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心理,但並非人人都懂心理學。
大家閱讀這類專業性很強的內容時,註意辨別作者是否具備心理學或精神病學教育背景。
如果作者毫無專業背景,輸出的內容可能極具誤導性。即使照搬專業定義,也是望文生義。
「回避型人格」算是一個網絡熱詞,近似心理學的「回避型依戀」,而不是「回避型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屬於心理疾病中極端的病理形式,又不像精神分裂癥、強迫癥等,表現出明顯異常。別說大眾,專業的臨床工作者鑒別都較困難。
依戀模式也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心理領域。
透過依戀理論的傳播,大家可能了解到4種依戀模式:安全型、焦慮型/迷戀型、回避型/疏離型、矛盾型/混亂型。
大家往往將自己歸為其中一種。實際上, 極少數人只有一種依戀模式,大多數人是某種依戀模式主導、不同依戀模式的組合 。
比如說回避型依戀,僅是回避型依戀占主導,可能也存在部份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等。
日常生活中,回避型依戀的人,我們也能看到其在人際關系中,表現出主動、熱情的時候;焦慮型依戀的人,也能看到其人際關系中表現出安定、平靜的時候。
依戀模式具有情境性,這是大眾傳播的依戀理論很忽視的地方 。
情境性意味著,表現出來的依戀模式會隨情境變化,不是固定不變的:
安全的環境中,不安全型依戀的人,也可能出現安全型依戀模式;不安全的環境,比如遭遇創傷,安全型依戀的人,也可能出現不安全依戀模式。
因此,不建議大家僅從網上了解,試圖辨別回避型依戀或是回避型人格障礙。
至於成因,無非是老生常談的基因、養育等因素。大家不是研究者,沒必要探究成因,徒增資訊負擔。
如果大家的求知欲想了解,建議看專業系統著作,不要看只言片語的碎片化回答。
了解依戀理論,建議看依戀理論之父鮑爾比的依戀三部曲。
如果覺得三部曲太厚,粗淺了解可以看下面這本書。
了解回避型人格障礙,建議看人格心理學的著作。
了解「人格」,才能更清晰理解人格障礙這一人格的病理狀態。有了人格的心理學基礎知識,對照DSM-5或ICD-11的精神障礙診斷手冊,才能更好理解。
不然,即使照著診斷標準,也是自以為是地胡說八道。
大家對回避型依戀會關註,可能更多來自愛情關系的困擾。當伴侶關系出現問題時,又接觸到回避型依戀的知識,可能會覺得自己或是伴侶屬於回避型依戀,因而導致關系出問題。
任何關系落腳點都是相處方式,原因分析只是為了幫助如何相處 。
如果過於關註原因,忽視如何改善相處,屬於本末倒置。 不論伴侶一方是否屬於回避型依戀,重要的是「怎麽做」 。
下面這幾本書推薦閱讀:
伴侶咨詢可以考慮。
祝好!
作者:許標 ,中科院 心理所健康心理學 碩士,全職心理咨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