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仁濟180|重新整理「護士」概念,仁濟護理為新醫療護航

2024-11-18心靈

他們以過硬的專業技術和人文理念,在患者最需要的地方、最脆弱的時候提供專業護理服務,幫助患者走出疾病的痛苦、回到明媚的生活中。

記者 | 應 琛

「以仁人之心關愛病人,濟世之術服務病人。」這是仁濟護理執著追求的理念。

仁濟醫院護理學科是中國歷史最長的護理學科之一。1896年,醫院開辦高級看護學校;1914年註冊的「仁濟護校」是中國最早的護校之一。

如今仁濟醫院四大院區共有護理人員2900余名,護理隊伍的學歷結構及職稱結構長足發展,現有碩博士50名,博士生導師1名、碩士生導師3名;高級職稱42名;臨床護理專家9名、專科護士18名、研究型護士7名;中華護理學會副主委1名、專家庫成員15名、上海市護理學會主委3名、副主委5名。

可以說,百年仁濟護理史不僅折射出上海護理學科的發展,更體現了中國護理學科發展的水平,對整個護理學科起到標桿引領的作用。仁濟醫院不單單是培養護理人才的搖籃,更是護理理念革新與護理科研創新的沃土。

仁濟醫院護理部建立了護理人員分類階梯式培養路徑,形成了包括臨床護理、專科護理、護理科研、護理教育與管理等四個發展方向及能階管理制度,為護士搭建了多元化成長階梯。

仁濟護理還有紅色的底色。1938年,左英從仁濟護校畢業後留院工作,1938年,她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仁濟醫院內發展黨員,建立基層黨組織,同時還帶著護士姐妹奔走在工人夜校,向民眾傳授救護知識,秘密募集支前藥品、寒衣,組織慰問四行倉庫孤軍……參軍後,左英帶領著來自上海的醫護人員克服重重困難,建立起新四軍軍部醫院。去世後,其家人根據左英的遺願設立了「左英護理獎」,這是上海護理界的最高榮譽。

在仁濟醫院,「護士」的概念被一次次重新整理,他們以過硬的專業技術和人文理念,在患者最需要的地方、最脆弱的時候提供專業護理服務,幫助患者走出疾病的痛苦、回到明媚的生活中。

危重癥護理,挑戰護理專業巔峰

護理帶教老師在ICU內指導實習護士操作。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進仁濟醫院院落,全新的一天開啟。

重癥監護室裏,生死拉鋸日夜上演,而護士們的工作,就是要在患者最脆弱的時候,給他們最大的幫助。

今天的護理專業,早已不是很多人印象中簡單的打針、上藥,特別是重癥醫學護理團隊,他們提供的專業護理和心理支持,成為重癥患者救治過程中重要的一環,直接關系著救治效果和醫療質素,集中體現了護理在醫療中的重要價值。

2023年5月,一位60歲的患者被緊急從其他醫院轉入仁濟醫院ICU病房,接下來的100多天,這位患者成為重癥監護病房護理團隊需要面對的又一個挑戰。

患者最初因為感染病毒引發重癥肺炎,已經在外院接受了2周治療,由於病情嚴重,患者經歷了高流量吸氧、清醒俯臥位、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等治療,轉入仁濟醫院重癥醫學科時,患者有高熱癥狀,CT檢查後診斷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重癥社區獲得性肺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危重型)、肺麴黴病。同時這位患者還有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種種條件都指向這將是一次艱難的救治。

患者在氣管切開狀態做俯臥位通氣,面臨著多種風險。仁濟醫院重癥醫學醫護合作,首先要執行肺保護性通氣策略。仁濟醫院重癥監護室護士長厲燕介紹道,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激素抗炎、抗凝、抗纖維化、營養支持、抗感染等治療,仁濟醫院護理部考慮到患者病情特殊,派出5位護士專班護理。

厲燕介紹,救治過程中,護理團隊不斷創新護理方式來實作精細化的護理。

患者氣管切開後,需要放置氣切套管來輔助通氣,這位患者出現了氣切套管處潰瘍這種少見現象,為了保證安全,改用一種特殊的延長型導管,這就需要護理時更加精細,如果護士為患者吸痰時對導管位置產生影響,很可能帶來其他的問題。護理人員將裝置進行了組合,最終很好地解決了保持導管精準位置的難題。俯臥位時間長,也會有其他的風險,比如眼部容易水腫,帶來眼部疾病的隱患。為此重癥醫學護理團隊因地制宜地在患者頸部留出空隙,同時擡高頭部位置,既方便了治療操作,又避免了眼部壓力的增加。

盡管精心治療和護理,這位患者治療過程中病情還是起伏不定,有惡化的趨勢,呼吸機輔助通氣已無法達到機體呼吸需求。這個時候患者必須建立VV-ECMO高級生命支持,聯合俯臥位通氣治療,才能給救治帶來機會。

長時間的治療,對鎮靜、鎮痛和抗凝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理團隊增加了檢查監測頻率,采用了腦電雙頻指數監測系統,時時刻刻關註患者的每一個細微變化。

在ICU救治35天後,患者撤離ECMO,後期進行了循序漸進的早期康復鍛煉,第106天出院轉入康復醫院。

重癥醫學科護士長田梅梅說,類似的救治,在仁濟醫院並不罕見,面對挑戰,重癥醫學護理團隊從不退縮,在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開拓創新。

仁濟醫院護理部主任奚慧琴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表示,仁濟醫院一百多年來,始終將護理看作是與醫療同樣重要的專業技能。上世紀70年代中期,醫院建立重癥監護室,護理部開始對危重患者開展科學、專業、有效的護理。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仁濟醫院就將護士送往日本、美國進修,到現在仁濟護士留學進修的腳印已經遍布歐洲、美國、澳洲和亞洲已開發國家,其中一些留學護士取得了海外碩士學位。

1995年,護理部設立三級質素控制管理,即由護理部、科護士長、護士長分級分層管理,增加護理質素把控。時任護理部主任丁學易和護理同仁在臨床上推廣規範化護理流程,將護理質素放在首位,使護理質素的考核從印象化向量表化發展,成為衛生部制定護理大項指標管理的最早雛形。另由丁學易牽頭的「新形勢下提高護理隊伍整體素質系列研究」課題先後獲得上海護理科技獎三等獎、全國護理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奚慧琴介紹,仁濟護理以「強技術、塑品牌,秉持價值醫療」的理念,大力推進護理專科化、服務精益化。「十四五」期間著力建設危重癥、手術、消化病、血液凈化、肝移植、心血管疾病等六個護理亞專科,並初見成效,為患者提供了高品質護理。醫院對護理重點專科建設給予了全方位的支持與扶持,由分管院長掛帥引領,從完善護理學科建設的管理機制,到提供包括資金、器材、人力資源等保障條件,同時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協作,以促進護理重點專科建設發展。

護理人文,關註完整的患者需求

人文關懷是護理的靈魂,亦是仁濟護理發展特色之一。

護士需要一雙妙手,更需要一顆仁心,人文關懷是護理的靈魂,亦是仁濟護理發展特色之一。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時任手術室科護士長的朱曉平帶領團隊在國內率先推行圍手術期系列化心理護理,並在國內率先開展護理服務文化建立工作。

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尤其2000年之後,人們對醫療服務的範圍和質素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時任仁濟護理部主任趙愛平敏銳地察覺到,護患糾紛有增加趨勢。在她看來,護患矛盾激化的原因之一正是長期以來護患之間缺少有效的溝通。針對這些問題,護理團隊整理了12種情景下與患者溝通的護理語言,包括如何進行安慰、激勵,患者發怒時如何安撫等,並總結成模組,編入新護士的入院手冊中。

記者了解到,在人文方面,仁濟護理不僅有早期的「十二字溝通語言」「期望護理」「一米線服務法則」等,護理團隊還編寫了【護患溝通指導】【護士人文修養實踐】【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等書籍,從臨床護理工作實際出發,以臨床案例匯入,以實踐活動方案為重點,為護理人員示範了各種情景的溝通方法。相關課題多次獲得上海護理科技進步獎。

更值得一提的是,仁濟護理部還舉辦了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將在人文建設中好的經驗做法分享給全國的護理同道。

2012年,以「優質護理——人文與專業並列」為主題,仁濟醫院舉辦第一屆國際護理論壇。國內外知名學者與專家共同探討有關護理的職業精神、護理人文、服務文化與理念、醫者的療傷藝術,以及人文教育對護理專業的根基作用等議題。

2016年,仁濟醫院乳腺外科病房率先開設敘事護理,並開通了「心靈病房」專屬公眾號,建立起通往患者心靈的橋梁,讓患者在護理過程中感受到溫度和情感。

敘事醫學旨在透過文字的書寫和交流,在醫患之間架立橋梁。敘事護理則是敘事醫學延伸出的一種新的護理實踐,同樣註重透過「吸收、解釋、回應患者的故事和困境」來提供充滿尊重、共情和生機的醫療照護。

在此後的臨床護理實踐中,仁濟護理進一步創新敘事護理實踐模型,透過線上心靈病房、線下樹洞信箱,搭建醫患溝通雙平台,零距離傾聽、共情與反哺,不斷改進護理工作。

隨著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於開展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主題活動的通知】印發以及【上海市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主題活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的頒布,進一步明確醫療機構人文建設的必要性,為提升優質護理內涵、打造「有溫度的醫療服務」指引了方向。

心血管護理團隊指導患者進行鍛煉。

180年歷程給予了仁濟醫院深厚的文化底蘊,護理作為醫院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護理人文的建設得到醫院大力的支持。在醫院黨委及精神文明委的指導下,護理部積極開展「人文關懷病區」評選活動,並邀請了不同領域的專家,以更廣泛的視角評價護理人文關懷實施效果,幫助護理團隊開啟思路。副院長王爭高度重視護理人文工作的開展,並明確要以護理的人文精神指導護理三年行動計劃開展,真正落實貼近患者、貼近臨床、貼近社會的工作要求。

人文關懷的評價是對這項工作的客觀評估,將患者的感性體驗轉化為量化指標,更客觀地體現出人文關懷質素。以SERVQUAL質素感知模型為基礎,仁濟護理從服務感知維度建立護理人文關懷的評價標準,客觀評估人文關懷的實踐成果。

仁濟醫院護理部主任奚慧琴表示:「醫院正在開展人文關懷病區建設,希望多措並舉,將‘治療’真正轉化為‘療愈’,賦予護理靈性與溫度。」

專家型、研究型護士,勇創多個「第一」

百年歷史沈澱,讓仁濟護理部邁出的每一步都顯得堅實。在堅持「專業與人文並進」的基礎上,仁濟護理再添「成就人才發展」的宗旨,目標是實作以患者為中心,無縫(Seamless)、安全(Safety)、個人化(Specific) 的高品質護理服務。

衛生部【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釋出後,仁濟醫院快速籌建起一批具備專業性的護理特色門診,培養了一批專科護士,湧現出很多護理專家:

主任護師賈蕓,是醫院首位糖尿病專科護士,開設了仁濟醫院第一個護理門診,在國內最早開展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教育。

主任護師孟曉紅,是國際造口治療師,是第一批在院內開設特需護理門診的臨床護理專家之一。至今為止,專科門診數已達6萬余人次,年門診量接近1萬人次。

主任護師仇曉霞,是腫瘤護理、疼痛管理和PICC(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護理的專家,開設了浦東第一個血管通路專科門診。她還培養了一支靜療護理團隊,團隊門診年均接待院內外置管維護1萬余人次。

仁濟醫院專科護理近年來快速發展,專科護理品質不斷提升。醫院共有10大類18名專科護士引領專科護理發展。23個專科護理門診開展線上線下護理咨詢、健康教育、出院指導等多項服務。其中,傷口造口護理門診專業覆蓋面廣,門診量蟬聯全市第一。血管通路門診年服務1萬余名患者,開展多項前沿穿刺技術。兒童肝移植護士為移植患兒提供長期隨訪服務,幫助患兒家庭克服困難,提升患兒及照護者生活質素。

如今醫院護理服務充分延伸,病區出院隨訪率從30%提升到100%全覆蓋,為出院患者提供一份安心保障。

仁濟醫院護理服務形式向多元化發展,23個「互聯網+」護理門診、40名護士線上咨詢,著力提升優質護理資源可及性及便捷性。「互聯網+」護理門診已覆蓋傷口造口、血管通路、內分泌疾病、老年護理、慢性腎臟病、兒童肝移植等多個專科。

中國內地首例居家血透(HHD)的實作,仁濟血液凈化護理團隊功不可沒。

中國內地首例居家血透(HHD)的實作,仁濟血液凈化護理團隊功不可沒。

2018年9月,上海市衛健委批準仁濟醫院作為首家「居家血液透析」技術準入單位,10月HHD實施和專案中心正式啟動;11月,仁濟醫院選取4名常規血透患者,開始規範接受HHD培訓。

腎臟科護士長、血液凈化護理亞學科負責人章海芬帶領團隊建立居家血透患者培訓課程,構建訪視與遠端管理系統確保患者安全,並參與【居家血液透析地方標準】的編寫。為了幫助患者克服自我穿刺這一最大恐懼,護理團隊還自主創新設計工具5項並獲得專利。

2020年4月27日,上海患者駱先生在家裏獨立完成了中國內地首例居家血透(HHD),宣告中國內地尿毒癥患者居家血透治療零的突破。

為了填補國內居家血透治療的空白,腎臟內科提前做好規劃與布局,派出一名醫生和一名護士到居家血透技術較為成熟的澳洲去學習。專科護士的出現,既大大提升了護理的品質,也滿足了護理人員職業生涯發展的需求。

截至目前,團隊已培養了5位居家血透患者,實施安全居家血透超過2000次。他們還培養自助、半自助透析患者6位,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尿毒癥患者的多元化透析新模式。

專科護理的發展離不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護理隊伍,因此,在人才選拔、培養、激勵等方面醫院均采取了有力措施,搭建學習進修平台,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提升專科護士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

2023年,仁濟護理部還牽頭建立以仁濟為中心的「仁濟—浦南—社區」護理聯盟,整合周邊醫聯體單位,構建資源共享及發展平台。至今已簽約4家二級醫院、2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從培訓基層護士專科護理能力,到探索跨醫療結構的護理服務模式,圍繞生命全周期的治療及健康需求,以專病為引,整合護理聯盟中不同層級醫療機構優勢,明確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的職能與定位,前伸後延將醫療衛生服務送到患者身邊。

仁濟優質護理資源在護理聯盟中充分下沈,為社區提供了多維度的能力提升舉措,包括開展傷口造口、血管通路、糖尿病、腹膜透析等專科護理能力培訓,構建護理慢病及專科技能整合醫療服務流程等。

創新精神深入仁濟護理骨髓,成為仁濟護理文化之一。

在每一天的工作中,仁濟護士在臨床工作中不斷發現患者的需求,開展護理器具創新、工作流程革新、管理模式變革,近五年所獲專利突破500項,成功轉化2項,獲國家級創新發明獎5項,市級創新發明特等獎2項、一等獎12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18項。

隨著護理學的發展,科研型護士不斷湧現,他們用自己的不斷求索為這個有著超過百年歷史的行業帶來了新氣象。

仁濟醫院臨床研究中心的研究型病房於2022年6月收治第一位病人。也是從那時起,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博士畢業生季夢婷開始擔任這裏的護士長。「所謂的臨床研究護士,是要在傳統護士的基礎上,增加臨床研究的相關能力。」季夢婷解釋道,「以腫瘤病人為例,護士既要掌握腫瘤病人的護理方法,又要能夠嚴格按照臨床試驗用藥的規範,比如儲存溫度的控制、藥物的沖配和用藥順序,一旦發生偏差就會對試驗結果造成影響。這裏的病人每天可能要接受多次采血,護士要在保證抽血質素的前提下提高抽血的效率,照顧患者的感受度,這些都是我們嘗試解決的問題。」

護理專業有很強的人文內容,季夢婷認為護理相關科研更是一種更宏觀的護理方案的研究,可以和社會學、教育學、人口學、經濟學、資訊學等學科,以及人工智能結合。「在我們這個科室,采用的都是新療法,沒有成熟的資料或指南可參考,需要大家都形成這樣的學習氛圍,帶著問題去找證據、找答案。」

為護理行業叠代培養人才

神經外科護理帶教正在為瑞典留學生進行臨床教學指導。

從1896年開辦高級看護學校算起,仁濟醫院護理人才教育已經走過一百多年。相較於百年前,今天的患者對護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與人文並進」的仁濟護士始終用自己的雙手和微笑,讓病房變得更有溫度,讓患者多一份安心。

仁濟醫院不僅培養自己的人才,也是全國護理人才的搖籃。

仁濟醫院護理部承擔了大量的教學任務——在職前教育中,每年承擔全國各省區市20多所院校各層次累計500多人的臨床護理教學;在職後專科培養中,大力推進專科護士培養,2019年、2023年分別獲批中華護理學會血液凈化、傷口造口失禁及消化專科護士京外實踐基

地,7個上海市護理學會適任培訓基地等,每年培養專科護士近200人、接受各類進修350人次。

近年來仁濟護理積極推進國際化交流,提升護理國際化水平。

在對外交流合作方面,仁濟護理部與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比利時、澳洲、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護理院校及醫療護理機構建立長期的交流與合作關系。自2017年至今已選送122人次護理人員赴海外存取、交流、學習,其中9人在海外完成了深造,近20名護士參與國際護士節大會並做交流。

2023年仁濟醫院護理人員在新加坡進行訪學。

還有不少外國護士,在仁濟醫院學習、進修。依托肝臟外科學科優勢,深化「一帶一路」合作,仁濟醫院為來自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醫學中心的醫護人員提供兒童肝移植專項技術培訓。仁濟醫院與澳洲新南威爾士州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新加坡醫療集團合作開展護理管理、慢病護理等多項培訓,接受海外護士臨床實習近50人次。

護理專業到今天已經有了全新的含義,護理學科正走在創新之路上。百年歷史的仁濟護理在「左英精神」鼓舞下,正在為專業的發展披荊斬棘、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