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2024盤點:探索「中國特色」衛星互聯網與商業航天之路

2025-01-14心靈

C114訊 1月13日訊息(趙婷婷)提起2024年通訊領域的熱門詞匯,「衛星互聯網」必定名列前茅。

這一年,中國衛星互聯網及商業航天發展勢頭迅猛,累計發射運載火箭68次,占全球發射數的26%,發射次數創歷史新高;三大電訊供應商積極布局衛星互聯網相關業務,推動衛星通訊技術研發套用;中國星網「GW星座」與上海垣信「千帆星座」進入常態化發射階段……

從政策扶持到市場拓展,從低軌衛星互聯網系統建設穩步推進,到手機直連衛星業務的逐漸普及以及創新套用場景的不斷湧現,中國衛星互聯網市場規模穩步提升,展現出巨大潛力與價值,正加速駛入產業化發展的快車道。

政策引領 產業全方位「突進」進行時

2024年,「衛星互聯網」熱度持續飆升,成為全球競相追逐的焦點。中國從戰略高度出發,對其發展給予全方位、多層次支持,接連釋出了一系列針對性強且具前瞻性的政策措施。

例如,1月,工信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強化新型基礎設施,前瞻布局6G、衛星互聯網、手機直連衛星等關鍵技術研究。7月,工信部釋出的【關於創新資訊通訊行業管理最佳化營商環境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深入推進電信業務向民間資本開放,有序推進衛星互聯網業務準入制度改革。

在國家政策加持下,中國衛星互聯網產業持續向好發展。據中信證券預測,中國衛星互聯網產業有望迎來萬億元市場規模。

2024年也被視作中國低軌衛星互聯網發展的關鍵一年,大型低軌星座建設穩步推進。2月,「中國移動01星」和「星核驗證星」成功發射。中國聯通完成了全球首個NR NTN(5G寬頻非地面網絡)低軌衛星在軌試驗,下行峰值速率可達11Mbps,與4G速率相當。

8月6日,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千帆星座」首批組網衛星,「一箭18星」順利升空入軌,標誌著中國低軌衛星互聯網建設的加速。而後又在10月及12月成功發射02、03組衛星,截至目前,「千帆星座」在軌衛星數量已增至 54 顆。

12月16日,中國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五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10星方式成功將衛星互聯網低軌01組衛星發射升空,中國星網正式進入批次組網階段。

而除了上海垣信「千帆星座」與中國星網的「GW星座」以外,計劃最終部署萬顆衛星的還有鴻擎科技(藍箭航天旗下)的「Honghu-3星座」。在12月末,鴻擎科技透過A1輪融資成功3.4億元。作為國內唯一具備星箭協同能力的企業,其發展前景廣闊。

業務套用方面,中國電信依托於中國自主研發的「天通一號」衛星行動通訊系統,繼手機直連衛星後,與比亞迪、吉利等汽車廠商合作,在2024年又首創汽車直連衛星,為汽車消費者提供衛星通訊服務,實作了衛星賦能汽車。

終端套用方面,11月15日,中國衛通在珠海航展期間,面向大眾消費級市場需求,推出了一款衛星互聯網上網終端租賃套餐,199元/天享9天服務及9GB衛星高速上網流量。11月26日,華為推出全球首款支持三網衛星通訊的新一代雙折疊屏手機Mate X6,可透過天通衛星通訊、北鬥衛星訊息和低軌衛星互聯網三種衛星系統與外界通訊。

此外,11月30日,中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圓滿完成首次發射任務,填補中國沒有商業航天發射場的空白,為未來大規模的發射試驗和商業發射打下基礎。

產業初起 中國面臨「多重挑戰」待解

從產業鏈來看,衛星互聯網主要包括衛星研制、衛星發射、地面器材、營運及服務四大環節。向上延伸主要為材料、燃料、電子元器件,向下延伸為衛星套用。整體上,企業數量已超過500家。

其中,衛星制造環節主要包括衛星平台和衛星載荷;衛星發射環節包括火箭制造以及發射服務;地面器材環節主要包括固定地面站、移動式地面站(靜中通、動中通等)以及使用者終端;衛星營運及服務主要包括衛星行動通訊服務、寬頻廣播服務以及衛星固定服務。

事實上,中國衛星互聯網發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包括衛星平台、星載通訊、火箭制造和發射、終端、芯片和測試儀表在內的完整產業鏈。然而,當前產業仍處於發展初期,還面臨諸多嚴峻挑戰。

技術層面,與海外先行者相比,國內衛星互聯網產業仍存在明顯差距。在此前采訪中,中國信科集團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科技委主任,無線行動通訊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IEEE Fellow陳山枝博士就曾指出,主要面臨五大關鍵挑戰:一是火箭(一箭多星,火箭回收)、二是衛星(批次制造、低成本)、三是通訊載荷(空間電磁環境適應力、低成本)、四是大規模衛星動態組網(成千上萬顆衛星)、五是大規模衛星網絡的營運維護及測控。

同樣,安全問題亦不容忽視,盛邦安全董事長權小文在此前采訪中表示,傳統衛星網絡因為稀缺高貴,較為小眾,安全問題常常被忽略。但隨著衛星互聯網「落入凡間」,安全問題突發而且急劇上升。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必須要高度關註安全問題,不能「蒙眼狂奔」更不能是「裸奔」。采用對衛星的信源加密,是目前針對衛星安全防禦的唯一手段,最有效且成本最低。

而除此之外,產業發展還面臨一些非技術因素的挑戰。12月,中國首家商業遙感衛星公司長光衛星折戟科創板,原計劃募資26.83億人民幣的IPO,因財務和經營問題而撤回。據公司此前釋出的招股書,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尚未盈利且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主要原因系公司建設「吉林一號」衛星星座需承擔較大的衛星折舊成本及較高的研發投入,公司從建設「吉林一號」衛星星座至形成系統的服務能力需要一定過程等。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衛星互聯網產業存在資金投入與回報周期不匹配的問題。技術研發前景光明,卻困於財務泥潭,不由得引人發問,中國衛星互聯網及商業航天之路何解?

誠然,資本市場對於任何一家企業的審視都是極盡嚴苛的,對衛星互聯網和商業航天企業更是如此。並非憑借前沿的技術概念與宏偉的發展藍圖,就可以贏得市場的青睞與認可,而且還需要穩健的財務狀況、紮實過硬的盈利能力,以及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等作支撐。

星地融合發展 須挖掘更多「中國特色」商業模式

中國衛星互聯網產業整體起步較晚,客觀來說,在技術積累、市場規模等方面與國際領先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照搬國外發展模式,恰恰相反,更應結合本國優勢,充分發揮制度、市場與技術基礎等方面的獨特條件,盡快摸索出一條從制造生產到營運服務,全流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衛星互聯網商業模式。

整體來看,目前業內已經達成的一個共識:地面產業需與衛星產業融合發展,以實作更廣泛、高效的全球無縫連線。

正如陳山枝建議,要充分利用中國在地面行動通訊的優勢,來反哺中國在衛星通訊領域相對於歐美的傳統落後局面,堅持星地融合行動通訊技術路線,用技術標準的領先來帶動產業的升級和快速發展。特別是5G的技術與標準優勢、產業規模優勢和成本優勢(網絡器材和手機),采用5G相容的衛星通訊體制,即5G NTN,並為6G星地融地打下基礎。

在他看來,標準體系設計、產業鏈融合創新、規模制造成本控制、星地網絡協同發展,一帶一路業務拓展,這些都是中國實作跨越式發展的機會點。

中國移動研究院星地融合技術研究所所長鄧偉也表示,中美兩國衛星和通訊產業的情況不同,因此「衛星產業主導、衛星和地面通訊相對獨立發展」模式,難以在中國實作商業閉環。中國地面電信基礎設施先進、地面行動通訊產業實力強、智能電話更新換代快但衛星技術產業相對滯後,應借助中國「地面」通訊產業的優勢,在國家統一的規劃下,采取「天地一體、以地帶天、開放多渠道共建」的發展策略盡快縮小中美差距。

而星移聯信董事、系統總監劉彤認為,衛星互聯網未來將會形成空間的資訊傳輸骨幹網,是所有資訊的「高速路」。面向6G時代,地面與衛星「融合通訊」是關鍵突破方向。除了手機直連衛星,還有低空經濟(600米以上)、即時遙感、算力星座等套用前景。

在商業模式上,老鷹漫談壇主、業內資深專家謝鷹指出,星鏈雖潛力大但其有個非常重要的基本盤是家庭寬頻,商業模式並不適用於中國。國內行動通訊基礎設施完善,在解決一些寬頻問題時,大量依靠地面網絡,衛星網絡多套用於應急等特殊場景。

對於中國來說,手機直連衛星與航空互聯網將是衛星互聯網兩大核心套用場景。一方面,行動通訊覆蓋需求日益迫切,Mate60「捅破天」技術實作,手機直連衛星興起,將會帶來成億的使用者,可為衛星互聯網套用快速拓展使用者提供助力。另一方面,中國現有民航飛機約4000 多架,但能實作上網的飛機5%左右。空中上網需求迫切,乘客的娛樂需求對頻寬需求旺盛。航空互聯網中衛星技術相比ATG有成本優勢,商業模式逐漸清晰,兩到三年有望迅猛發展。

套用驅動,才能實作商業閉環,而商業成功,才能擁有更加持續性的未來。毋庸置疑,2024年,中國衛星互聯網已從概念階段大步邁入實質性發展階段,並為資訊通訊領域帶來切實的套用價值。不僅在技術上取得了顯著進展,還在商業化套用和產業鏈構建方面展現出強勁勢頭。面向未來,手機直連衛星,幾乎已成為確定性的產業套用前景。而除此之外,還需挖掘更多如低空經濟、航空互聯網等具有「中國特色」的衛星互聯網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