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簡單說說我的看法。如果把「幼稚」定義為不擅長社交,那我覺得這與「喜歡看心理學哲學書」確實有一定的相關性(雖然沒有必然性)。
一個人看了很多心理學和哲學的書以後,他肯定會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見解,這種思考可以給他帶來一種「我很獨特「的快感,然而這些成果至少在剛開始是還沒有成型的,也很難獲得社會承認和關註的,很難找到可以交流的物件,這個很多人都有體會,因為這些東西的交流成本很高(把這種思考轉換成為可以獲得社會承認的東西是不容易的),而且即使是對心理學哲學有所了解的人,也不一定會認同你的看法,所以說這些東西從社交中獲得正反饋的難度很高,社交對他來說就越來越成為一種消耗能量的活動。
如果一個人感覺自己很獨特,但卻得不到外界的承認與欣賞,他就會感到自己的獨特性受到了威脅,並進一步產生一種憤世嫉俗的狀態,他會將人群劃分為兩種,一種是喜歡哲學心理學的人(有靈性的),另一種則是庸人和俗人(沒靈性的)。這種對立狀態被他看作是絕對的,這一方面助長了他的孤傲,另一方面又讓他陷入到一種敵對狀態之中,他很渴望找到同類,但在現實中卻很容易從社交裏感受到他人與自己的格格不入,並不自主地流露出對他人的抗拒、排斥、輕視、恐懼,而這在其他人看來可能就是幼稚的表現。
但是我為什麽在開頭說這沒有必然性呢?我想,上述過程只是一個必經階段而不是終點。雖然每個人在天賦和能力是有一些差異,但這種差異並不是絕對的。一種理想的狀態是(當然這個狀態是一個非常遙遠的理想),當一個人真的對自己的獨特性有信心,當他真的對哲學有了信仰後,當他的世界觀經受了大量的錘煉並形成體系後,他反而不會把「喜歡哲學」和「不喜歡哲學「看作是絕對的標準。他不需要時時提醒自己「我懂哲學」,「我看過多少書」,「我懂多少知識」,甚至會忘了「我喜歡哲學「這件事,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敞開自己去感受他人和世界的多樣性,因為他相信每個人都潛在地喜歡哲學,都潛在地是自己的同類,都潛在地是有靈性的(只是方式不同境遇不同),就像黑格爾在【小邏輯】裏說的「人天生是形而上學家」。 如果一個人能夠從對哲學完全不了解的人甚至是完全不讀書的人身上也看到哲學精神的存在和真理的運動,而不是先入為主地覺得不喜歡讀書的人都必然是輕薄、愚蠢和庸俗的,那麽我認為這才算是繼承了哲學的真精神的。 哲學和宗教在這一點上應該是一致的,那就是它們的終極目的是對一切人的愛,對人的罪惡的拯救,而不是對抗、消滅和剝奪。
你最欣賞的性格是什麽樣的?
為什麽上班都是坐著,還會感覺疲憊不堪?
為什麽西方國家人民都不如中國人這麽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