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就不說漢人了,就說一個,滿洲民族的分支血親、大清朝的武德擔當、盛產人型高達的戰鬥民族、舉族忠烈代代好奴才的---索倫人,在大清是什麽處境?
1、索倫部是東北原始部落(今天的鄂溫克、達斡爾都是索倫系後裔),和建州女真差不多同一個系統,血統相近,語言、風俗習俗方面很相似。入關後,八旗拉胯了,到康熙中期後忽然想起了索倫人,於是拿他們搞「新滿洲」,大力抽調丁壯征兵編練,成軍後,康雍乾三朝每戰必用,乾隆「十全武功」裏頭索倫兵幾乎打滿全場,從蒙古草原到天山南北到青藏高原到台灣島,地域跨度之大看得人眼暈,而且每次都當決戰利器,「索倫兵不到不許決戰」成了慣例,帳下有1000索倫兵的大帥就什麽都不怕了,索倫兵勝則大戰必勝,索倫兵都不行此戰必敗,比如和通泊一戰清軍慘敗就是因為索倫兵被二逼主帥虐待、臨陣先潰才導致的;
2、大清對索倫兵的態度就很耐人尋味,一是強調其「不可沾染漢俗,以全其氣」,啥叫「漢俗」?我大清認為種地耕田、住房鑿井,甚至吃飽穿暖,都是「漢俗」,所以勒令索倫部留在東北苦寒之地不許遷移,不許種地,不許住瓦房,甚至不許穿棉布衣服,要穿獸皮魚皮衣,住草棚地窨子,漁獵放馬,射獵挖參....一定要保持「勇健之氣」,其實就是長期保持原始、赤貧、半饑半飽的狀態;
3、索倫人到底人口多好還是人口少好,我大清非常糾結,某年索倫部所在地方天災,部眾死人如麻,地方官憐憫其苦,讓流放來的犯人教他們種地,一季後豐收,索倫人說幾代人都沒吃得這麽飽飯,真是皇上天恩,然後皇上乾隆知道了,大怒,把犯人調走,田禾毀掉,勒令其部以後不許種地!乾隆朝因為戰事太多,對索倫部的呼叫到了竭澤而漁的地步,男人一成丁立馬被征兵,一輩子服役,不死不回鄉,以至於有發現80歲的索倫兵還在披甲,部落裏只剩下婦孺殘疾,頭人不得不組織育齡婦女,結隊長途跋涉去留在東北的兵營找丈夫過性生活,叫做「討孩子」,否則就真沒後代了,但是清廷又規定這種活動一年限定次數,怕次數太多後索倫兵「耽於享樂」,至於最強壯的那些部隊天南海北到處打仗,根本不留在東北,所以連「討孩子」的機會都木有,連年戰爭導致索倫兵傷亡慘重,最優秀的基因反而絕後,所以雖然機關算盡,索倫兵的素質也是一代不如一代;
4、入關前皇太極時期大概統計過索倫各部大概人口6萬,到清末大概2萬,解放後統計只剩1萬多,有清一代,八旗滿洲人口雖然增長比漢人低,好歹也翻了十倍不止,對大清建功立業忠心耿耿的索倫人不但不增長,還幾乎滅族,這當然都是因以上各種騷操作導致的,說白了,我大清不但不是漢人的國家,甚至都不是所有旗人的國家,僅僅只是關內那一撮上等旗人的國家,同為旗人的索倫兵都被深為忌憚,又用又防,就怕他們中間再出一個努爾哈赤,搞個二次入關,掀翻了八旗親貴的溫柔鄉。
所以你還看啥漢人的處境啊!人家滿洲連自己同胞都當耗材在用,你漢人算個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