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對話釘釘總裁葉軍:為 AI 狂奔 18 個月,到底值不值?

2024-09-13心靈

上周在 2024 Cloud 100 China 峰會上,觀察到 SaaS 領域很多新變化,尤其 AI 這個技術變量帶來的真實進展,值得展開講講。

去年來 Cloud 100 時,AI 被認定是下一個十年的浪潮,大家全情投入。一年過去,AI 的落地套用其實面臨著不同的「水溫」。

上個月在海外調研時,當地的投資人苦笑地指出,現在 AI 初創公司的 ARR(年度經常性收入),不那麽「年度」、也不那麽「經常」。很多收入就是大企業「實驗性地」下單用用,下個月續不續費畫個問號,用得好,回頭自己「鼓搗」一個。這些現象背後其實反映了同一個問題,大家都在審慎、挑剔地尋找現在就「說得通」的 AI 落地套用。

在 Cloud 100 這場行業聚會上,我也跟釘釘總裁葉軍聊了聊,大模型到底如何影響軟件行業的真實進展。帶著最多的使用者和生態夥伴,釘釘在過去一年半悶頭狂奔 AI,到現在也接入了 7 家大模型把自己開放成 AI 最大的「試驗場」。不止是 SaaS 使用者、企業 IT 部門和個體使用者,大模型新銳也都在釘釘上快速探索怎麽用好 AI。

圖片來源:2024 Cloud 100 China 峰會

從這些實踐來看,如果要摸清楚 AI 在實際業務裏的落地程度、套用方向、價值厚度、甚至是一些新機會,沒有人比釘釘的視角更廣。在葉軍分享的大量一線觀察和真相中,沈澱了很多現階段就能用得上的趨勢判斷和打法,在這裏開源給大家。

01 AI 正在重構軟件行業流程

張鵬:以前很多人認為釘釘是個成熟產品,但這一年多很有「少年感」。自己折騰、也和很多生態夥伴一起下場探索、全情投入,可以說釘釘是觀察 AI 實際進展最好的 生產力試驗場 。這一年多看下來有什麽觀察和收獲?

葉軍: 套用現在時下流行的,「做 IT 都是看 18 個月」,過去 18 個月,釘釘的「AI 生產力實驗場」做了非常大的改造。

一是釘釘自己的產品方方面面進行了全面的 AI 改造,改造完後很多客戶、夥伴都反饋「釘釘有點全新的感覺」。比如好多企業家周末到釘釘園區交流,聽完介紹和產品演示,會說跟原來的理解不一樣,他們問「釘釘原來就是打卡、考勤的,怎麽還能幹這些事」,這是觀察到的釘釘自己的一個很大變化。

另外也看到,釘釘上大量 SaaS 的生態夥伴,在過去 18 個月裏幾乎都在全面擁抱 AI,很多企業家投了很多錢、很多人,有沒有賺到錢不知道,但反正身體力行地投入 AI。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張鵬:在這批先行者的積極行動中, AI 真正帶來的變化可能是什麽?

葉軍: 從總結產品變化上講,融入了 AI 後,很多流程都被重構。

我們每天的工作都是流程,無論大家願不願意認,都在做一些工作流, 這個工作流需要上下遊很多系統、很多人協同。 現在有了 AI 後,很多流程就變掉了,叫流程重構。 我認為這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並且向著使用者願意接受的方向在變化。

另一個變化是,以前我們做 SaaS 產品,習慣做一個非常完整的,登入、註冊一堆功能;現在我看到很多 SaaS 創業者在 AI 的變革下,會從一個很小的點切入,這個小點是 C 端普通使用者願意買單的,然後從這裏開始,讓產品能夠慢慢做起來。

這種變化也改變了我們對開放平台的理解。以前認為開放平台就是 App Store,做開放平台必須有個 App Store。但這段時間觀察下來,我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感受,中國的開放平台不應該長成 App Store 的樣子——點進去找軟件下單、訂閱購買。

我覺得未來 是流程重構的年代,因為 AI 的出現,很多軟件的開通、使用、付費,應該在一個正常的協作流程裏,不應該跳出到一個 App Store ,這會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

因為 原來銷售軟件的方式本質上就是個流量經濟,搞了個 App Store 進來買軟件。以後不會這樣,有了 AI 的加持、流程變掉後,可能銷售軟件的模式也得變,向 C 端進行銷售。 傳統軟件都是去 BD、見企業家、吃飯、喝酒、交朋友,經過半年以上的溝通,一個 SaaS 軟件終於成交了,常年累積一年兩年終於有 100 個客戶、1 千個客戶。因為 AI 帶來的變化,軟件銷售可以從 C 端開始。

張鵬:以前大家還是在做一套系統,現在變成了一個套用或者工具,並且在業務工作流裏需要用的時候,就可以使用。不是過去 上套系統 那麽沈重,實際上變成 呼叫一個功能

使用軟件的顆粒度在往下降,而且從工具的使用變成了某種生產力的呼叫。

葉軍: 更像是一個服務或者是當下能力的購買,跟原來賣 SaaS 軟件、賣一整套系統不一樣,這是一年多感受到特別強烈的一個變化。

我需要一個能力我就呼叫它一下。這個能力顆粒度可能很小,那就可以快速做決策,也能很容易地比較:「使用這個能力」跟「不使用這個能力」的差異是什麽。

張鵬:這種變化,主要是因為 AI 會改變業務的流程。

葉軍: 我認為這是 AI 帶來的變化。因為它讓我們很多功能的價值變厚了,個體使用者想要獲得這個單一功能點,不用等到公司付費自己就想先用上這個功能,為了自己的消費。

張鵬:有比較具體的例子嗎?

葉軍: 釘釘自己平台上「一方」的能力(註:釘釘自己的產品能力被稱為一方品)有,近期也會推出類似的產品。

我們上個月試了下,做了幾個 C 端付費的能力,單月收入達到 500 萬,完全是由 C 端個體付費的,這其實帶來一個 SaaS 銷售的新模式。

我們跟 e 簽寶也做了類似的嘗試,把 e 簽寶合約的能力整合到合約的流程裏。以前想用它的能力,要去 App Store 訂閱、付費、買個軟件,再切回來這裏才能有這個功能,但現在就在流程裏,自然地用了 e 簽寶的能力,使用者以為在用釘釘,其實是在用 e 簽寶,整個體驗非常平滑。

02 AI 進一步 「解鎖」客製化的需求

張鵬:去年大家對大模型的能力期待很高,今年 AI 落地反而是有場景、有渠道更重要。但是場景優先會不會帶來另一個問題,客製化。會不會又像上一波 AI 一樣,帶來一堆新時代的 包工隊

葉軍: 我認為 AI 時代,客製這個話題依舊不可避免,但會有一些新的變化。

客製的需求從客戶的業務、場景看,都挺有道理。比如有企業客戶說,釘釘上發的訊息能夠撤回是挺好的,但我不想撤回、能不能直接編輯下。但又有企業跳出來說,覺得不應該可編輯,因為當時說的話、事後可以改掉,協作起來很麻煩。所以哪怕這一個簡單的功能背後,都有各種客製需求。

即便簡單的客製需求,都有很多,有的企業就想把選單放左邊、有的想放右邊等等。數碼化的年代,技術人員想的辦法是做幾個樣版配置一下,不停做配置,軟件越做越復雜,功能越來越多,維護成本越來越高。

但 AI 的好處就是會讓很多客製需求的成本降低、客製效率提升。

舉個例子,做 SaaS 都要做報表,因為業務最終都是看報表、看數據做決策。報表背後,無論是線圖、柱狀圖、餅狀圖其實都是一個客製樣版,過去為了解決客製需求,樣版越做越多;但有了 AI 後,這些客製靠一行程式碼就搞定了,因為本質就是用一句話告訴它:希望生成的報表是類別是什麽,希望在圖上展示什麽。

這就相當於我們把客製的職能,從原來 IT 部門轉移到使用者自己身上。 以前的系統開發,是找一家公司去做開發,把客製能力交給第三方完成;後來出現了低程式碼,其實是把客製能力交給了企業內部離業務最近的人來完成,但實際還是非業務人員來實作客製。大模型出現以後,真正把客製能力交給了使用者,所想即所得。

低程式碼加上 AI 後,客製成本極大降低,效率變得很高。這就是為什麽我覺得客製不可避免,但在 AI 時代客製的效率會大幅提升。

張鵬:我們不能期待 AI 在今天就可以做一個真正通用的產品,大家所有的想法都能滿足。可能客製這件事就是個商業的、繞不過去的必然需求,只不過 AI 可以讓客製成本大幅下降。

葉軍: 其實作在已經看到客製成本的降低,因為 AI 本質上,你說它是智能體也好、是大模型也好,解決了很多問題,所以客製化的需求不再需要程式設計師在工程上做大量的工作了,因為 AI 已經解決掉這部份了。

張鵬:所以看似使用者體驗的提升,其實是客製成本的降低。

葉軍: 我覺得 雲和 AI 的出現都讓 SaaS 的創業成本降低,也降低了企業 IT 部門、企業科技部門的創新成本。

現在我願意接受一些客製性的需求,只要能由 AI 解決的客製,我覺得都值得做,但如果做一些工程性的客製,行業性的客製,成本就有點高。

張鵬:客製是一個維度,另一個是私有化部署。現在有一個說法,未來的趨勢是在開源模型上做私有化部署。釘釘有觀察到這樣的需求嗎?

葉軍: 我認為現階段,開源對模型元件產業化的過程非常有價值。

我個人非常支持開源。釘釘上主要用的模型是通義千問,通義千問的一系列 Qwen 模型都開源了,開源讓 Qwen 變得越來越好。

另外,模型開源後,企業的 IT 部門可以在開源模型基礎上做一些自己的發揮、基於自己場景和數據進一步客製。比如很多知識問答的套用是基於通用模型做的,這時候回答可能不準確、有幻覺。有了很好的語料集,加上開源模型、算力,很多行業會出現效率更高、質素更好、更加符合場景的解決方案。

總體上,我覺得開源模型在最近幾年是非常有價值的,我們接觸的很多大企業,會在開源模型基礎上,自己改、自己調優,但也有很多企業用了公網的大模型 API。這兩種模式應該會長期並存。

張鵬:去年能自己做個模型還是挺讓人驕傲的事,自己自己做模型沒有那麽有優勢。

葉軍: 現在很多企業在賣卡,我覺得不需要這麽多企業搞這麽多 A 卡、H 卡(指輝達最先進的兩種圖形計算芯片 A100、p00),咱們這一屋子的 創業者、企業家有 1% 去搞模型創新,在開源技術上做一些探索就足夠了。另外 99% 都應該幹場景套用,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好的產業格局。

03 +AI 18 個月, 得與失的真相

張鵬:從我的視角看,釘釘這一年多都在 AI 層面上積極狂奔。總結下來,過去 18 個月有走過什麽彎路嗎?正好讓大家也少走點彎路。

葉軍: 彎路肯定走過,因為我們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本質上沒有劇本。中國互聯網早期就是學美國,Copy to China,現在這件事上其實沒有太多可以 Copy 的地方。

比如去年一開始我們預計每天使用 AI 的人可能 1000 萬以上,因為釘釘有八九千萬日活使用者登入,可以把使用者導到 AI 產品上。但現在發現預期其實有點高,因為現在國內哪怕每天投流的 AI APP,做得最好的日活也才剛要接近這個體量。沒場景,或者場景不夠多,很難實作這個目標。換句話講,不是每個人都坐在辦公室裏天天用電腦。

再比如當時認為模型越大越好,參數越多越好。我們從通義千問的 7B 開始用,20B、50B、70B、200B,到現在 310B 全用了。但後來發現,模型越大推理越慢,非常痛苦。而且有些場合根本不需要最大參數的模型,一個小模型的效率反而非常高。

賣卡也一樣,不知道大家囤過沒有,現在大家發現不需要囤卡,最好的卡就是 4090(註:輝達一款 PC 端消費顯卡),我覺得 99% 的人只要用好推理就成功了。【黑神話:悟空】用 4090 不就可以玩得很好,人家照樣掙很多錢,一個月能有幾十億的收入。用 4090 就好了,你的產品一樣可以掙大錢。

圖片來源:【黑神話悟空】官方微博

所以 18 個月以後回來再看,現在的狀態比之前更健康,對 AI 的感知更準確。

張鵬:反過來看,有哪些是這 18 個月探索下來,讓你覺得比較興奮的收獲,甚至超預期地覺得 賺了

葉軍:因為 AI 的出現,釘釘 PC 端的使用者量大幅上漲,年底釘釘 PC 端日活使用者預計能達到 2000 萬。 可能很多人認為 AI 在移動端做 Super App(超級套用)才是未來,但現在發現 PC 端的價值非常大,因為在 PC 端可以完成原來財務、HR 的簡單工作流以外,還可以做很多創作、很多復雜的業務。

另外,從使用者的角度看,反饋也確實比較正面。很多時候做事如果有客戶給你點贊,你會覺得比賺錢還開心,因為我們很久沒有聽到點贊,以前開個會請個嘉賓月台請不到。現在我們辦活動,他們都說能不能讓我們上台,因為使用者真的覺得釘釘和以前不一樣了,這是 AI 帶來跟金錢無關的直接收獲。

不知道在座各位產品 NPS(客戶滿意度)什麽樣,我每個月都看,隨機在釘釘上發問卷,讓使用者直接填,現在我們已經沖擊 70 分了,這跟錢沒關系,不是短期的回報,但使用者點贊,我認為這件事就值得幹,投入就是對的。

張鵬:很真實的反饋,全情投入,最後結論叫 得有耐心

葉軍: 對,得有耐心。但我覺得現在這個狀態挺好的,過去整個行業可能都行銷味過重,現在回歸到價值本身,大家踏踏實實進入場景。

回到真正的場景中,冷靜下來做產品,回歸到價值本身,我認為這是我們這幫人在這幾年應該堅持的。

張鵬:規律是客觀的,能改變的就是我們的預期。本質上如果我們的預期能夠放到和規律匹配上,長期主義的耐心就會更長。

葉軍: ToB 這個事我認為就是一個匹配問題,從談專案開始兩個人坐在一起能不能匹配上,這就是一個專案成功的巨大前提,更何況做 PMF、夥伴的選擇、技術選型都是匹配過程,匹配好了後面就會走順了。

和釘釘合作的 SaaS 夥伴幾千家,有幾家和我們合作很多年到現在沒有掙到錢。我們分析了一下發現,但凡成功的,都是各個環節都匹配上了,時間、節奏、投入都對齊了,就取得了自己預期以外的回報。

04 AI 時代,先進的個體 比先進的公司更重要

張鵬:最近發現你們在產品上有一些新的嘗試, 釘釘 365」

葉軍: 我們學習微軟 365 做了釘釘 365。

張鵬:因為正在灰度測試只有小部份人在試用,這個產品目標和設定的邏輯背後,是什麽樣的洞察?

葉軍: 初心是這樣的,我們認為 AI 時代,先進的個體可能比先進的公司更重要。

換個角度講,很多企業為 SaaS 買單的 B 端模式可能會發生變化,因為 AI 的到來,C 端使用者率先用上的意願可能會先於企業,先進的個體先用上,這些先進的個體再帶動先進企業做產品選型。

張鵬:所以釘釘 365 是面向個人推出的付費產品?

葉軍: 對,個人付費,我們希望 個人使用者看到哪個功能點對他的工作或者生活有幫助的時候,就能自己決策購買,用起來,而不要等老板做決策,因為 ToB 的決策流程太長了。

同時,這可能也會影響企業的決策,企業裏某個部門或者有幾個人先用起來,影響公司的決策。

張鵬:確實有這種可能性,因為我感覺,中國新一代年輕的職場人可能比今天老板們更早地接受 SaaS 或者叫訂閱的模式,如果這件事能解決我個人效率的問題,老板是不是出這份錢我不在意,反正我先爽為敬,我的效率提升了我就幹了。

葉軍: 是,包括 Pika,我認為將來很可能也是付費驅動,不要做成 B 端付費,我們走的太累了,我們要創新。也許今天我們這番對話也會被證明是錯誤的,但我們願意為此做一些嘗試。幾年以後有機會再聊聊這個模式到底對不對。

釘釘有這麽大的使用者基數和這麽好的一塊「地」,我們有責任為行業做一些探索。也許最終我們失敗了,失敗了我們馬上可以換,我們在不斷進步。所以 C 端付費這件事,我跟團隊講了我們很堅持,我說 App Store 堅決要改,開放平台不能這麽玩,如果中國再繼續走 App Store 這套模式搞蘋果稅會走死的,我們要創新。

所以我認為, AI 給了先進個體、超級個體非常好的機會,會帶來很多銷售模式的改變、價值的重構、工作流程的重構。

張鵬:我們再聊聊協同這件事。這波 AGI 浪潮本質在創造新的智能生產力,是不是意味著一個組織裏未來要協同的主體在變化,不光人和人之間,可能和 AI 、智能生產力之間也要有效的協同、匹配。

釘釘在產品或者策略上,有這方面的體系化準備嗎?

葉軍: 我認為釘釘從第一天開始,從無招(釘釘創始人,首任 CEO)那時候開始,就在做一個協作的平台。釘釘開始沒有想過做成 SaaS 軟件,做的是一個協作網絡。很多釘釘的夥伴都知道,釘釘盡量不碰專業領域的東西,因為釘釘是在解決人和人的協作。

後來釘釘引入了硬件,就完成了人和硬件的協作。

再後來釘釘增加了聊天機器人,群裏機器人可以發一些伺服器通知或者重要的資訊、短訊,這是人和系統的協作。

再到 4 年前釘釘引入了低程式碼,完成了低程式碼系統和另一套 SaaS 系統之間的協作。

最近 18 個月,我認為釘釘最大的變化是我們協作的成員又多了一個,就是 AI ,而且 AI 已經成了協作網絡的高頻協作節點。

我的觀點,一個組織、團隊效率高不高,就看他的協作網絡密度,協作頻次、並且把協作的頻次集中在哪個點上。如果集中在 AI 這樣一個高效的點上,組織效率一定是高的。

北京一家律所,一個律師群裏有 6 個 AI 的助理,分別是婚姻法助理、勞動法助理等,很多朋友問他問題,他免費咨詢,問一下 AI 助理馬上給使用者反饋。

所以協作的主體在發生轉移,我認為 協作網絡的定位對釘釘來講一直沒變,我們在做一個協作的超級底座,企業數碼化的底座,希望連線更多協作主體。 今天有 AI Agent 智能體,明天可能又會有新的人形機器人,後天有一個印表機也會協作進來,過兩天有一個掃地機也進來了,我認為這是大概率會發生的事。

所以釘釘要想辦法把協作網絡變得更容易接入、連線更加高效,這是我們努力在做的方向。

張鵬:順著這個趨勢,要解的問題越來越多,協作體系越做越復雜。這個事越復雜最後越能收到錢嗎?

葉軍: 這又是一個好問題,釘釘當年最早創業的時候就沒想很快掙錢,我們選擇走了一條我們認為比較難的路,短期看不到收入的路。

但最近這幾年,因為協作主體的增加,網絡密度的增加,導致很多客戶認為我們價值比以前高。

當釘釘越來越通用、開放後,客戶們其實被激發了,他們解決問題的門檻降低了,也更有積極性地進行數碼化,這是釘釘努力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