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聚焦高質素發展丨攬江入海 「四個新區」作答時代命題——福州新區九周年發展紀實

2024-08-31心靈
福州新區的濱海風光。新華網發(福州新區管委會供圖)
新華網福州8月30日電(蔣巧玲)東南之濱,海潮聲聲,拔節生長的「未來之城」,將福州沿江向海向濱海城市跨越的宏偉「藍圖」,變成了一張張美麗的「實景圖」。這,便是福州新區。
2015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復設立福州新區。由此,閩江入海口800平方公裏的沃土,被賦予了「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的歷史使命。九年櫛風沐雨,砥礪而行,福州新區紮實作答時代答卷。2023年,福州新區經濟總量達3127.2億元,以占福州6.6%的土地,實作了全市24.2%的地區生產總值,成為引領帶動區域經濟高質素發展的新增長極。
以「新」促興
建設勇擔使命的「改革新區」
什麽是新區,福州新區「新」在哪?
歷史的潮聲回答了這個時代之問。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為了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福州以前瞻性眼光謀篇江海,把建設「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作為「3820」戰略工程的重要組成部份,提出了「東進南下、沿江向海」的城市發展思路。福州新區就是這張「濱海藍圖」的重要承載區和實踐前沿。
2015年8月30日,福州新區獲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成為中國第14個國家級新區,也是福建省唯一的國家級新區。圍繞兩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載區、擴大對外開放重要門戶、東南沿海重要現代產業基地、改革創新示範區、生態文明先行區「三區一門戶一基地」的戰略定位,福州新區初期規劃涉及馬尾、倉山、長樂、福清的26個鄉鎮(街道)、800平方公裏土地,並承擔起國家重大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戰略任務。
濱海起宏圖,建設之迫切,改革之勇毅。
「重點專案提速審批、惠企資金補助‘一站式’申報、企業獎補政策‘免申即享’……新區獲批以來,我們透過體制機制創新,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出一系列新模式新做法,為城市建設蓄積新動能。」福州新區管委會行政審批局副局長陳茂貴說。
如其所言,先行先試的改革實踐在這片熱土上多點開花。為明確聚焦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管理的主責主業,福州新區創新設立了直管區和共建區,推動新區與自貿片區、行政區融合發展;調整落地新的管理體制,著眼於營商環境最佳化,全面梳理省、市下放、授權新區的審批事項,已有94個省級事項實作「全區通辦」;推行「市區同權、多點辦理」的政府管理新機制,「一窗受理」「具備條件一次辦結」「最多跑一趟」事項占比高達98%;在企業推行「即辦制」改革,企業設立登記時間壓縮至0.5個小時……
福州新區航空城發展投資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林衛勇,就是實實在在的受益者。「以前工程建設專案占用林地的審批許可權在省一級,申報這個事項需要一趟一趟來回跑,現在只需線上送出申請,再去新區服務視窗就能一次性辦理,我們少跑了很多路,省時又省力!」
定位為「改革創新示範區」的福州新區,承擔著國家重大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戰略任務。新華網發(福州新區管委會供圖)
以「綠」繪底
建設生態宜居的「綠色新區」
向海謀篇,福州新區有宏圖的「藍」,也有清新的「綠」。
「福州新區率先實作森林城市規劃與城市規劃同步,是全國首個把城市總規定位為森林城市的國家級新區。」從福州新區管委會生態環境與城市建設管理局副局長鄭宇的一句話裏,似乎便可感知新區的「綠意」。
鄭宇介紹說,為了打造生態宜居新城,福州新區創新城市建設模式,按照編印出台的【福州濱海新城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7-2030)】,高標準、高水平、高強度建城植綠,描繪城市發展的底色。同時,謀劃長遠,實施「留白、留綠」戰略,在城市布局中預留產業發展空間,以實作產城人深度融合。
如今,這些規劃已經成為可觀可感的城市畫卷。站在高樓上俯瞰,從海岸線向內陸延伸的沿海防護林綠意盎然,100米木麻黃純林、100米混交林、100米景觀林構築起一道美麗的生態屏障;漫遊新區,水系森林廊道、道路森林廊道、串珠式公園可見可及,內河水系生態治理提「顏」增「質」,不斷改善的人居環境提升了城市的幸福感。
福州新區沿海防護林修復前(上)後(下)對比(拼版照片)。新華網發(福州新區管委會供圖)
「2018年以前,這裏風沙很大,吹得人眼睛都睜不開,整條濱江濱海路全是沙子。」對比今昔,陳劍不無感慨。
作為福州新區管委會生態環境與城市建設管理局的工作人員,他見證了過去的鹽堿灘塗、生態禁區,也參與了這些年的沿海防護林修復工作。「在空間布局上,我們構建了200米以上不間斷的基幹林帶,還在結構上實作了從木麻黃單一防護樹種、林帶結構,向多樹種、多層次、多功能、多效益的復合基幹林帶的轉變。」陳劍說,有了這道「生態長廊」後,福州新區防風固沙成效明顯,防護林後側平均風力值由4.30米/秒降低至2.93米/秒,濱江濱海路的沙埋現象幾乎絕跡。
逐綠而行,久久為功。截至2023年底,福州新區濱海新城已完成防護林投資約24.71億元,長度23公裏,面積約428.3公頃。
2021年,在生態環境部首次開展的「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征集活動中,福州新區濱海新城岸段被選為8個案例之一。在2023年全球濱海論壇會議上,自然資源部和世界自然保育聯盟聯合釋出【海岸帶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國際案例集】,福州新區濱海新城砂質海岸生態減災案例成功入選。
圖為福州新區生態圖景。新華網發(福州新區管委會供圖)
以「智」促產
構建數碼驅動的「產業新區」
眼下,以數碼化賦能的新質生產力,已經成為福州新區產業發展的最強脈動。
走進福建省恒申合纖科技有限公司的數智化工廠,AGV機器人在車間內有序穿梭,智能制造延伸到卷繞、質檢、包裝等各個環節。其間,錦綸行業首台套視覺檢測器材十分吸睛,它可代替人眼完成產品質檢,12個工業相機全方位掃描,讓毛絲、油汙、絆絲、劃痕等瑕疵無處遁形。
「車間每天要生產和檢測的絲餅數量巨大,數智化器材按照嚴密的標準生產,幾乎不會有差錯,既節約了人力,還提高了生產效能。」該公司錦綸前紡三部值班長林桂超說。
長樂擁有超千億產值的紡織產業集群,在中國紡織工業的版圖中,地位舉足輕重。為了保持市場優勢,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紡織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強勢崛起。
在福建輔布司紡織有限公司,一個紡織S2B工業互聯網平台正在即時展示行業生產大數據:接入企業179家、接入花邊生產織機數量1218台、當日生產飽和度67.3%……
「這個平台匯集了器材機型、原材料、執行時效、產能分配等大數據,可以即時調配,智能派單。」該公司董事長助理林嘯說,依托平台現有的70多萬個蕾絲花型圖庫的行業大數據,以及基於AIGC的圖案檢索功能,過去下遊客戶需要花幾天時間找蕾絲圖案,如今只要幾秒就能完成。
福建輔布司紡織有限公司樣品生產車間內,工人正在檢視機台上的紗線。新華網 蔣巧玲 攝
除了生產端的數碼化套用,澎湃的數碼動能還在基礎設施建設、數據流通、醫療健康等領域助力福州新區跑出「加速度」。
作為中國東南地區首個大規模人工智能算力集群,福建人工智能計算中心落地福州新區,總規劃算力400P。今年數碼中國建設峰會期間,福州新區正式釋出2000P智算中心新專案,再次為人工智能發展註入強勁動力。新區還建成了福州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聯點、「海峽光纜一號」和省級「政務雲」「商務雲」等一批大數據產業基礎設施,為數碼產業發展夯基壘石。
此外,作為數據要素價值化的重要一環,福建大數據交易所承載著數據要素流通的「福建探索」重任,成立以來,已上架超1000款數據產品,累計交易額突破22億元。今年5月,該交易所又透過掛牌全國首個數據資產營運服務中心,助力商貿流通、工業制造等企業落地數據資產化服務專案,實作「點數成金」。
一個個如火如荼的專案,釋放出了數碼新城的發展潛能。據統計,2023年,福州新區數碼經濟規模增長率達20.2%,有效驅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的高質素發展。
福建省恒申合纖科技有限公司的數智化工廠內,智能制造已延伸到卷繞、質檢、包裝等各個環節。新華網 蔣巧玲 攝
以「合」蓄力
構建合作共贏的「開放新區」
新區的建設發展,既要向內「挖潛力」,也要向外「引活力」。
「在印尼捕獲、加工的水產品,透過海運運往福州新區元洪投資區進行二次精深加工,再銷往全國各地,也出口到日本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在勝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展廳裏,魚丸、魚豆腐等水產加工制成品琳瑯滿目,公司外聯部經理胡正紅說,這些產品最主要的原料魚糜基本來自印尼。
勝田食品「出海」,源於中印尼「兩國雙園」建設。作為福州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中印尼「兩國雙園」以產業互補、雙向投資、設施互通、海關互檢為執行模式,打造跨國貿易區域合作的標桿,已初步搭建起「交易在元洪,交割在全球」的全產業鏈開放式平台。
截至目前,中印尼「兩國雙園」已形成與印尼合作專案69個、總投資近900億元。
立足「擴大對外開放重要門戶」的戰略定位,福州新區還在蓄力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開放格局:
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國際醫療綜合實驗區、福州綜合保稅區、福州江陰港綜合保稅區等重要平台相繼獲批,對外開放的視窗不斷增加。
閩港合作聚焦「福建所需、香港所長」,建設香港數據容災和儲存中心、建設數碼經濟一體化新型基礎設施、促進閩籍企業赴港發債和上市等擬合作事項已達40余個。
兩岸融合持續深化,福州新區率先於全國,在海峽股權交易中心設立台資板;在全國率先啟用電子台胞證;在全國率先建立台企資本項下便利化的「白名單」制度等。
落址在福州新區的福州自貿片區,也堅持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持續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23年底,福州自貿片區累計推出了20批288項創新舉措,其中全國首創110項,復制推廣到全國25項、全省110項,5項試點經驗列入全國自貿試驗區「最佳實踐案例」。
開放的動力無遠弗屆,奮鬥的征程永遠在路上。
以大視野、大格局謀劃的福州新區已蓬勃而起,未來,這座銳意進取的新城,還將在滾滾向前的時代浪潮中,持續作答新的發展命題。
圖為中印尼「兩國雙園」內的福建禦冠食品有限公司車間裏,工人在包裝烤腸(資料圖)。新華網 蔣巧玲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