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能力強,大致有兩類。
一類是對他人的負面情緒感受很強,這往往是創傷的特質。比如,特別在意他人的某種眼神、特別在意某些敏感詞語,並對此有深刻的情緒反應和詞語理解。這種高敏感是在保護自己,透過提高個人警覺閾值讓自己遠離曾經的糟糕關系。
嚴苛的父母帶大的孩子,對嚴肅要求會極為敏感;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帶大的孩子,則對細微情緒有敏感覺察同時有保護性反應(戰鬥或者逃避)。
這種情況可以提高「鈍感力」,可以增強對自己的反應覺察,在自動化創傷反應時,慢下來,多一些澄清和確認,這樣不至於把糟糕的感覺投射到他人身上引發進一步的投射性認同。也可以透過疏導療愈過往的敏感源,清晰後釋放曾經壓抑的情緒反應。還可以提升自己的整體穩定性,擁有更多的安全島資源,不斷改善人格底色。
只要方向是適合自己的,改變只是時間的問題。難就在於人總是有各種現實難題同步困擾,以及不同成長階段念想遮蔽、狀態差異,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尋找一位專業心理師幫助自己成長或重塑反應模式。
另外一類是情緒辨識能力。屬於情商的「感知範疇」。這種情緒辨識,不會激發個人的創傷反應,而是能感知周圍人和事更多的資訊,這是一種能力。具備情緒辨識能力的人往往會更容易精準描述情緒、也更容易表達情緒,會促成關系的良好發展。
這種共情,常位於「非褒非貶的中間位置」,很多人經常和人本主義的「共情相混淆」,所以我一般稱其為「共感力」,也是自體心理中科胡特命名的「神入能力」。
這種X光一樣掃描人群,並能辨識他人情緒、言語動態、模式甚至人格結構的能力是可以訓練出來的,這種能力是咨詢師的核心能力之一,正是這種能力讓咨詢師不會隨意下定論、不會用理論和技巧覆蓋訪客,也正是這種能力,讓咨詢師獲得了訪客的內心經驗世界並制定相應的咨詢策略。
人們區分這兩類共情一個簡單的方式,就是用自我感覺的消耗來判斷。如果敏感讓自己受限制,不敢表達自己,且有註意力消耗比如會影響做事,同時感覺到心力消耗的疲乏,大致是有關系創傷存在的;如果沒有這方面的困擾,大致是屬於情緒辨識感知力強。
真正影響人的不是情緒感受力,而是心底曾經的記憶印痕。這些印痕深深刻在心裏,組成了大量的反應神經回路,導致人們自動化的應對這個世界。但很多時候,因為創傷而帶來的分析和判斷,往往會陷入思維陷阱,讓自己創傷更加固化,這是需要註意的。
比如,一個人被親戚傷害過,就會習慣的分析其他人是不是在利用自己,凡是一切所行都可能被貼上利益化的影子,盡管這可能在普世生活中是準確的,但同時會忽略了人性之間的溫度。因為相互利用和相互支持原本就是同類行為的不同描述。
過分偏重於理智化,最終可能成為行走的「機器人」。
2023.12.14 隨筆、關於共感能力的一點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