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學了心理學真的能洞察人心嗎?

2021-04-17心靈

學完四年心理學本科,我最大的感受是:什麽變態我沒見過?神經病也好,精神病也罷。你們所謂的不正常,在我眼裏其實都不違和。

對於心理學專業,外行的人會有一個常見的誤區: 學習了各種心理規律,就可以輕易猜透別人的心思。

並且很多人對心理學的認知都來自「江湖心理學」,例如星座學、讀心術、情感測試等。

其實它們和心理學毫無關系。

但是因為和性格、情緒等搭上一點邊,就被打上「心理學」的標簽和包裝,用一些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泛泛之語,讓人情不自禁地對號入座:「哇!好準啊!」

這樣很容易讓人忘了,心理學是一門會用到數學、物理學、生物學、神經學、醫學、社會學等多領域知識的跨學科科學。

要我說,人心復雜,影響因素太多。

所謂的心理規律,也只不過是對人們行為背後心理根源的探索和分析總結,並沒有那種立竿見影的奇效

有科學家統計過,心理學研究的平均效應量大概是R=0.2。換句話說,大家平時聽到的各種「xx效應」,如果找出原文來看,對於行為的解釋力很可能不到5%。

在大樣本下,心理學的確可以幫助你們觀察到統計上的趨勢,甚至理解某個人為什麽會這麽做的心理原因;但用來預測具體的某個人,就有很大的概率會失誤。

當然,我說了沒用,這依舊不影響心理學在不少人心中,成了一種玄而又玄的存在。

每當我和咨詢者強調「咨詢師沒那麽神,不能幫你預估未來,也不能替你做決定」時,就會有人發出這樣的疑問:「蔡老師,那你學心理學到底有什麽用?」

是啊,學心理學成不了算命大師,也不能一秒看透別人的心思,那我學來幹嘛?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想先分享一個自己的故事。

我曾經有項吃力不討好的本事——掏心掏肺說真話。

在人際交往中,給我帶來了不少麻煩。我先生說我的這本事,說的好聽點叫真性情,說的難聽點叫自以為是。因此,我說話無意間會得罪人。

在我大四那年,我表妹高中畢業,讓我給她今後適合讀哪個專業提點意見。當時她讓我作為學生家長,去聽她們班高考前的班會。

於是班會結束後,我從她的考試成績,文理科優劣勢,興趣愛好,未來規劃等各方面,一共提了十幾條意見。在我滔滔不絕時,我絲毫沒有看到表妹越發難堪的臉色。

直到她打斷我的話,她說「表姐,你這樣說讓我感覺好受傷」。

我一臉納悶,你不是讓我提意見嗎,我認真提了為什麽你還不開心。

最後我表妹紅著眼眶和我說「你這是提意見嗎,你這叫開批評大會」。

那時的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麽自己的真誠換來的卻是別人的抗拒。

直到我偶然在大一的社會心理學書本上看到這樣一個觀點:

人際交往的很多矛盾,往往不是溝通技巧的問題,而是和缺乏同理心有關。

所謂同理心,也叫換位思考、共情能力。

它是指能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並可以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簡單點說,就是能感同身受,洞察別人真正的需求。

很多人和我一樣,在說了令人不舒服的話後,經常會冒出「我只是就事論事,你別急啊」、「你怎麽一點也不懂我」的想法。

但事實上,真正的就事論事一般不會引起反感。

從心理學上講,人的不滿情緒被觸發,往往是因為他潛意識感受到了攻擊。

這時候我才發覺,原來我一直以為的「說實話」,對別人來說是一種「攻擊」,並沒有共情到對方的情緒和感受,給他們需要的。

那時候我以為對表妹負責,給她提了犀利的建議,但我卻沒有顧及到她的自尊心和感受。

類似這樣「說話不討人喜歡」「容易得罪人」的事件,還有不少。

心理學家 比昂(Bion) 提出了「 容器理論 」的概念,他認為:如果我們能作為一個大的容器去涵容另一個人的情緒,適時接住對方的眼淚,悲傷,無力,甚至是攻擊,那會減少很多人際交往中不必要的麻煩和困擾。

當我們能夠共情的去理解對方的情緒,承受住他們的情緒帶給你的焦慮,而不是抽身離開,或是攻擊回去,那麽,這對他人來說,就是有建設性的。

即使有時候對方表達出的是攻擊,但也許在他暴怒的外表下,隱藏的是無法言說的脆弱,你需要去看到這部份脆弱。

學心理學,給我帶來的最大收益就是獲得了共情力

學了心理學後,我對待別人會更加寬容,體會到人性的脆弱,明白了任何一種看似奇葩的行為,在當事人的心理世界體系裏,都可能具有完全的正當性。

這種心態也同樣是理解他人的基礎。

此時再反觀這些人和事,我的第一反應就不再是做道德批判,而是嘗試理解對方行為背後的原因。

心理學不會送給你解開他人內心的萬能鑰匙,但確實可以讓你更加理性和寬容地對待自己和他人

創作版權歸屬於@有故事的蔡老師,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