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很難。世界急速變化,間隙叢生。有人跌落,註冊網約車司機和外賣員的人數暴漲。有人抑郁,社會對情緒癥候的關註前所未有。有人受阻,收入和人際關系都陷於困境。
然而,在鮮為人知的角落裏,總有一群人在給社會默默縫補,用善意彌合傷痛,用行動點亮希望。他們為世界打下的每一塊「修補程式」,都是對「堅持」和「美好」的無聲回應。
遠方的隱痛
孩子們正在變得越來越沈默。在向陽村完小任教近9年後,兼任心理授課的趙老師吐露出自己的觀察。
向陽村完小坐落在雲南省大關縣的山中,6個年級僅有200多名學生。在當地,青壯年普遍選擇背井離鄉,外出務工掙取經濟收入。家中留下的,多是老人與小孩。向陽村完小,便是這樣一所主要由留守兒童構成的寄宿學校。
周五晚上歸家,周日就要返回學校,對這些孩子們來說,家,成了他們只能短暫停留的中轉站。
12歲的曉辰,父母自他10歲時便離家務工。想念父母時,他只能短暫透過手機螢幕與他們交流。影片裏,父親頭戴一頂紅色的安全帽,在嘈雜的施工環境中顯得格外匆忙。「幹什麽?沒事就掛了,我在上班。」 面對曉辰的情緒,父親操著方言,有些不耐煩。影片的另一頭,捧著手機的曉辰緊鎖眉頭,只能使勁用上牙撕扯著下唇。他一言不發,似乎對這樣的情形早就習以為常。
在孤獨中,曉辰逐漸習慣了沈默。他不愛說話,總是用背影面對同學。他默默地上山采辣椒,默默地在廚房幫廚,默默地在餐桌上狼吞虎咽。曉辰不記得上次不高興是什麽時候,「沒有」,面對外人的詢問,他沈思良久,回答道。但他還記得上一次哭是什麽時候,盡管已說不清原委,但他記得,那天母親在電話裏罵了他一頓。那感受遲遲無法散去。想起母親的責罵,一向擅長隱忍情緒的曉辰,聲音不自覺變得哽咽起來,眼角沁出淚花。
透過壓抑自我,來向內消化情緒問題。趙老師發現,曉辰處理情緒問題的方式,正是學校孩子們的共同寫照。沈默是他們共同的生活底色。
這讓趙老師頭疼。她不知道孩子們心裏究竟在想什麽。每當她試圖和學生溝通交流時,對方總是低著頭,沈默不語,至多只會點點頭。這種沈默也蔓延到了課堂上,許多人不願意與老師互動,甚至不願意開口朗讀課本。
孩子們的沈默,像一堵無形的墻般將她攔在心門之外。「他們真正的內心深處的想法,是不太願意跟我們講的。」 這樣的情形,時常令她挫敗。
面對極少數願意敞開心扉和她交流的孩子,趙老師往往也不知該如何應對。她是漢語言文學畢業,缺乏專業的心理學知識。有次,一位女孩告訴她,媽媽和奶奶吵架了,她夾在中間感到迷茫,女孩問趙老師,自己該如何應對。趙老師只能透過強調學習來轉移對方的註意力,「大人的事情和你沒有關系,你現在主要的任務是學習。」 本質上,趙老師無法解決女孩的困惑,給予她正確疏導情緒的方式。
回避情緒問題,正在讓孩子們的心靈逐漸成為一座封閉的孤島。向陽村完小的故事並非孤例。隨著時代的變遷,兒童心理安全正成為一個日益重要的社會課題。然而,留守兒童的日常困境,常常被群山遮擋,被城市生活的喧囂所淹沒。
除了缺乏情感上的支持與陪伴,資源匱乏同樣使這些偏遠地區的孩子們難以觸及夢想,這成為他們成長中另一道無形的桎梏。
地處雲貴高原東南邊緣的貴州榕江縣,是「村超」的發源地。許多生長在這裏的孩子,心裏都懷著一個足球夢。但很長一段時間裏,榕江八開鎮中心校的孩子們,只能穿著絆腳的涼鞋,在冰冷的水泥地上踢足球,因此常常摔傷。
圖 | 修建足球場前的水泥地操場
孩子們在一次次跌倒與擦傷中,追逐著心中的熱愛。然而,缺乏專業器材和場地,也沒有機會進行系統訓練、得到名師指導,大山深處,貧瘠的土壤讓孩子們夢想的種子難以生根發芽。許多原本可能閃光的天賦,最終只能隨著時間流逝被迫黯然消失。
這些故事,是這個世界隱秘角落的縮影。群山深處的孩子,需求和難處鮮少被留意。就像一道隱形的縫隙,亟需填補。
他們聽見了呼聲
當大多數人尚無余力將目光投向遠方時,有些人已經悄然行動在前線。
2024年9月,由「伊利方舟」公益專案與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陳燕南團隊合作的隊伍,出現在了向陽村完小。透過心理學專家調研,向陽村完小的不少孩子存在情緒認知問題的情況被發現。得知情況之後,「伊利方舟」的團隊成員決定以藝術療愈進校園的形式,用特殊的課程幫助這群遠方的孩子,進行情感表達。
教室裏,孩子們的課桌上一改往日的單調,被各式各樣鮮艷的美術用具填滿。對孩子們來說,這是一個新奇的場景。在此之前,他們沒有專業的美術老師,一直是由數學老師代課。他們好奇地打量著桌上的用具,小臉上充滿興奮。
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回想著曾浮現在心中的諸如生氣、煩惱、難過、焦慮等種種負面情緒。接著,他們將白紙鋪在桌上,用表達各自情緒的不同顏色的蠟筆,一筆又一筆重重地塗滿畫紙。「然後,我們把它們撕碎。」 隨著老師的一聲令下,高舉著五顏六色畫紙的孩子們,開始盡情地撕扯著手中的畫紙,像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宣泄。隨著手中的畫紙越變越小,角落裏的曉辰也生怯地露出了笑容。
趙老師很少見到孩子們這樣開心。短暫的狂歡過後,授課老師邀請孩子們創作出自己認為最美好的藝術品。孩子們被教導:那些被撕碎的情緒畫紙不再是無用的廢片,而是新作品的原材料,正如每一種情緒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指引我們成長的方向,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選擇面對它們。
透過碎紙片、橡皮泥和彩色蠟筆等道具,孩子們將內心深處的想法化作畫面的創意,用藝術的形式展現在一張圓形的彩色卡片上。有人創作出了橙黃色的鮮花,也有人創作出了藍色的大樹。
有一位女學生,畫作內容是一輪太陽。在家裏,她是姐姐,時常被父母忽視。父母難得回家,也總是更多將時間用來陪伴弟弟。當被問及創作原因時,她回答「希望自己有一顆包容的心」。
圖 | 孩子們在課堂上進行藝術創作
完成創作後,孩子們捧著代表各自心聲的作品來到操場上。
在操場中央的水泥地
上,擺放著一幅120平米的巨型笑容海報。在此之前,孩子們已經透過遊戲的形式,認識了海報上的每個圓圈中所代表的不同情緒。孩子們一改往日的沈默寡言,興奮地將作品一一擺放在海報的圓圈內。一些孩子起初還有些拘謹,但在熱鬧情緒的感染下,很快也放開了自己。
這些不遠千裏,走進大山的人們,在孩子的內心裏悄悄點亮一盞柔和的燈。
他們奔赴遠方隱秘角落,試圖發現並修補著生活中的裂痕,像用一塊塊修補程式為這個世界縫合傷口的治療師。「伊利方舟」專案就是這樣的一個存在。這是伊利推出的兒童安全公益專案,以「先有安全,再有夢想」為公益理念,倡導「最好的保護,是教會孩子自我保護」。從2012年成立至今,「伊利方舟」兒童安全公益專案已經走過12年的時間,而向陽村完小(原魚田小學)正是這個全國兒童安全賦能類公益專案的起點。
2024年,青少年的心理安全問題成為時代的新課題。在此基礎上,「伊利方舟」在防走失、交通安全、防性侵等安全主題之外,率先關註到了向陽村完小的留守兒童們所面臨的心理安全問題,這才與陳燕南老師的團隊攜手,在開學季給孩子們帶來了這堂公開課。
榕江八開鎮中心校的改變,則從去年9月初的新學期開始。當時,用營養守護孩子夢想的「伊利營養2030」公益專案在了解到實際情況後,宣布將幫助學校改建現有的水泥操場為標準足球場,並將之命名為「熱愛足球場」,為孩子們創造良好的運動環境。
建造的工期,遠比想象的更漫長。受到濕潤氣候的影響,山中經常降雨,使得原本計劃1個月建成的足球場,歷時了大半年才竣工。
2024年4月初,足球場終於投入使用。孩子們用一場特別的「班超」來慶祝新球場的落成。穿上伊利提供的專業足球隊服和運動鞋,博愛足球校隊的隊員們將足球夾在臂彎中,英姿颯爽地走向綠草茵茵的新球場,引來圍觀的孩子們羨慕的驚嘆聲。
被踢向前方的足球騰空而起,直奔球門,仿佛承載著孩子們熱愛的羽翼,在天空中劃出一道夢想的軌跡。
圖 | 八開鎮中心校的「班超」開幕式
暖意延綿
如今,陳燕南和伊利的誌願團隊已經完成了階段性的幫扶,離開了向陽村完小。他們的短暫駐足,給那裏的孩子們留下的,卻不僅僅是一段溫暖而美好的回憶,這種幫助延綿日久。
活動結束後,趙老師收到了幾份來自北京的信件,是伊利團隊的誌願者給幾位孩子的,包裹裏,還附帶書籍。
心理療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不像外科手術,可以立竿見影。但在短暫的學習和互動中,孩子們在遊戲中識得了需要辨別和處理的情緒。在參與活動的時候,一些孩子甚至大著膽子爬到大哥哥們的背上。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和連線吹散了長久以來籠罩在孩子們身上的孤獨。
收到信件和書本時,孩子們的臉上露出了驚喜的表情,像是有些不敢相信。直到得到確認,他們才歡呼起來。趙老師沒有閱讀信件內容,但她猜測,這是屬於孩子們和「大哥哥」「大姐姐」們的約定。
讓大樹生長的前提,是先種下一顆希望的種子。
在全球承壓的變化浪潮中,總有一些人,用不變的堅持書寫著不凡的答卷。伊利,正是這樣一個守望者。
彜族女孩妞妞,生長在海拔3123米的雲南香格裏拉的高山上。3歲打籃球,9歲進校隊,11歲拿冠軍。籃球,不僅是她的熱愛,也是她的天賦所在。2023年,伊利為妞妞所在的白水台小學籃球隊資助了體育器材,帶去了煥然一新的改變。這也成了妞妞和伊利的緣分開端。
在伊利的幫助下,2023年12月,妞妞和同學第一次走出大山,受邀前往呼和浩特草原參加籃球訓練營。得知妞妞的籃球夢後,「伊利營養2030」公益專案帶著她搭上了前往異國他鄉的飛機,奔赴男籃世界杯賽場。在那裏,妞妞近距離感受了國際頂尖賽事的現場氛圍,現場為中國籃球隊加油。
從大山裏的雛鷹,到振翅飛往熱愛的天空。妞妞的故事,是無數同樣心懷熱愛和夢想的山區孩子的縮影。因為伊利,他們擁有了為熱愛上場、近距離觸碰夢想的可能性。
自開展公益專案以來,無論時代如何變化,伊利始終堅守初心,堅持踐行企業力量,讓美好發生。這是伊利對社會許下的一個長期承諾。時至今日,伊利仍在遵守並踐行著這一約定。
3月12日植樹節,「伊利家園行動」帶領一眾夥伴,在內蒙古阿拉善一起「種」春天,為阿拉善荒漠地區再種下10萬棵梭梭樹,守護生物的多樣性之美。8月19至26日,「伊利童夢同宇」組織來自內蒙古四子王旗的87名中小學生,參加「益」起看星空天文科普研學活動,用知識守護孩子們的天文夢想,讓偏遠地區的孩子們也能擁有享受國家科技科普資源的平等權利。10月11日,伊利聚焦銀齡人群,發起了「老年營養改善工程」,將投入600萬元,幫助老年人營養膳食改善……
圖 | 「老年營養改善工程」北京市朝陽區青青家園活動現場
伊利相信,美好不是偶然,而是每一份用心的積累,每一滴汗水的凝聚。在這片土地上,只要堅持,美好終將發生。
而那些被善意用心澆灌的地方,總會開出絢爛的花朵。
伴隨著信件和伊利提供的牛奶等物資,溫暖仍在源源不斷地湧向向陽村完小。一位孩子悄悄告訴趙老師,等長大了,自己「想去北京找大哥哥」。孩子們很少像這樣和她表達自己。她立刻鼓勵孩子們,等長大了,也要成為像大哥哥大姐姐這樣的人,去到更遠的地方,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善意需要接力。她還記得,那天開展活動時,一些因年齡限制暫時無法參與活動的低年級的孩子們,臉上流露出的羨慕神情。「他們一直在教室裏面偷偷地看。」趙老師說,孩子們不停詢問各自的老師,自己什麽時候能參加活動。雖然有些遺憾,但她想,只要這種溫暖的守護仍在路上,那麽美好就不會停歇。
*應講述者要求,文中人物為化名
- END-
撰 文|肖思佳
編輯 | 溫麗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