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國內外心理咨詢的收費都比較昂貴,有沒有什麽辦法能讓病人減少支出?

2015-01-04心靈

我在加拿大執業,在各種領域都工作過,包括公立/私立醫院、軍隊、大學、社區私人執業,可以來說說自己的一些想法。

總的來說: 在北美的話,心理治療一樣也是比較昂貴的,但存在一些渠道和方法可以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 雖然說這些方法目前在國內並不適用,但也許對將來的政策和制度會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前提: 我們這裏說的是針對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療,並不是健康人群的心理咨詢 。就像題主說的,對於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來說,存在兩種幹預方式,一是藥物治療,二是心理治療,而這兩者並不可以互相取代。比如我專長的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並不存在有效的藥物治療,就目前來說,心理治療是最有效的幹預方案。

首先,我不認為「互聯網」可以有效地減少心理治療的費用。如果我們說的是「透過互聯網的方式(比如遠端影片)提供心理治療「,那麽單純地改變心理治療的提供方式,並不會對費用產生多少影響。

比如我在的加拿大多倫多地區,臨床心理學家現在一般收費標準為225-250加幣/小時。因為受到地域的限制,又因為最近這兩年疫情影響,很多患者和心理學家開始透過」網絡影片「的方式來進行心理治療。好處也是有不少的:患者不存在堵在路上,患者可以舒舒服服地留在家中,患者不需要考慮孩子托養的問題。

但是不論是」面對面做治療」還是「網絡遠端做治療」,我們收費都是一樣的,不會說因為「網絡遠端」就減少費用。 原因是:作為心理學家,我們依然需要有個實體的診所,我們需要付房租,我們需要為自己的執照和執業保險而付費,我們需要請前台的秘書,我們需要購買電子醫療檔案系統,我們需要付費維持網站和電郵系統,我們需要承擔行銷和稅務等費用。總有一部份的患者會想要接受「面對面的治療」,所以沒有辦法把費用給減下來。而且就算可以稍微降一點,也沒有多大的差別。

如果說是借助「互聯網」去做精神疾病的自助(self-help),或者說用人工智能去提供心理幹預,理論上來說的確可以大振幅減少費用,但是我不認為「自助」或者「人工智能」可以取代「真人提供的心理治療「。

在北美來說,有以下幾個途徑可以減少心理治療的費用:

選項一:加拿大存在公立醫院系統(與美國不同,加拿大是全民醫保),患者可以免費地獲取較高質素的心理治療。 但是可以獲取怎樣的心理治療、需要等候多長時間、心理治療的質素如何、誰來提供心理治療,這些情況就要看患者所在的區域了。

總的來說,如果患者住在大城市,而且這個城市正好有大型的大學,大學下又設有醫學院,那麽大學附屬的醫院一般都會提供不錯的精神健康服務。這些大型教學/研究型醫院一般會有更為細分的精神健康科室,比如抑郁癥科室、焦慮癥科室、精神病/精神分裂癥科室、物質濫用科室等。在超大型城市比如多倫多、咸美頓、渥太華、溫哥華等,會存在更大的精神專科醫院,裏面甚至會有飲食障礙癥科室、邊緣性人格障礙科室、神經心理學科室、司法心理學科室等。

這些大的醫院一般會僱用博士學位的臨床心理學家(clinical psychologist),不少的心理治療直接是由心理學家來提供的。

但是如果患者住在小城市或者農村的確,那麽附近的醫院就不一定有那麽好的精神健康服務了。最常見的情況是,小城市的醫院會有一個「一般性的精神健康」科室(General Mental Health),也就是說什麽精神疾病都會往裏面塞,科室裏一般不會僱用博士學位的臨床心理學家,最常見的是護士或者碩士學位的社工來提供心理治療。

公立醫院的心理治療有以下幾個特點:

  1. 完全免費。
  2. 一般采取「循證療法」,幾乎所有診所都是提供認知行為療法CBT。
  3. 效率優先,所以心理治療往往都是采用「團體治療」的方式。
  4. 質素存在層次不齊,取決於城市大小、醫院大小。
  5. 需要等待相當長的時間,如果是特別專門的科室(比如我之前工作的邊緣性人格障礙科室),患者可能要排隊兩年。

其實不只是加拿大,不少已開發國家都是采取「全民醫保」的政策(也就是「看病不要錢」),比如英國和澳洲,一樣涵蓋了心理治療。 在英國,患者也是一樣可以在NHS系統裏免費看到臨床心理學家,免費接受心理治療。而在澳洲,全民醫保Medicare每年可以報銷20節心理治療。以上資訊如果有不準確的地方,歡迎大家指出。

選項二:使用自己所有的健康保險(health insurance),從私人醫療系統獲取精神健康的服務,這裏的私人醫療系統既包括私人醫院(這在美國更為普遍,但是加拿大也存在),也包括社區中私人執業的精神健康從業人員(比如心理學家、臨床社工、心理治療師、心理咨詢師等)。

美國和加拿大唯一的差別就是,加拿大的大型醫院都是公立的,而美國的大型醫院都是私立的。

但不論是加拿大還是美國,大多數有全職工作的人都是有健康保險的。健康保險要麽是自己私人購買,要麽就是因為有工作,透過工作單位購買。我不完全了解美國的情況, 但是一般的大型企業都會強制要求它的雇員參與企業的「健康保險計劃「,也就是說這份健康保險員工要出一部份錢,然後企業也會出一部份錢。

一般來說,這些健康保險都是保全家人的(當然也可以選擇只保自己一人,但這並不劃算)。也就是一個人工作,可以透過單位的健康保險來保全家(包括孩子)。當然具體的保險金額、涵蓋範圍、每月繳納的費用,存在很大的差別。但我的理解是,一般來說是幾百刀(加拿大)到一千刀出頭(美國)?我不太了解美國的情況。

在加拿大的話,因為「全民醫保」不涵蓋牙醫、配眼鏡/驗光、藥物、私人的精神健康服務,所以大多數人也需要購買健康保險,但是因為有全民醫保,所以健康保險並不貴。

透過個人的健康保險,患者可以去看私人執業的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師、心理咨詢師,費用都在相對一致的區間內,然後有的是可以直接由保險支付,有的需要自己墊付然後向保險公司報銷。

如果是比較嚴重的精神疾病(比如物質上癮、飲食障礙、嚴重抑郁癥等),有的時候可以透過個人的健康保險,前往私人的精神健康醫院接受治療。 但是這個情況相對比較復雜,需要得到保險公司的稽核和批準,不一定會同意,而且同意了的話可能就允許一次。

透過個人的健康保險,存在以下幾個特點:

  1. 健康保險有限額,有的一年只允許500刀,那這看心理學家兩節就花光了,有的一年可以有幾千刀,那就一般夠用。
  2. 私人執業的專業人士在質素上可能比公立醫院系統更為「層次不齊」,因為他們比較少有機會透過系統獲取培訓、交流、研究、教學的機會。
  3. 有的私人醫院是比公立醫院更好的,可以提供更高質素的心理治療。
  4. 不論是看私人執業,還是私人醫院,都是相對較快的,不需要像公立醫院那樣一等就是一年。

選項三:如果在心理治療上花去了不少費用,既不被「全民醫保」報銷,也不被「個人健康保險」保險,那麽可以在每年申報個人所得稅時(income tax),用心理治療的花費來抵扣應繳納的個稅,這一項所得稅抵免稱之為「醫療費用」(medical expenses)。

這個沒有太多需要解釋的,如果說某人必須要去私人醫療系統接受精神健康服務,要麽是TA沒有個人的健康保險,要麽是TA的費用超出了保險的保額,那麽TA可以用自己的心理治療費用去抵消個人所得稅。

具體的情況,還是要咨詢稅務師。而且我不太熟悉美國的情況,但一般來說,只要醫療費用超過了個人收入的某一個百分比,就可以來抵消個人所得稅了。

如果說某人因為精神疾病,沒有辦法工作,沒有辦法獲得收入,那麽可以憑借醫生或心理學家的證明,從而註冊為「殘障人士」(disability)來獲得稅務上的優惠和福利。

選項四:除了公立醫療系統和私立醫療系統之外,還有一個地方可以獲得免費或低費用的心理治療,那就是各種公益組織,這些公益組織有的是由政府所支持的,有的是完全民間自發營運的。

比如在加拿大,大多數城市都存在一個機構叫做Canadian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加拿大精神健康協會),他們有提供一定的精神健康服務,包括心理治療。一般來說,因為他們的經費有限,他們不會僱用精神科醫生,也很少僱用臨床心理學家,更多的是護士和社工。

還有很多原生的公益組織,會在緊急狀況下提供免費或低費用的心理治療/咨詢,但是一般都是屬於「walk-in」無預約的性質,不存在長期獲得心理治療/咨詢,而且可能對患者有要求(比如遭受家暴的女性受害者等)。

公益組織的心理治療存在這樣的特點:

  1. 並不是每個城市都有公益組織。
  2. 提供的心理治療極其有限。
  3. 一般只提供短暫的心理治療/咨詢。

選項五:特殊人群可以在某些機構獲得一定的精神健康服務,包括心理治療。

比如大學生: 可以前往大學的心理咨詢部獲得心理治療/咨詢,但是一般有次數的限制,一年就那麽幾次,而且不一定每次都是同一位治療師/咨詢師。

比如在工作中受傷而患上精神疾病的患者: 可以透過「工作保險」來獲得心理治療,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這個保險組織叫做Workplace Safety and Insurance Board(工作場所安全和保險委員會)。患者可以在社區中透過私人醫療系統獲取心理治療,然後工作保險會全額支付。

比如原住民(aboriginal): 可以申請特殊的政府撥款,透過私人醫療系統獲取心理治療。

比如軍人: 自己有獨立出來的精神健康服務系統,或者是透過退伍軍人部來獲取心理治療,他們是真的不用愁。

選項六:一般人可以前往本地大學心理學系下的心理診所(如果這所大學設有臨床心理學專案的話),獲取較為平價的心理治療,但是治療師都是正在攻讀博士的學生。

比如我現在任職督導的大學(其實就是自己的母校),設有一個心理診所,主要是承擔教學任務的,而這個診所有向大學的學生以及本地公眾提供低價的心理診斷和治療。價格多少一般由患者的收入決定,因為這個診所不是為了掙錢的,所以他們並不在意收費高低。

但是唯一的差別是,提供心理治療的治療師是尚未畢業的臨床心理學博士學生,他們有接受督導。好處是,這些大學的心理診所可以提供較為長期的心理治療。

大概就以上這些選項了,如果快速總結一下:

  1. 如果本地存在大型醫院的話,可以前往公立醫院(加拿大)或者私人醫院(美國)獲取心理治療(低收入者或中產)。
  2. 如果本地不存在大型醫院,或者醫院等候時間太久,或者本地醫院不提供自己所需要的服務,那麽可以考慮本地私人執業的心理學家、社工、心理治療師、心理咨詢師等(中產)。
  3. 如果沒有個人的健康保險,也沒有公立醫院,可以考慮自費之後抵消個人所得稅(中產),或者考慮大學的心理診所,也可以考慮公益組織(低收入者)。

我覺得對於國內來說,我們可以汲取經驗的地方有:

  1. 完善全民醫保的體系,加大對精神健康的投入,首先做到公立醫療系統可以提供高質素、全方位的心理治療。
  2. 同時鼓勵個人健康保險,建立起心理治療領域的執照與監管體系,部份患者可以從私立醫療系統獲取心理治療,關鍵是要有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