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有人願意分享?
我做社群以來,這是收到最多的問題之一,倒不是質疑,很多人就是好奇,畢竟, 悶聲發財的事,誰願意公布出來給自己制造競爭對手呢?
我覺得要是深入這個問題找答案的話,找不到,因為答案沒法順著問題理出來,每個人賺錢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有的人賺錢純粹是資訊差,知道的人越多,他就越不好做,但有的人賺錢是資源整合型,能一起幹的人越多越好做。
就比方,之前有群夥伴好奇,為啥我能和字節,懂車帝那邊BD對接上,甚至懂車帝直接給了幾個號做代營運,其實就是資源對接,我一個人的力量非常薄弱,但如果我能影響一批人去做這個事,我能拿到的資源就不一樣了,比如中影片計劃,我起碼帶動了上千個創作者入場,得物也就更多了。
再假設,你幹直播帶貨,你去找供應鏈很難找到優質的,但要是你能帶動10000個主播去攻一個供應鏈的品,人家老板會開著車到你家門口來接你,條件你自己開,這就是資源。
說回到分享,不是每個分享者都是為了資源,或者純粹的無私分享,有的甚至早就在背後準備好了鐮刀。但作為社群的營運者,我們很難甄別,所以我每次都強調,作為觀眾,僅看本次的分享就足夠了,如果覺得有價值,就記一筆,覺得沒啥價值,就無視。那種覺得對自己沒用就開懟的,我都對他說: 原本他人沒有義務為你分享,但他卻這麽做了,他就值得尊重!
然後有很多群夥伴,看到大佬分享的幹貨,就跑來要加人家微信,其實我在邀請別人分享前,就問過對方是否願意被添加,但實打實幹專案的,大多都拒絕的,被添加,對方反而是種困擾。
我前兩天邀請一個做遊戲直播CPS的朋友來分享,才做一個月現在每天進賬兩三萬了,他說分享可以,但是不要把他微信推過去,他不願意做客服,也沒時間去解答問題。我說,那行,我會提醒一下,就說你不方便加微信。
還有的分享怎麽搞來的,軟磨硬泡天天去煩人家,磨來的,我專門放了2個助理維護社群,她們的活就是,每一個進群的,扒朋友圈,詢問他的業務背景,如果是有貨的,絕不放過他,想辦法也拉出來做分享。
我跟小助理的日常對話,基本上都在盯,群裏誰是大佬,比如:
還有花花與三貓那邊,寵物領域的頭部大佬,花花答應了分享,但是太忙了,經常出席活動,商談合作,見資方什麽的,助理已經跟進了快一個月了。
這是助理跟花花那邊的跟進,基本天天聯系著,感受一下。
對於分享,要麽帶有目的,要麽看我個面子,要麽邀請很多次人家也實在不好意思,要麽就是分享置換,所以很多分享都是我去置換而來的。
比如這周要去一個財務公司那邊,針對他們的客戶搞場新媒體的分享。
交付,永遠是最苦逼的是,但又是不得不做好的事,很多事大家看起來可能只是一篇內容,1小時語音分享,沒啥大不了的,但背後卻是付出了很多的時間精力成本,我不自誇的說,若是讓別人按照我們的交付標準去做,不見得做得比我們好。
你看任何商業模式,看似是拼前端流量,好像誰的流量多誰就活得好,但實際上卻是拼後端交付,誰能活得長才最重要,互聯網時代,就是剩著為王。
上門講的這些東西,有點自誇了,也有些廣告性質,顯得必須要進我們社群一樣,其實還真不是,很多沒有方向的人,進群後只是負擔,三天兩頭迷茫找我談心,我要是聊吧,實在沒時間,要是不理吧,人家交了錢的,痛苦的反而是我自己。
我把這些心理活動在群裏面聊了,吐槽了一番,有個群夥伴說,你哪有我痛苦啊,我TM服務實體行業的老板,給他們做抖音策劃,他們倔得像頭牛一樣,我都要崩潰了。
我說,實體行業老板確實不好溝通,但是也沒那麽難搞他說,怎麽說,有什麽好法子嗎?我說,你要想讓對方思維轉變轉變,太難了,而且實體行業老板大多都很自我,就是能把自己產品講得天花亂墜,宇宙第一,兩天都停不下來他說,對對對,就是這樣,那咋辦
我說,不同的人,不同的法子,有的人比較固執,你需要先認可,然後從認可中反問,讓對方思考的同時,跟著的思路走,就很好引導了,還有的人半推半就,就是都懂一點,但又不精通,你一說,他也能杠你幾句,這種人,得找案例講故事,顛覆他的認知,瞬間就對你服服帖帖的了。
他說,怎麽顛覆啊我說,要不我給你講個故事,就說說一個實體行業入局抖音,幾次思維轉變的故事他說,好啊,洗耳恭聽。
鄭州有個哥們,19年認識的,是個駕校教練,他想做抖音,需求是啥?能給我招生就成。
我說,抖音給看看,我開啟主頁,真的辣眼睛,鳳凰傳奇的背景音樂,大紅字幕寫這一串廣告:學車找我電話135xxxxxxxx,是不是很有畫面感?我說,你這純廣告啊,換做你,刷到這樣的影片,你會看下去嗎?他說,不會我說,知道啥叫使用者思維,說簡單點,就是你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現在想想,你的使用者群體是哪類?他說,肯定是學車拿駕照的啊我說,拿他們痛苦是啥,需要啥?他說,痛苦是學不會,需要拿駕照我說,你再具體點
他說,比如,科目二倒車入庫,80%都很頭疼,還有的人側方位停車,就是停不好,我覺得他們很痛苦,關鍵是我也很痛苦。我說,你看,內容思路不就來了,以後你的影片,就切入他們的痛苦來拍他說,我回去試試。
2個月,漲了幾萬粉,內容其實也不咋好,畫質不太行,但是有個影片爆了,倒車入庫的一個教程,帶動了其他影片,一夜之間漲了幾萬粉,他高興得不得了,招生爆滿。
目的達到了,這原本是個很好的事,但是他更焦慮了,因為他發現,還有很多學員,太遠了,沒法來報名,這些流量承接不了,浪費了。
你看,很多做實體的,一旦面臨地域限制幾乎就沒轍了,之前有個做瑜伽的大姐也是這樣,我教她做抖音,就把練瑜伽的影片發上去,漲了幾萬粉,但她突然不做了,她說這些粉絲都是外地的,沒法來報名,每天還要花幾個小時來拍影片,幹脆不做了,我一時啞語。
這個駕校教練的哥們咋解決的,他索性不親自教了,因為他算了一筆賬,親自教帶不了多少學員,累死累活才賺那麽點錢,他直接去了公司總部,把他的情況跟公司講了,讓公司幫他對接,把招生流量介紹給各區域的教練,他就從中拿抽成就好了,果然,這麽一搞,哪怕距離較遠的流量也合理利用好了。
不到兩月,粉絲30萬了,新的問題又來了,他發現,關註他的粉絲,80%都是在跨省異地,招生資源沒法分配,關鍵是,有的人是臨時抱佛腳,已經在當地報名了,怕考不過才關註他看他影片學學,還有的人甚至都拿了駕照了,不會開車,甚至交通規則都忘了,關註他純粹就是復習,跟沒法變現,畢竟人家駕照都拿到了,不可能再大老遠跑過來報名吧。
流量越猛越焦慮,然後他幹脆不搞招生了,直接開播,把短影片流量利用起來,在直播間賣一個駕考APP的會員,一個會員50,他的直播內容很簡單,就天天在直播講科目1科目4,反正幾千題,講不完。
一天出幾百單,人多的時候上千單,這一天收入就上萬了,那不比招生香嗎?
你以為就完了嗎?更讓人驚訝的還在後頭!
粉絲漲到80萬的時候,他發現光是賣個APP會員已經不行了,因為這時候很多汽車品牌方都投他廣告,一個廣告幾萬十幾萬,還有4S店,二手車商,他做了一個很大膽的決定,就是直接轉型,把之前作品全部隱藏,原來名稱叫:鄭州駕考XX教練,改成XX說車,做成了車評號。
原本他以為,這樣轉型可能影響流量,但並沒有,因為考駕照的,有的是有車一族,有的想買車,對車評方面都會重點關註,他的流量持續攀升。
然後搞了公司,復制自己的模式孵化了幾個汽車領域IP,從一個駕校教練,轉型成了車評人,現在粉絲200多萬了。
幾個節點的轉折,沒法跳出來都會被堵死,從招生模式到資源分配拿抽成,然後再到純線下變現賣會員,然後再到商業變現做IP,成了一個車評人。
我見過很多實體老板,就是矯情,哎呀,我們不能做這個,哎呀,外地的客戶我們不需要,為啥會這麽想,因為他們理解的賦能,是靠互聯網的紅利給我招個生,把老掉牙且固有的變現模式繼續發光發熱。
但是做互聯網,特別是新媒體,是需要把已有的資源為新媒體模式賦能,而不是把新媒體帶來的金漆塗在生銹的鐵板上。
講完了,我問他,啥感受
他說,顛覆了!我說,我想見這個人,能幫我引薦一下嗎
我說,理解思維模式,不必當真
他說,啊,那這故事是真的假的?
我說,假的他說,啊!!!????我說,真的
他說,啊????!!!
我說,重要嗎?他過了一會兒說,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