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安迪挖通了隧道,八年後才開始越獄?
1/5、得救之道,盡在其中
【肖申克的救贖】電影中有一個細節,很少有評論講到。
在最終決定越獄之前,安迪與瑞德之間有一段對話。關於自己的「罪名」,安迪說:
「我太太說我是個很難理解的人,像一本合起來的書,整天這樣抱怨。她很漂亮,老天,我是多麽愛她啊,只是不知道如何表達……」我倒是可以想像,一個花了二十年時間策劃獨自越獄的人,如果真的天天生活在你的枕邊,還真是一件有點可怕的事。
關了二十年,他也有了反思,安迪對自己的「罪名」有了新的認識:
「……對,是我殺了她,雖然不是我開的槍,但是我害她離我而去,她就是因我而死的。」這段話很重要卻很容易被忽略, 因為它有關本片的主題「救贖」,而「救贖」是一個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詞匯 (就像東方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外國人也不明白),宗教色彩很強,很容易被我們誤解。以前有個朋友向我推薦此片時說:「你看過【拯救肖申克】這片子嗎?太好看了,那個叫肖申克的人,真是太牛了。」
可以說,原著作者史帝芬·金的大部份小說 都有很強宗教因素。影片又加強了這一特征,加了一段書裏沒有的內容——典獄長第一次查房,在安迪的房間發現了一本聖經,他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得救之道,盡在其中」。
這是一句雙關的話,既是講安迪越獄的小錘子藏在其中,更在講整個影片都在講人生的「得救之道」。
東方文化下的我們,想要理解這部電影,必須理解「救贖」這兩個字。
2/5、救贖的三層意思
救贖,指用行動抵消、彌補罪過,使其脫離災難或危險。所以救贖有三個基本要素:有罪——付出代價——解脫。
救贖的第一層本意,結合電影,相當於我們的「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這當然是反諷。
但電影所討論的「有罪」,遠不至於此。
在影片的開頭,安迪對瑞德說自己是被冤枉的,瑞德不無諷刺地說:「肖申克」這個地方,除了我之外,都是無罪的。
這裏的「有罪」,是世俗意義上的犯罪。
而安迪後來說的那些懺悔:「對,是我殺了她,槍不是我開的,但我害她離我遠去,是我的脾氣害死了她」,「沒錯,是別人幹的,卻由我受罰」。
這裏的「有罪」,是宗教意義上的「原罪」——傲慢、嫉妒和暴怒。
在基督教義中有一點很特殊,因為人類始祖亞當夏娃的背叛, 人生下來就有七種「原罪」:暴食、貪婪、懶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暴怒,這是人類一切罪惡和災難的根源,而人生就是一個「救贖」的過程。
所以「救贖」的第二層意義,是宗教上的,指為陷入罪孽的靈魂,支付代價,給予其真正的解脫和光明,使其靈魂得以凈化。
監獄表面上是為你犯下的罪而受罰,實際上,你也在擺脫你的「原罪」。
安迪表面上看是蒙寃入獄,但此片的宗教意義下,監獄卻是人生「救贖」的最形象化的體現。
入獄後,安迪靠著之前當銀行家的經驗,幫獄卒和典獄長逃稅和洗錢。這事兒,他之前肯定沒少幹過,不過之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是「原罪」,之後是為了「給我的同事每人三瓶啤酒,因為戶外幹活有了啤酒,才像正常的工作」,是為了維護人的尊嚴,這就是一種「救贖」。
典獄長為了方便安迪為自己洗錢,把他安排到圖書館,安迪卻利用這個機會擴大圖書館的規模,幫助那些罪輕的人掌握一技之長,出獄後更容易獲得新生活,這也是一種「救贖」。
典獄長利用安迪為自己洗錢,這是私欲的「原罪」,他為之付出的代價是:安迪利用他的信任越獄,並反過來告發,使他的下半生在監獄中度過,讓典獄長也為自己的「罪」與「原罪」進行「救贖」。
不過,「救贖」還有第三層意思,是心理學和哲學層面的。
3/5、人性的另一種「原罪」
需要救贖的不僅僅是安迪和監獄長,還有肖申克所有的人。
肖申克所有的人都是因為犯罪,到這兒尋求救贖,但 監獄的這個特殊環境,卻激發了人性的另一種「原罪」——對人生麻木,失去人生的意義。
瑞德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
大家都記得那個經典情節,在監獄裏過了一輩子的囚犯被釋放後,因為無法適應外部世界而自殺。
這就是心理學和哲學上的「救贖」,我們是自由的,但卻被囚禁地自身的牢籠中,被巨大的未知恐懼所包圍,只能有限的世界裏尋找短暫且易逝的快樂去麻木自己的靈魂。
安迪是如何擺脫麻木感,實作這種哲學意義上的「救贖」的呢?
就是越獄。
電影因為敘事節奏的問題,對越獄的很多細節忽略過去,以至於很多人質疑電影有BUG,比如說:
為什麽安迪幾十年都關在同一間牢房裏,沒有遭遇過一次查房?
為什麽沒有人跟他同住?
一個小錘子就能把監獄的鋼筋混凝土墻挖通?
……
這些問題在原著小說中有明確的回答,還有更多的細節,讀完才讓你明白為什麽越獄才是一次真正的「救贖」。
4/5、偉大的救贖
首先要梳理一下全片的時間線:
1948年,安迪入獄;
1950年,進入圖書館,幫助典獄長洗錢;
1963年,發現了真兇,要求翻案,被典獄長拒絕;
1967年,挖通了逃生通路,並行生了本文開頭的對話;
但直到1975年,他才逃出生天——這正是最大的問題,為什麽他要等上八年?
一切都要回到安迪入獄的第一夜,影片中有一個賭局,大家都下註,這個文靜的男人會第一個受不了這個鬼地方。
可事實上,這位愛好地質學的銀行家在第一個晚上就找到了可以令自己專註而忘掉痛苦的事情——研究監獄的墻。
肖申克監獄建於三十年代,當時的混凝土技術還不過關,經過這麽多年風雨,安迪研究了一下,意識到這個墻也許是可以挖通的。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安迪打算越獄,他根本不知道墻壁那邊是什麽, 他只是想找點事情,對抗此刻的恐懼。
但接下來,「三姐妹」的頻頻騷擾,讓他開始考慮這個計劃的可能性,並搞到了小錘子和那張性感明星的海報。
隨著他對肖申克監獄的熟悉,他發現,從那堵墻往某個方向開挖,可以通向汙水管道,透過汙水排放系統又可以直接通向郊外,一個越獄計劃漸漸在他腦海中清晰起來。
但這個大膽的計劃在很長時間內,只是一個「備胎」,他真正的希望還是找到真兇,直到典獄長親手扼殺了這個希望,直到1967年某個夜晚,他突然挖通了那個通道。
但安迪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於,越接近希望,他反而越冷靜了。
這個越獄方案一旦實施,就必須在十幾個小時內完成,完全沒有任何退路,可通道只是隨便挖的,通行速度很慢,而且萬一汙水管的盡頭是一排鐵柵欄呢? 他又怎麽躲避追捕呢?
正是因為謹慎,安迪在挖通了通道後又繼續工作了八年,去確認汙水管通向的地方,並把洞挖的更寬一些,清除障礙物,以爭取更快的逃跑速度。
但等待又意味著更大的風險,萬一某個力求表現的新警衛掀開海報,發現這個偉大的工程,或者突然住進一個新室友、被調到其他監獄、甚至獲得假釋,怎麽辦?
正如很多質疑說的,這個計劃不被發現,其實是一個幸運。安迪也深知這一點,所以這麽多年來,他一直在維護自己在監獄裏的特殊地位,為了爭取獨居一個監室,為了不被警衛查房,而做了大量努力。
沒有什麽事情是萬無一失的,這個計劃並不是電影的BUG,而是現實生活中,當你要做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時,你必須承受的風險。
這才是救贖主題最深層次的東西,整個30多年,安迪一直在對抗自己內心深處那些被這個危險環境激發出來的消極的東西:
一開始是要對抗恐懼,他需要做一些能讓自己忘記這個危險處境的事;
接著是要對抗「甘心接受現實的沈淪」,他開始更大的雙重冒險,白天洗錢,晚上越獄;
最後他要對抗的是內心深處的恐懼,那些恐懼來自於他無法控制的風險。他唯一的辦法是謹慎些,更謹慎一些。
5/5、自由的枷鎖
電影中最經典的一段旁白,來自原著小說:
我曾經試圖描述過,逐漸為監獄體制所制約是什麽樣的情況。起先,你無法忍受被四面墻困住的感覺,然後你逐漸可以忍受這種生活,進而接受這種生活……接下來,當你的身心都逐漸調整適應後,你甚至開始喜歡這種生活了。什麽時候可以吃飯,什麽時候可以寫信,什麽時候可以抽煙,全都規定得好好的。在這段話中,如果你只看到了體制對人的束縛,那就只看到很表面的東西。
這種感覺你應該似曾相識:當我們離開「逼你學」的高中,進入「自由學習」的大學,我們是不是一下子不知道怎麽學習了?
我們離開制度森嚴、流程有序的工作8小時,我們是不是有一種無力安排自己的生活的感覺?
是否因為害怕自由,才讓我們甘願把自己變得忙碌呢?
紀伯倫說,
自由是人類枷鎖中最粗的一條。
肖申克監獄裏所有的犯人和現代社會的人一樣,他們追求的自由是一種自由的幻覺,是牢籠中一時的喘息。
安迪所追求的自由,才是痛苦的自我反省、漫長的自我救贖後,體會到的真正的自由,又有他的自律、耐心、智慧做保證。
這才是【肖申克的救贖】中,真正的救贖。
(「電影中的職場人生」之13)
正選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每周二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補充幾點劇情的爭議:
1、挖通之後又過了八年才越獄,這是原著的情節,電影沒有說清楚
2、原著中,典獄長沒有自殺
3、原著中,安迪在勸說其獄卒逃稅時說,自己每年都要幹幾十件這樣的事,讓他放心,
後兩點其實是電影與文學的區別,電影要滿足大眾的道德感。下周我會寫【阿甘正傳】原著與電影的對比,這才叫「反三觀」的改編。
本人新書【認知升維】已出版 ,用9個經濟學理論解決9個職場經典問題,歡迎購買。
職場電影系列文章
【切爾諾貝爾】:發現一個未知錯誤時,三種心態會讓你死於「黑天鵝」事件
【千與千尋】:吃得太胖會被殺掉的!,一個關於成長的隱喻
【西虹市首富】:怎麽失敗,才是最值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