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太多關於大眾對心理咨詢的誤解。這個問題還是讓我眼前一亮。忍不住說說我對心理咨詢的理解。
前提還是先要明確,我要聊心理咨詢,不聊心理治療。所以這篇回答是針對沒有器質性病變的正常人。他們存在心理問題,需要心理咨詢。但是沒有必要進行醫療手段幹預。
嚴謹起見還是要說明一下,這個問題實際上也的確和「心理治療」沒有什麽關系。以現在的科學技術成果,沒有人可以透過醫療手段改變任何人的「價值觀」。
「心理咨詢」(我指的是利用心理學原理和知識有意無意的去影響和改變他人的不良行為)的確有可能做到去改變人的價值觀。但是,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不會這麽做。也永遠不會出於這樣的目的去工作。
那麽心理咨詢到底是在做什麽?往細了說將會涉及到大量的流派,理論,方法。基本上沒有人能夠全面的解釋清楚,說的明白。我試著闡述一下最根本,最核心的部份。
我認為心理咨詢所有工作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設法幫助求助者完成「自洽」。不論求助者是需要自我成長還是針對某個具體事件尋求解決方案。一切流派,理論,方法的設定和套用,都旨在要幫助求助者充分的認識自己。包括但不限於認識自己的情緒,認知,行為,思考方式,以及它們之所以發生的原因。然後發現這些現實的心理因素之間存在的矛盾和沖突。從而降低求助者的「失調」,最終達成和自身的和解,做到自我接納。
「自知力」是心理(精神)治療和心理咨詢領域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和鑒別指標。我們都知道,大多數的精神疾病患者是沒有自知力的。而有心理問題的正常人都是有「自知力」的。但是,需要特別明確的一點是。 這裏說的有「自知力」,是說正常人具備可以「自知」的能力,並不是說你就可以時刻保持著「自知力」。 而發現並喚醒求助者在具體事件中的「自知力」,就是心理咨詢工作的空間。「自知力」只有在「意識」灌註在事件之中,才能發揮作用。
我舉個例子:當一個人情緒沖動,行為失控的時候。有些人可以不計代價的去發泄。這個時候,人是沒有自知力的。而當你突然意識到失控的行為背後有可能帶來無法承受的後果,因此而改變或者終止失控的行為。就是有自知力的。
用問題裏的例子來說。當你認為自己是一只有個性的「狼」,你的個性,和「狼性」並沒有給你的日常生活帶來切實的困擾。或者說,你理解這些元素造成的某種結果,這些結果對你產生的影響是你認可的和可以接受的。那你就是有「自知力」並且「自洽」的。在這個方面,你並不需要心理咨詢的幫助。可是,如果你困惑於你的個性和狼性給你帶來的結果。這個結果是你無法接受的。你就需要反思,到底是你的個性需要調整,還是你對結果的接納程度需要改變。人是一個能夠總結經驗,不斷學習的物種。一生當中,會無數次的面對主客觀不一致的沖突。當我們面對這樣的沖突的時候,實際上可以選擇的策略並不多。其實就只有兩條路可以走——要麽改變,要麽接納。其實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心理的「靈活性」。如果一個人在面對這樣沖突的時候拒絕改變也拒絕接納。那麽很不幸,對於沒有自知力和無法喚起自知力的人,心理咨詢是完全沒有辦法的了。轉個頭,對面的精神科醫院就在那裏,也許心理(精神)治療會有其他的辦法吧。
心理咨詢是一個非常系統化的工作。由於「心理」的多樣性和特殊性,註定這個工作無法像其他領域那樣做到完備的標準化。但是原則和框架不會變化。這個工作的確很難,因為結果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評價體系。是否受益是每一個具體的,活生生的個體的自我感受和真實體驗。而且匹配度,適用性,成功率都因人而異。除了去嘗試,去體驗,沒有人能夠切實的告訴你一個標準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心理咨詢從未尋求過,也永遠不會去主動嘗試改變求助者的價值觀以及這個人本身。如果在經歷了有有效的心理咨詢以後,你發現了自己的某些想法,觀念,認知,行為……確實發生了朝著更加「自洽」方向改變。那麽恭喜你,這是你自我成長的結果,並不是心理咨詢師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