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做一名心理咨詢師是什麽體驗??

2015-06-08知識

搞心理——少有人走的路

說說自己的狀態,只能代表一小撮咨詢師的情況。08年進入到一所高校讀書。當初聽說我學的心理學,有小夥伴就抓著問一些神問題,比如「猜猜我在想什麽」,「搞心理學的是不是自己心理有問題」,或者「你能不能催眠,能催下我不」。看到前面知友也提到同樣的苦惱。

我不是一個典型帶著一腔熱血沖到心理咨詢一線的人。08年的大地震,身邊有同學出現睡不著的情況,現在看看可能是有點急性應激反應。聽說心理咨詢有用,能讓他睡覺。還有就是了解到大地震後有很多咨詢師去了汶川支援。那時候也不清楚他們去幹什麽,只是覺得好奇。

08年那個年代心理學是怎麽樣一個地位,我不清楚。只是人們對於心理咨詢這個行業還是很陌生,甚至帶有偏見。那時候我的一個親戚聽說我學心理咨詢,那滿眼的憐憫記憶猶新的。那個時候人們對於心理學的接受度可見一斑。大家都認為我是去當「垃圾桶」。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進入心理系學習的第一節專業課是普心,老師就說:「想要賺錢,別來心理系」。從老師們嘴裏清楚學心理不賺錢,但倒是各行各業都能幹。比如做HR,搞管理,搞商業咨詢,做發展教育,或者搞研究。那時候我們清楚搞心理並不等於做心理咨詢師,心理學是個海洋。

兩個悲劇的事實擺在眼前:

第一,我們是不能做心理醫生的。因為沒有心理醫生這個行業存在,只有精神科醫生,那要學醫。

第二,心理咨詢本科生接觸不到,要等到研究生。

選擇做一個心理咨詢師

在個人發展的過程中,並沒有那麽強烈執念要去做一個心理咨詢師,至少在本科沒有。我依然在搞研究,還是做咨詢中徘徊。等到進入了研究生後,大家就紛紛有了自己的專業方向。

在心理系這個地方呆,有時候是很幸福的。比起理工科來說,性別比例是倒置的。本科班上30幾個人,11個男生。等到研究生,這個比例更誇張。當初和我一起學臨床的,只能用姐妹來形容(只我一男)。

某個實務課程的老師說,搞心理咨詢的男性會更少一些,當時並不理解,只是覺得在共情,感受性上女性咨詢師的確占優。等到畢業的時候才清楚,這句話是有內涵的。

之前的回答中也看到有搞咨詢的知友提到學習的花費。是的,搞心理咨詢是一條很費錢的道路。對於新手咨詢師是不友好的,因為很難接到個案,費用也不高。而每年多次的培訓費用,是要用萬來計量的。還有每周的個人體驗,督導,都需要付費。所以學習心理咨詢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有一個師姐開玩笑說,搞心理咨詢有時候就像是傳銷。你提供咨詢,收費。然後你參加培訓,督導,又會把費用交給上級咨詢師。上級咨詢師也要督導,培訓。然後交給更上級的咨詢師......這個金字塔不就建立起來了嗎。當然也是個玩笑,咨詢的實務,你確實需要有自我體驗師幫助裏處理個人議題,需要督導師幫助你在職業上點撥,需要培訓學習先進經驗,與更多大佬交流。

成為咨詢師

當今社會對於男女平等的觀念越來越發展,越來越接納。但傳統思想對於男性的地位,還是掙錢養家。所以也是能夠理解,為什麽男性會在金融,IT類似的一些職業中混跡更多。當初一起學習的女同學有十幾個,現在還在一線,作為心理咨詢師從業的可能只剩下兩人。

15年畢業了,我選擇進入高校,作為高校心理咨詢師。原因也很簡單,穩定,有保障,在培訓,督導上有一定福利,當然還有寒暑假。對於一個剛出道的心理咨詢師,這是不錯的一個選擇。

相比而言,非常佩服個人執業的同行,他們面對的是收入不穩定,需要花更多精力在個人宣傳上,更大的風險,前期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後續的學習。當然也會更自由,可以自如的分配學習時間。

而在高校工作除了穩定,有保障,有一定福利,不愁個案量以外,也是能很容易接觸到同行,了解這個行業最新的動態。凡是有利必然有弊,高校咨詢師能夠用於心理咨詢的時間在工作中可能只占1/3的時間,甚至更少。更多的時間需要花在行政管理,教學,危機幹預,培訓等等方面。

你清楚社會對於高校的期待,要教學也要保證健康,安全。心理方面的健康,危機上的風險也就是系在部份老師們身上的。而高校咨詢師就是部份老師們的一員.......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成為一個咨詢師多為不易。那幾年作為一名高校咨詢師,有著制度保證的穩定,同時也有對學生心理危機的提心吊膽,有著對未來職業發展的迷茫,也有油鹽紙貴愁督導費。吾日三省吾身,學生有危機嗎?咨詢能幫到ta嗎?咨詢做到位了嗎?

對於個人職業咨詢師前期的狀態,題主需要問問個人職業咨詢師他們的日常,也許有個更綜合的體會。

幾年後的咨詢師

今年工作進入到了第七年了,不算新手,也不算經驗豐富,我依舊在一線工作。做著一份專職咨詢師的工作。依然不斷的在學習,可能做心理咨詢師的人都有學習焦慮障礙吧,或者都是不學習會死星人。不過因為工作原因,參加培訓會少了,因為動不得,看書會更多。

做咨詢接近8年時間裏,最大的變化就是對自己的接納。也許每一份工作,走著走著都會讓你更有認同,更有踏實的感覺。在做咨詢師的那一刻,我會覺得,做咨詢師很好,我就是咨詢師。透過職業成為自我也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方式。雖然我依然會焦慮學生的心理狀態,依然有時會對咨詢存在全能和自戀的妄想。會因為感覺做得不錯開心,也會因為學生不穩定的狀態而忐忑。但都慢慢的接受這個過程。

作為心理咨詢師的福利,對於自己有時間能去觀察,嘗試更接近自己。以前的老師,督導都會說,任何技術都拿自己實驗。有情緒,不舒服,自覺不自覺地帶著咨詢師的認同去面對情緒,不舒服,去接納自己。能接受自己達不到的,能鼓勵自己去更多嘗試。接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但可以選擇去不去改變。有時能帶著同理心,去觀察自己的行為,觀察家人的行為,少幹不少架,也是一個貢獻。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我喜歡聽郭老師的相聲,喜歡聽喜馬拉雅。不經意就會跳出廣告,「心理咨詢是朝陽產業,月入過萬.......趕快報名培訓。」我媳婦就會調侃,說又有人搶飯碗來了。當然我不會覺得這個行業會發生大規模的膨脹,只是覺得不負責任的鼓吹,以及沒有資質的培訓,可能會給予過多的虛妄,又無法給予現實支持,最終讓人太過失望。

這條路不易,非本心,非堅定,非熱愛不可延續。希望每一個願意投身這個行當的人,最終找到自己本心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