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孫策將江山傳給孫權,孫權卻為何將他生前親重之人全都排斥打壓?

2024-08-29心靈

隱秘的三國(62)

主筆:朱暉(閑樂生)

建安三年(198年),孫策決定從東向西,平定混亂的丹楊郡,於是命大將徐琨與呂範率所部兵馬攻打袁術任命的丹楊太守袁胤,袁胤戰敗逃回壽春,孫策便命徐琨取而代之,暫領丹楊太守。吳景回來後又讓吳景代替徐琨擔任太守,徐琨與呂範則率領部隊返回吳郡大本營,增強總部大軍的實力。

當然,吳景掌管的丹楊只有宛陵以東的地盤,宛陵以西的六縣卻還在山越的手中。所以袁術也學陳瑀那一招,派出幾路「欽差大臣」到丹楊各大山寨中,給宗帥們金銀財寶,並封官許願,要他們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孫策。

其他山越頭領,孫策倒不看在眼裏,只是太史慈、祖郎這兩個老對頭著實厲害,不可掉以輕心。於是命孫賁之弟、揚武校尉孫輔西屯歷陽以拒袁術,並招誘余民,糾合遺散;同時親自率領大軍,與太史慈大戰於涇縣的勇裏,太史慈終究不是孫策的對手,兵敗被擒。

孫策再次見到太史慈,大起英雄相惜之意,趕緊下席親自為他松綁,賠禮道歉,並握住他的手,開玩笑道:「寧識神亭相戰之時邪?若卿獲我,會如何?」太史慈也開玩笑道:「未可量也。」孫策朗聲大笑:「今日之事,當與卿共之。」說著將太史慈請入帳中,恭請上座,自屈下位,以兄禮事之,這一年,孫策24歲,太史慈33歲,孫策這一聲大哥,叫的太史慈心裏暖洋洋的。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孫策又虛心向太史慈請教平定江東之策,太史慈擺手辭謝道:「破軍之將,不足與論事。」

孫策忙道:「聽聞大哥曾為母赴文舉(孔融字),請詣玄德,皆有烈義,但所托未得其人。昔齊桓射鉤,古人不嫌。孤是卿知己,勿憂不如意也。昔韓信定計於廣武(即廣武君李左車),今策決疑於仁者,卿何辭焉?」

太史慈聽了這話,心中亦不由生出萬分知己之感。不錯,太史慈一生,最註重「烈義」二字,所以對孔融、劉繇這樣的爛領導,太史慈都要堅守道義,為他們出生入死。如今,孫策又如此厚待於他,讓他感動萬分,忍不住想要最後考驗孫策一次,於是道:「州軍新破,兵眾四散。慈欲自往宣恩安集以助明公,不識尊意如何?」

諸將全都跳了起來,要孫策不要答應太史慈。畢竟,這個強大的對手讓他們吃了不少苦頭,好不容易抓來,豈能輕易放虎歸山?主公,您千萬不要意氣用事啊!

然而,孫策卻不聽諸將苦勸,只笑對太史慈,長跪謝之:「此誠策所願也。明日日中,望君來還。」

孫策知道,太史慈是被俘投降,這對於一個名節之士是非常恥辱的,所以他需要自己先放了他,給他一個自主選擇投效的機會。而孫策也願意相信太史慈,給他這個洗雪恥辱的機會,他值得這個機會!

太史慈聞言,心中頓時破防了:這世上竟有如此闊達明斷、識英雄重英雄的人物,豈不比孔融劉繇之輩好上百倍!好,我太史慈就陪你這年輕人瘋狂一把,將余生都交給你孫伯符驅使吧!

告訴大家一個道理,占有欲太強的男朋友不能要;同理,「總有刁民想害朕」的領導不能跟。只有心心相印、彼此信任的情侶與君臣,才能真正走到最後。

於是,太史慈也不客氣,一拱手,轉身揚長而去。諸將望著太史慈瀟灑的背影,都擔憂的說道:「太史慈此去恐不來矣。」孫策卻負手而立,自信滿滿的說道「太史子義,青州名士,以信義為先,必不背我。」

諸將皆叫:我不信。

孫策皺眉:不管你們信不信,我反正信了。不信可立竿見影。

於是,第二天,孫策在營中大擺筵席,宴請諸將,並在營門設一竹竿,以候日影。等到日中,竿下無影之時,太史慈果然帶著兩千兵眾準時出現了營門口。孫策大喜,忙迎之入席飲宴,盡歡而散。此後,孫策便任命太史慈為門下督(將帥帳下負責軍中執法的都督),跟從自己討伐麻保賊,有一賊於屯裏城樓上向孫策軍叫罵,並以手挽著城樓上的柱子,相當囂張。太史慈便引弓射之,箭矢竟然貫穿手腕,將其牢牢釘在樓柱上,戰場上敵我萬人見了,無不贊嘆。麻保賊遂被平定。

接來下,就輪到目前正屯駐在西面陵陽(今安徽青陽縣)的山越大帥祖郎了。這正是仇人見面分外眼紅,孫策還是一定要親自出馬,而且要沖在隊伍的最前列,張纮諫道:「夫主將乃籌謨之所自出,三軍之所系命也,不宜輕脫,自敵小寇。願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無令國內上下危懼。」孫策這個人一向從善如流,唯獨對這件事兒聽不進意見,只推脫道:「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親冒矢石,則將士不用命耳。」仍是帶上老搭檔程普,沖鋒陷陣去也。

結果,孫策這次又吃虧了,因為地形不熟,他和程普等數十人又與大部隊失散,被山越軍圍困於一山谷之中,好在那程普也是一個不怕死之人,竟用身體擋在孫策之前,驅馬疾呼,以矛突賊,共同殺出一條血路,奔回本營。另外一邊,孫輔卻因孫策吸引了敵人大部份主力,而得以輕松攻入敵營,生擒了祖郎。孫策聞信大喜,忙傳召祖郎,祖郎本以為必有一番羞辱,不料孫策開心的上前給他松綁,還說:「爾昔襲擊孤,斫孤馬鞍,今創軍立事,除棄宿恨,惟取能用,與天下通耳。汝莫恐怖。」如此大度,「待豪傑如一體,用降兵如故人」(註1),祖郎真是服了,忙叩頭謝罪。孫策讓祖郎跟董襲一起擔任門下賊曹,專討各地山賊。山賊頭頭討起了山賊,當然勢如破竹,沒多久,自宣城以西,包括涇縣、安吳、陵陽、春谷各地的山賊,要麽投降,要麽蕩盡,整個丹楊郡,至此也算初定了。從此,孫氏集團就有了這個能夠源源不斷提供精兵的寶地;東吳末年,吳兵面對晉軍往往一觸即潰,只有丹楊太守沈瑩率領的「丹楊銳卒刀楯五千」能夠擊敗晉軍,「前後屢陷堅陳」(【三國誌·三嗣主傳】註引幹寶【晉紀】);南方多山林河流,長柄兵器在茂密的叢林與逼仄的船艙中不便揮舞,故「丹楊銳卒」大多以短刀與盾牌為兵器,近身搏鬥,勇不可當!

搞定丹楊,孫策便留程普為丹楊都尉,協助太守吳景繼續討平殘留山越,而自率大軍從容返回吳郡,路上便由祖郎與太史慈在前導軍,人以為榮。

回到吳縣已是建安三年末,作為三郡(會稽郡、吳郡、丹楊郡)之主的孫策,覺得有必要再派使者去許都一趟,以獲得朝廷進一步的認可,同時在中央打好關系,爭取輿論支持,樹立正面形象,必要時還能順便收集一些重要情報、策反一些有誌之士。另外,孫策還想趁此機會繞開曹操與皇帝取得一定的聯系,關鍵時刻,必能起到重要作用。孫策雖然年紀輕輕,但他暗藏的野心還是很大的。

任務如此重大,那麽這次特使的人選就非常重要,絕不能像上次那樣隨便派倆小角色去了。想來想去,這特使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第一:學問廣博,才華出眾。孫策想起當年在壽春時,曾與欽差大臣太傅馬日磾率領的中原士人代表團相會,中原士人以其優越感表示了對東方士人「學問不博」的遺憾。所以這次一定要派個學問最好的過去,「交見朝士,以折中國妄語兒。」(見【三國誌·虞翻傳】註引【江表傳】)

第二:對自己絕對忠心。此行既然要派重要人物過去,他必定掌握著孫氏一方大量重要情報,萬一抵擋不住誘惑,被曹操重金收買,那就可就太得不償失了。

第三:智勇雙全,擁有強大的口才,以及一定的地下工作能力。

要符合這麽多苛責的條件,孫策目前手下這些人裏,挑來挑去,也就只有虞翻和張纮兩個人了。只是張纮口辯稍有不及,孫策恐其「不能結兒輩(指中原士人)舌」,所以還是希望虞翻跑一趟,但虞翻尚有老母在堂,他不願意去,孫策表示相當可惜,虞翻卻說:「翻是明府家寶,而以示人,人倘留之,則去明府良佐,故前不行耳。」餵餵餵你要搞清楚呀,我是你家裏的寶貝,你卻想拿去給外人瞧,萬一他們把我留下不還(註2),你不是傻眼了?

孫策大笑道:「你說的也對啊!」又說:「孤有征討事,未得還府,卿復以功曹為吾蕭何,守會稽耳。」於是,虞翻又回到會稽,並一直在大後方替不能到任的會稽太守孫策全權處理會稽郡事務,這段期間,虞翻就像蕭何那樣,鎮後方,撫百姓,給餉饋,統籌排程,為前方征戰的孫策提供後勤保障,幹的是兢兢業業、有聲有色。後來孫策遇刺,一州擾動,諸長吏都想去為自己的府主赴喪,虞翻趕緊制止了大家,一面服喪一面照常處理公務,諸縣效之,內外皆安。帶兵駐紮在烏程的孫策堂兄、定武中郎將孫暠本想渾水摸魚奪取會稽造反,見無機可趁,只得作罷。

順便說一下,富春孫氏本是會稽豪強,倚靠會稽士族本是題中之義,所以孫策一拿下會稽便自領會稽太守,並對堅決抵抗的會稽周氏大肆殺戮,而對願意合作的會稽大族虞氏、魏氏予以重用,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替孫策實際掌管會稽事務的會稽功曹虞翻、魏騰。但後來孫權上位,情況就不一樣了,孫權年輕無資歷,他需要提拔新人壓制舊人來鞏固自己的權威(註3),於是吳四姓逐漸得到重用,後來甚至成了東吳建國的核心力量(註4)。而與此同時,會稽三大家族則全都遭到了打壓(周家早已因抵抗孫策而遭到滅族)。盛憲最可憐,全家被孫權所殺,「門戶被戮,遺類流離,湮沒林莽」。魏騰則被貶斥,一路外放到他郡擔任歷陽、鄱陽、山陰縣令。虞翻也是不斷被貶官,最後被孫權流放到交州而死。

扯遠了,總之虞翻不願去許都,孫策只能將這個重任交給張纮了。張纮乃流寓江東的士人,沒有虞翻的故土難離,而且他早年曾「遊學京都」,有很多老相識,與漢廷的儒學泰鬥孔融、王朗等人關系匪淺,在名士界比虞翻更有影響。只是口才比虞翻稍差,但可拿好人緣來彌補。

就這樣,張纮身負重任來到許都,向皇帝獻上奏章與貢品,規模是建安元年的兩倍,並向公卿與故舊士人們大力宣傳孫策「材略絕異,平定三郡,風行草偃,加以忠敬款誠,乃心王室。」大大提高了孫策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搞得曹操不給孫策加官進爵都不好意思了,於是上表拜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從此孫策才得以開府建牙,與屬下建立君臣關系。

然而,鑒於張纮太出風頭,曹操決定把張纮留任許都,以為拉攏,同時可斬孫策一臂;於是以考績優異為由舉薦他為侍禦史,高官厚祿,極力拉攏。張纮一看得,他這「無間道」估計得長期做下去了,好吧,那就做吧,最近正和孔融董承等漢朝老臣走得近,這些關系可以繼續發展下去。後來,張纮果然在許都待了好幾年,直到孫權掌事期間才回到東吳。在這期間,張纮始終忠於孫氏,完全沒有被曹操腐蝕,足見孫策在其心中之重。

只可惜,與會稽豪族一樣,張纮、太史慈等孫策最親重之人在孫權手下也遭到了排抑。一代新人換舊人,可以理解,但只可惜了這些經世之才啊!

註1:出自袁枚【祭吳桓王廟文】,乃袁枚「年十七讀吳桓王傳,心感慕焉」,而於十年後27歲所作。

註2:據【三國誌·虞翻傳】及註引【吳書】記載,後來漢廷確實一直招攬虞翻,又是舉茂才,又是召為侍禦史,曹操也以司空府的名義征辟他,但虞翻全不答應,甚至表示:「強盜想用搶來的錢侮辱良家婦女嗎?」竟一語說中曹操的特殊癖好,這話可真狠哪!

註3:首先,孫權任命吳郡四大家族中的朱氏朱桓為會稽郡余姚長、蕩寇校尉,主管會稽軍事;又任命顧氏家族的顧雍出任會稽郡丞,實際主管會稽政務。其次,為了彌合當年孫策與吳四姓之間的齟齬,孫權主動做媒,讓陸家的陸遜與顧家的顧邵娶了孫策的女兒,孫策另一女,則嫁給了吳郡太守朱治的兒子朱紀。

註4:據【三國誌·吳誌·朱治傳】記載,黃武二年(223年)也就是孫權稱帝後僅兩年左右,吳國已是「公族子弟及吳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