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為什麽「壞得不徹底的壞人」比「好得不徹底的好人」更容易讓人有好感?

2024-12-12心靈

心理學上有一個【增減效應】,可以很好解釋這個現象。

簡單來說,當一個好人給身邊的熟人已經形成了【穩定的印象】,比如

ta總是善解人意以及樂善好施。

那麽ta就必須要保持這種穩定的特質。

如果有一次你找ta借錢,ta沒有給,那麽在你的心裏會覺得 【預期到本該的獲得】居然「失去了」!

這是本「該」增中的「減」,會激發一個人的負面體驗。

相反,我之前看到了一個影片,題目叫【當你向一個看起來很mean的女孩求助】。

大概講的是,一個姑娘走在路上碰到了壞人跟蹤,但是周圍沒有其他人,只有一個打扮的很酷,梳著臟辮,目空一切的女孩子,嚼著口香糖,當面對姑娘的求助時,拽拽說了一句——

為什麽我要幫你?關我什麽事?

但是姑娘簡直太害怕了,只能把希望都寄托在這個所謂的mean girl 身上。

緊接著,mean girl說,

好吧,姐妹……我決定幫你了。

其實,進度條僅僅到這裏就有無數的彈幕說「這也太帥了」「這就是我一輩子的朋友呀」……

用增減效應來分析,這是姑娘 原本悲觀預期中的無助,卻突然得到了看起來最不會幫助自己的人的幫助,這就是體驗上的【獲得】感。


其實,這一現象在日常生活中特別常見,有很多類似的表述,比如「浪子回頭金不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等等,似乎都是在極大的帶給周圍人困擾,此後大家正抓肝撓心地不知如何解決時,對方只要給你一點甜,我們就真的會如釋重負,開心到轉圈圈。

這還真的是,被實驗心理學驗證過的。

1965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和林德針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實驗研究。

他們讓一名研究人員偽裝成參與者,並單獨來到一個房間,對實驗中的其他參與者做出評價。

這些參與者們是能夠偷聽到為偽裝者對他們的評價的。評價主要分為四種類別——

  • 第一組,評價一直是高度肯定的。
  • 第二組,評價是始終貶損否定的。
  • 第三組,評價先貶後褒。
  • 第四組,評價先褒後貶。
  • 在進行了幾輪之後,其他工作人員依次詢問參與者——你們在多大程度上喜歡這位同學?

    結果發現第三組,也就是接受的評價是先貶後褒的,對於偽裝的工作人員喜愛度最高。

    這其實也可以從【心理防線】的角度來解釋,當我們提防著一個壞人,他或許會做出傷害我們的行為,或者說出難聽的話語,然而突然間興許只是他一個溫柔的目光,就會讓之前設定好的心理防線被擊破,從而放大這個眼神所帶來的【友善】。

    因為始終防備,會讓我們精神高度緊張。而對方釋放一點點的溫暖,則 會讓習慣緊繃的神經剎那間就得到放松。

    因此我們很難分的清楚,究竟是這個壞的不徹底的壞人,ta很好?還是因為我們久違的突然輕松,這種感覺太好了?

    因此,我個人會覺得,【增減效應】其實也是一種非理性的感官判斷。

    因此生活中才會有很多當局者迷,但旁觀者清的事件,比如

  • 身邊的朋友和父母對我那麽好,但比不上某一個認識不久的朋友送上的一杯奶茶——這是預期對方不會給自己溫暖,所以額外的獲得。
  • 談戀愛遇到很渣的另一半,可要分手前對方一句道歉或者一次流淚,甚至在街邊買了很便宜的但是自己喜歡的食物,就又忍不住心軟——這不見得因為多愛。而是覺得已經很穩定的感覺到傷害和損失後,突然間贏回一局,所以貪戀的「獲勝感」。
  • ……
  • 類似的情況真的很多,總結一下就是,還是可以做個好人,但一定要做一個有脾氣的好人。

    這樣的你,活得氣順,無結節,而且更容易收獲人際中的好感。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