有做的、一定會有遺憾。我表弟,他有很多夢想,後來出去幹了多份工作,最後發現還是回老家好,最後就回到我伯父的工廠,踏踏實實幹著,他覺得自己努力過、現在也認識到了自己的能力,考慮到家庭就做的很安心。

而我,在縣城裏過一眼望到底的生活,我一定會抑郁而終。

自己喜歡的地方和自己的潛意識追求是吻合的。我每次回到北京,就會感覺到一種振奮和愉悅,看著滾滾人流,就有一種發自內心的鮮活感,看到地鐵上那麽多陌生的面孔,他們快節奏的生活,就有一種充實感。這些都會幫助自己去確認。

低谷的時候,多註重內心發展;條件允許的時候,就努力去做事。

整合期

遺憾的是,很多人一生沒有整合。臨死的時候感覺自己從沒活過,活著的時候從來不曾想過自己會死去。有時候,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題主你的痛苦都是發展的痛苦。這種痛苦其實本質上是一種力量。但也可能陷入消沈,允許自己一段消沈時間。

打打遊戲、自我放縱、狂放不羈也是一種過渡時期。我們其實都太積極了。生活本質上到底是什麽?我在25歲就想過這個問題,對於我個人來說,無非就是一日三餐、兩平米住所和我的夢想追求。但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我可能要負責任,對愛人和孩子,這是我的選擇。

我認為整合更多的是一種心靈的成熟。也是一種人格的完善。大致了解自己是什麽樣的人、自己的長處短處比較客觀、不陷入誇大的幻想也不陷入低落的自我否定。

終於有一天會自立自強。

我在十七歲的時候,我的高中母校校訓是為四十歲做準備。每當我陷入迷茫、痛苦和不確定的時候,我就會對自己說,我還有幾十年呢。

也要經常會放松自己。

我是 @田凱 ,全職心理咨詢師,最近在知乎分享心理學知識,歡迎大家關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