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9月11日電(記者周凱)記者從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重慶黔江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重慶市地礦局208地質隊與國家自然博物館、雲南大學相關學者近期在國際學術期刊【白堊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線上發表了學術論文,正式命名在中國西南地區發現的首個早期鴨嘴龍類恐龍為「長生黔江龍」。
鴨嘴龍類是一類多樣且高度特化的鳥臀類恐龍,因喙吻部寬扁,故名鴨嘴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徐星表示,中國西南地區的恐龍化石發現主要來自侏羅系地層當中,白堊系的化石材料非常稀少。鴨嘴龍類是白堊紀晚期代表性植食恐龍,已知早期鴨嘴龍類恐龍大多發現於亞洲,特別是中國的北方和蒙古國南部。長生黔江龍是在中國西南地區發現的第一個早期鴨嘴龍類恐龍,其發現和研究有助於理解鴨嘴龍類的早期演化歷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化石層序學意義。
長生黔江龍復原圖 新華社發 據悉,早在1960年,重慶市黔江區就已發現白堊紀恐龍化石線索。1974年,地質專家王長生首次正式報道了黔江區的恐龍發現。2022年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的「重慶市黔江正陽恐龍化石集中埋藏地勘查與保護」專案正式實施,已發現2個穩定化石富集層位、5個化石富集區,資源富集區達到了0.8平方公裏。發現的恐龍類別經過初步鑒定包括了蜥腳類、獸腳類以及鳥腳類的鴨嘴龍類等,有望彌補西南地區白堊紀恐龍化石研究薄弱環節,也能為世界恐龍研究提供更多科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