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75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改革開放全面深化,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成為現實。城鎮、村莊是祖國巨變的縮影,你、我、他的家鄉變遷匯聚成共和國蓬勃發展的圖景。為展現輝煌成就,致敬偉大祖國,以「我和我的家鄉」為主題,「學習強國」學習平台面向全社會開展征文活動(想在「學習強國」展示你的文采嗎?「我和我的家鄉」征文來啦!),透過廣大讀者和家鄉共同成長的時光故事,反映今昔發展變化,傳遞濃厚家國情懷,凝聚起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強大力量。
上官河裏出生蘇州河邊長大
費平
「黛瓦樓宇水邊建,廊延長街河數條。」今年清明前夕,我終於從養我的故鄉踏上了去往生我的故鄉的路。當我從蘇州河邊的上海第一次去江蘇興化的上官河邊尋見親人時,大嫂、二哥二嫂、三哥三嫂及他們的子孫,與我和老伴圍坐一起,向我講述家裏詳情及我的身世。八仙桌前細細聆聽往事劃過歲月的腳步,我脈脈深情凝望著親人。此刻,門前院子裏那些花開的聲音已飄落在流年的深處。
「你是朱家第六個孩子。」二哥深深吸了一口煙,「那時我們家窮啊……」「父母親在把你送掉時曾經想過是送到北方還是上海?最後認為大上海好,於是你就成了上海人。」三哥說道。確實,那個艱苦的歲月,紅塵中的百姓,舐犢之情依然固守著心靈。而他們搖著小木船從上官河經長江下遊順黃浦江至蘇州河,這延綿千裏的水路,要用多少堅韌的毅力去走完既定的目標啊!
聽著他們的敘述,我感慨萬千。67年的分別,父母及大姐二姐的離世,是我一生的痛。只有在他們的墳前用炷炷香、疊疊紙靜靜陪伴、默默牽念,讓我的思念隨著縷縷青煙飄向天國,才能使遺憾的心緒得到釋然,從而撫慰一場離殤。
「盡管父母把我送掉,我還是在心底要感謝他們!否則我人生軌跡將會覆寫……」我抑制住流轉於眼眶的淚珠,向哥嫂們傾吐發自肺腑的話語。因為聽著那塵封多年的溫暖,感激之情已悄然綻放在記憶的心池。
回首往事,風如曲,雨如歌,事如畫,人如花。花謝的同時也有新的枝芽綻放。從上官河來的苦孩子得到了蘇州河水的養育,我成為了養父母的掌上明珠。然而,9歲時養母病逝,碼頭工人的養父與我相依為命。雖沒母愛呵護,但養父「日當父親夜做娘」的情景時常浮現眼前。我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從小挑起了當家理財的擔子,底層人民的生活鑄就了我勤勞堅毅的性格,艱苦貧困的環境磨礪了我勤儉持家的品德。我上學讀書時品學兼優,從少先隊員成長為共青團員並光榮入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日子如開花的芝麻。
退休後,我的思親之念時時縈繞心頭。特別在養父母均故世、我們一家三口搬進新房、生活優渥的條件下尤甚。多少個夜晚獨自一人,面向北方,望著窗前的明月悄悄哭泣。
富庶問祖,盛世尋親。今天,我的願望終已實作。瞻仰鄭板橋故居,與母親鄭氏之先賢對話,現代與古韻緩緩交融於詩意中;走在上官河邊望著千垛菜花,那蕩漾的遊船漸漸幻化成了蘇州河的龍船……此刻我突然感悟:我是蘇州河的兒子,何嘗不是上官河的兒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