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鄧小平、張錫瑗的上海往事

2024-08-24心靈

在鄧小平誕生120周年之際,重新品味他當年用以分享的「內心的話」,更明白「發展才是硬道理」。

主筆|姜浩峰

又十年過去,2024年8月,在鄧小平同誌誕生120周年之際,記者再次來到10年前曾經尋訪過的位於黃浦區的金陵東路渡口。正值暑期,不少從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到上海的遊客,在此靜候渡船靠岸。與十年前相比,渡口的變化並不算大,顯示出歲月靜好的模樣……

而距今104年前,1920年9月,情況就不同了。在這一當時被稱為「法蘭西碼頭」的渡口,16歲的四川少年鄧希賢搭上一條不大的渡船,沿黃浦江北上。在楊樹浦碼頭,鄧希賢換乘法國「盎特萊蓬」號,從此踏上赴法勤工儉學、追求救國之路。那時候的鄧希賢,還沒有改名鄧小平,也恐怕不知道自己此生與上海這座城市,將有數不清的人生交集……

1993年,鄧小平最後一次視察楊浦大橋時,喜不自禁道:「喜看今日路,勝讀百年書。」女兒隨之問父親:「怎麽今日詩興大發?」鄧小平認真地回答:「這是出自我內心的話。」

在鄧小平誕生120周年之際,重新品味他當年用以分享的「內心的話」,更明白「發展才是硬道理」。

上圖:在上海市檔案館新館展出的鄧小平的書信受到市民群眾關註。攝影/孫中欽

在風起雲湧的革命年代

自1920年從上海走出國門,在法國期間,鄧希賢於1922年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經過6年的勤工儉學歲月,他根據黨的安排前往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春,鄧希賢回國,在西安中山軍事學校任職,其實也就是被黨派往馮玉祥國民聯軍從事政治工作;7月,前往武漢,到中共中央機關工作。此時此刻,第一次國共合作瀕臨徹底破裂。鄧希賢改名鄧小平,於1927年8月7日在武漢參加了中共中央緊急會議,接著,隨中央機關遷往上海。

不久,鄧小平擔任中央政治局秘書(即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秘書),後為中央事務秘書長,悉心協助周恩來等中央領導處理日常工作。根據已公開的歷史檔案,這一時期,駐滬中共中央機關多隱蔽於當時的租界裏弄,如中央政治局機關在上海雲南路447號。如今的雲南路美食街經過又一輪市場淘洗,一些店家依然受到顧客的青睞。前不久,當電視劇【繁花】的滬語版本熱播之後,雲南路上一些店家紛紛拿出了自家制作的排骨年糕,那熱鬧勁頭並不比電視劇中寶總熱衷的黃河路美食街來得差。記者多次路過雲南路,都發現有遊客駐足、排隊購買美食。而8月上旬一次經過時,正遇兩位前往尋覓當年雲南路447號中央政治局機關舊址的年輕遊客。弄堂口上海老伯指點:「諾,這地方現在的門牌號是雲南中路171—173號。」

當年的同孚路柏德裏700號,後為石門一路336弄9號。如今此地是一處簇新的商業體——興業太古匯。有回憶文章稱,當年柏德裏的中央政治局聯絡點系兩樓兩底的石庫門房屋。早年在駐滬中共中央機關工作過的黃玠然曾回憶:「實際上這個地方負責處理中央機關日常工作,我們都稱這個地方為‘中央辦公廳’。那時恩來同誌和小平同誌每天都來這裏,中央各部門、各單位都來請示工作。凡是中央各部門大的事情,主要的由恩來同誌解決問題。機關的工作、事務工作,那是要小平同誌負責的,兩個人是不可分離的。」

柏德裏中共中央政治局聯絡點(「中央辦公廳」)舊址。
鄧小平(鄧希賢,右)、鄧紹聖在法國時的合影。

1928年4月底開始,為籌備在莫斯科舉行的中共六大,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領導人瞿秋白、周恩來等相繼離滬。上海的留守中央由李維漢、任弼時、羅登賢負責,鄧小平協助工作。5月2日,留守中央舉行常委會議。其間,李維漢暫住上海浙江路清和坊沿街的一樓一底磚木結構房屋(今浙江中路112號),這裏也是中共中央與中央軍委聯絡點。當時,鄧小平在底層開設雜貨店,出售肥皂、草紙、火柴等日用品,以掩護秘密機關。李維漢曾回憶:「‘六大’期間,我先是住在靜安寺,那時,每天上午任弼時、鄧小平糊我要碰頭一次,商量工作。參加碰頭的還有熊瑾玎和一個內部交通員。我們大多在二馬路的一個酒樓上碰頭。我覺得靜安寺離開二馬路太遠,來回不方便,就由中央秘書處在清和坊的煙紙店前樓布置了我的住家。這個地方鄧小平也去過。」李維漢所說的二馬路,亦即如今的九江路。早年在駐滬中共中央機關工作過的張紀恩曾回憶:「一九二八年八月底、九月初,我在浙江路清和坊第一次見到周恩來同誌。這個地方是黨中央的機關,樓下開了一家煙紙店做掩護,聽說這店是由鄧小平經辦。」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城市史研究會副會長蘇智良則告訴【新民周刊】記者,據他考證,青海路19弄21號,亦即原青海路善慶坊;西康路24弄11號,亦即原小沙渡路遵義裏,是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遺址。據記者實地探訪,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這兩處舊址:青海路舊址現為上海廣電大廈綠地;遵義裏舊址現為恒隆廣場。

「1928年夏,中共中央秘書處分別設在青海路善慶坊和小沙渡路遵義裏,鄧小平任秘書長,直至1928年秋由黃玠然接任。向忠發、周恩來、彭湃等當時的中央領導曾到小沙渡路遵義裏過組織生活。」蘇智良說,「當時,鄧小平與張錫瑗戀愛結婚,就生活在小沙渡路遵義裏。換句話說,遵義裏既是革命辦公場所,也是鄧小平與張錫瑗的家。他們兩人既是同學,又是戰友,誌同道合。」蘇智良認為,從上海一些老建築中可以挖掘出很多感人故事。「這兩處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原建築均已在市政改造中被拆除,確實遺憾,但能夠讓更多的人知曉中國共產黨早期奮鬥的歷程,以及那時候的中國共產黨人,許多不僅僅是熱血青年,更是有血有肉有感情且感情細膩者,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蘇智良說。

盡管是處於地下工作狀態,可鄧小平、張錫瑗還是於1928年春節後的一天舉行了簡樸的婚宴。宴設於上海廣西路川菜館子聚豐園,如今此地為廣西北路224號中福城。到場同慶的有周恩來鄧穎超夫婦,還有李維漢、王若飛等共30余人。也曾赴法勤工儉學的鄭超麟是赴宴者之一。他曾在回憶文章中寫道:張錫瑗長得很漂亮,個子不高,是保定第二女子師範的學生,和李培之(李維漢夫人)一道鬧過學潮,在武漢也做過秘密工作。張錫瑗的朋友很多,當時也有其他的人追求她,可她都沒有動心,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鄧小平。」還有回憶文章提到,在這次婚禮上,小平給妻子買了上海祥泰織造廠的「大象」商標羊毛披巾,覺得她使用很好看,「以後出門,你盡量都系上它,這樣不易被敵人認出」。張錫瑗自然十分喜愛——這既是一件色彩鮮艷的禮物,也便於掩護自己開展黨的地下工作。

鄧小平張錫瑗婚後一年多,1929年8月,中共中央派遣鄧小平前往廣西,以中央代表身份領導當地黨的工作,籌劃起義。1930年1月,在百色起義之後,鄧小平返回上海,向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匯報廣西革命鬥爭情況。緊接著,鄧小平前往位於白克路(金鳳陽路)的寶隆醫院(原址現為長征醫院),看望即將分娩的張錫瑗。哪知道張錫瑗難產,加上產褥熱,竟然英年早逝了,所產嬰兒也在相隔數日之後夭折。由於廣西軍務繁忙,鄧小平無法安葬妻子,只得含淚匆匆離滬。在鄧穎超的關心下,中央特科設法在江灣購置了墓地安葬張錫瑗——墓碑上寫著的名字是「張周氏」,立碑人則隨便起了個名字,以做掩護。不過,在公墓登記時用的是原名張錫瑗。給張錫瑗送葬的,則有鄧穎超和張母,還有張錫瑗的小妹張錫珍。

(左)昔日生產「大象」商標羊毛披巾的上海祥泰織造廠廣告。
(右)1931年4月,鄧小平在上海撰寫的【七軍工作報告】手稿之一。

1931年3月,鄧小平受廣西前敵委員會委派,到上海向中共中央匯報工作。他在滬撰寫【七軍工作報告】,並於5月中旬在【時事新報】看到胞弟鄧墾所發尋人啟事。兄弟相見後,高度警惕的鄧小平要求胞弟與同學迅速搬家。之後,兄弟倆曾前往江灣張錫瑗墓。同年夏天,鄧小平離開上海,前往江西蘇區……

從解放上海到建設上海

1949年3月31日,鄧小平起草【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5月6日,他離開南京前往丹陽,指導解放和接管上海的準備工作。5月26日,鄧小平重返上海,亦即與中共華東局機關一起抵達位於聖約翰大學的臨時指揮部。在聽取七、八、九兵團負責人關於渡江戰役和寧滬杭作戰中部隊相關情況匯報,並作出「要減少城市駐軍,減輕人民負擔」指示以後,6月7日,鄧小平作出查封證券交易大樓、取締金融投機的決定。回看上海解放直至7月中旬鄧小平前往北平準備參加開國大典,在滬期間,他還做過一件極為重要的私事——前往張錫瑗墓地。陪伴他前往的,當然還有1939年在延安與之結為夫婦的卓琳。兩位所見,張錫瑗墓地已經面目全非,於是決定將遺骨重新妥善安葬。

上圖:青年鄧小平。

1959年2月,鄧小平糊彭真、李富春、楊尚昆等視察上海,參觀上海工業展覽會,視察江南造船廠、上海手表廠,視察上海鋼鐵三廠、上海電機廠、英雄金筆廠。之後還和彭真一起看望了在滬居住的宋慶齡。之後,鄧小平又視察楊樹浦紡織、印染工廠,觀看靜電紡紗機、離心紡紗機、無梭織布機、活性染料等。當年2月20日,他出席中共上海市委工業會議開幕式並講話,指出「關系全域、牽動全國最大的首先是上海。上海不貫徹‘全國一盤棋’,上海的每一個廠、每一個部門考慮問題不是從‘全國一盤棋’出發,都要影響全域,而且自己也應付不了」。整個1959年,鄧小平多次抵達上海,為國事奔波。當年12月6日,鄧小平與劉少奇、陳毅等視察上海空軍第十三修理廠,參觀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首枚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之後,1963年、1965年,包括1966年「文革」開始以前,鄧小平繼續多次抵滬,或為國民經濟發展而規劃,或與周恩來、李富春等一起陪同外賓到滬存取。

1973年,鄧小平復出,恢復國務院副總理工作,6月,他就來到上海,陪同外賓參觀上海工業展覽會、拖拉機廠,視察上海鋼鐵一廠,以及視察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建設工地。

1974年,年滿70歲的鄧小平再次到上海,陪同阿爾及利亞革命委員會主席兼政府總理阿裏·布邁丁存取上海,參觀上海工業展覽會和馬陸人民公社;時隔一年,陪同的物件換成了菲律賓總統費迪南·馬科斯,除了參觀上海工業展覽會以外,鄧小平還陪同馬科斯去彭浦新村參觀。又過了十多天,1975年6月26日,鄧小平又陪同柬埔寨貴賓參觀東海艦隊,並再次視察上海石化總廠建設基地。

對於上世紀70年代的國人來說,早日建成石化,早日能為解決全國溫飽問題做出貢獻。鄧小平個人盡管在這一時期經歷了幾番起落,卻仍於心中特別掛念石化,實則是記掛著全國人民能吃飽肚子,穿上合適的衣衫!

上圖:1992年2月7日,鄧小平特意去剛通車不久的南浦大橋視察,在大橋前拍照紀念。

改革開放後到上海過春節

1979年1月28日,出訪美國途中路過上海,鄧小平在虹橋機場停留了一小時。當年7月,鄧小平再到上海。這次,他頗為關心寶鋼建設。10月,在上海,他為上海延安中學題寫了校名。

此後的多次到滬視察,鄧小平關註寶鋼。比如1984年2月15日一早,盡管寶山地區出現大霧,但鄧小平堅持要到現場,「增加感性知識,不親眼看看不行」。1985年9月,寶鋼一號高爐點火,時任冶金部副部長、寶鋼工程總指揮黎明告訴鄧小平,對一期工程按時投產很有把握。當匯報到一期工程投產後,高爐一年有幾十萬噸水渣時,鄧小平說:「水渣可以搞水泥嘛!現在水泥很緊張。」鄧小平的這一思維方式,是否與他早年曾經赴法國勤工儉學,在雷諾汽車廠工作過有關呢?這次視察寶鋼,鄧小平留下一幅題字:「掌握新技術,要善於學習,更要善於創新。」

對於上海市民來說,對鄧小平多次到上海關心群眾生活印象尤其深刻。1983年2月18日至26日,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後首次來到上海,主要是考察大會提出的20世紀末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實作小康的目標能否如期實作。他深入膠州路農貿市場、曲陽新村,看市場,問民情。在曲陽新村,他走進上海服裝二廠退休工人姚鳳蘭家中,看到新房中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一應俱全,說:「這兒不錯嘛,挺現代化的。你們生活好,我就高興。」

1988年,上海鬧甲肝。很多人當時不願意到上海去。鄧小平不為所動,前往上海,出席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的上海各界春節聯歡晚會。此行,他不僅與演員一一握手,還俯下身去擁吻一個小女孩。在甲肝流行期間,鄧小平的這一舉動引起了各界各種解讀。一些政治觀察家當時就感覺到:「改革開放大局初定,經濟特區發展迅猛,鄧小平開始思索改革的下一步走向,他的目光投向了上海浦東。」

1989年2月5日,大年除夕,鄧小平再次在上海過春節。此前一天,他在上海會見了為中蘇最高級會晤準備工作而來訪的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提及中蘇兩國領導人的任務是「結束過去,開辟未來」。這一年秋天,鄧小平宣布退休。不過,接下來的1990年至1992年連續3年春節,鄧小平是和楊尚昆一起在上海過的。

1990年1月27日大年初一,鄧小平留下一句話:「浦東開發晚了,但還來得及,上海市委、市政府應該給中央報告。」這句話,對當時的上海市領導層震動鼓舞很大。而鄧小平接著說:「現在搞也快,上海人的腦瓜子靈光。」此次上海行,為紀念張錫瑗逝世60周年,鄧小平囑托女兒鄧榕,專程到上海市烈士陵園祭掃張錫瑗墓。如今,在鄧小平親筆題名的龍華烈士陵園內,張錫瑗長眠於芳草如茵的烈士墓區。

1991年的春節,當鄧小平與楊尚昆、時任全國政協主席李先念出現在除夕夜的上海各屆團聚會之後,媒體報道的同時,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刊登了一篇署名皇甫平的評論【做改革開放的「帶頭羊」】,並隨後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場關於改革的大討論。這年春節,鄧小平開始在上海密集視察,連續發表講話:「開發浦東,不只是浦東的問題,是關系上海發展的問題,是利用上海這個基地發展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的問題。」

上圖:1990年,小平同誌第三次在滬過春節。

到了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期間,從廣東北上上海,在2月3日大年三十與楊尚昆再次出現在春節團拜會上。2月10日,在「上海對外開放浦東開發新聞釋出會」上披露,鄧小平在滬過年期間曾言,「上海民心比較順,這是一股無窮的力量」 。更為著名的是那段關於「姓‘資’還是姓‘社’」的發言——同在2月10日,鄧小平視察上海貝嶺微電子制造有限公司。當他走進觀察窗視察生產情況時,指著一台從美國進口的大束流離子註入機說,它們姓「社」還是姓「資」?最終,他肯定地說,它們姓「社」。「資本主義國家的器材、技術、管理引進為我們所用的就是姓‘社’,只有搞好開放引進,使我們國家經濟技術盡快趕上世界水平,才不至於落後挨打。」 2月12日,鄧小平視察閔行開發區和當時的上海縣馬橋鄉旗忠村。在旗忠村,他在一個孩童的面頰上留下一吻,讓人記憶深刻。而對中國發展更為意義深刻的是,他在談話中道出了農村發展的大方向:農村改革是一大創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問題是用實踐來回答的,實踐這個標準最硬,它不會作假。

1993年春節前夕,九十高齡的小平同誌冒著風雨嚴寒登上楊浦大橋,遙望浦東的道路、高樓,興奮地吟道:「喜看今日路,勝讀百年書。」他又指示:「抓緊浦東開發,不要動搖,一直到建成。」楊浦,正是青少年時期鄧小平搭乘輪船赴法的碼頭所在地。晚年,當他探望中國前路的時候,又一次到達了楊浦。中國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

1994年1月1日,鄧小平在新錦江大酒店頂層觀看上海不夜城景色,並視察南京路、淮海路繁華商業區。當年2月9日,他與上海各界人士共度除夕。10天以後,鄧小平離滬返京。臨行前,在火車上他對上海主要領導說:「你們要抓住20世紀的尾巴,這是上海的最後一次機遇。上海有特殊的素質,上海完全有條件上得快一點。」

顯然,上海抓住了這次「最後的機遇」,而鄧小平乘車遠去。1994年國慶日,鄧小平在觀看國慶焰火時留下了生前公開發表的最後一張照片,並從此再也沒有特意公開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