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創始國君太伯來自周王室,與華夏淵源深遠。楚國、越國應都不屬於華夏諸侯。
【春秋魯國十二君】第九卷襄公午14:戚城會盟
遷延之役後,諸侯之師各自返國。晉悼公看到新軍一直無帥,暫時歸屬在下軍欒黡、魏絳麾下,就等於下軍坐擁晉國半壁兵馬,這是個隱患。於是他立刻做出決斷:裁撤新軍,恢復上、中、下三軍舊制。周天子擁有六軍,諸侯霸主有三個軍就可以了,諸侯大國的軍隊不應該超過天子軍隊的一半。
此時傳來了衛侯出奔齊國的訊息。悼公問隨侍在旁的樂師曠:「衛國人趕跑了他們的國君,有些過分了吧?」師曠是個盲人,他雖然是個樂師,但是博學多聞,學識淵博,精通樂舞、歷史,甚至【易經】,見國君垂問,便躬身上前回答說:「也許是他們的國君實在太過分了。好的國君會獎賞善良而懲罰邪惡,養民如子;百姓尊奉國君,像熱愛父母一樣地熱愛他,像禮敬神明一樣地敬重他,怎麽會趕走國君呢?」
「哦?」悼公沒想到師曠的回答挺有深意,就鼓勵他說:「說下去。」
師曠受到國君鼓勵,壯著膽子接著說道:「國君,是祭神的主持者,是百姓的希望。如果百姓生計窘困、神靈得不到祭祀,則百姓絕望,社稷無主,國君還有什麽用呢?不趕走他做什麽?上天愛護百姓無微不至,難道會讓一個人在百姓頭上任意胡來、以放縱他的邪惡而失去天地的本性?一定不會這樣的。」
樂師曠的一番話,不但讓晉侯對這個宮廷樂師刮目相看,也讓他陷入了深思。自己也是一國之君,而且是大國之君,十四歲即位,十五年以來,宵衣旰食,是否對得起百姓?是否對得起社稷?諸位先君的神靈是否得到了祭祀?他相信自己沒有讓百姓絕望,也沒有在百姓頭上任意妄為,想到這裏,悼公舒了一口氣。他當然不能因為樂師曠的話就確定晉國對待衛國之變的策略,而是又召正卿荀偃(中行獻子)入宮,向他詢問衛國內亂之事。
悼公對荀偃說:「晉國作為霸主,對諸侯國內亂不能置之不理。正卿以為,寡人該如何處置?」
荀偃回答說:「衛卿孫文子、寧惠子逐君,衛侯嫡母定姜夫人並未跟隨逃亡,可見她不反對;而且,衛人已經擁立新君,晉國不如依據衛國現狀而幫助安定它,不要討伐孫文子、寧惠子。臣以為,中原同盟諸侯之間還是應該盡量避免征戰。討伐衛國,不見得一定能夠達到目的,反而卻使諸侯勞頓。古人雲:推翻滅亡的,鞏固存在的,已經穩定的則應順勢加以安撫,這是國家的常道。國君可以先安定衛國以待時機。」
晉悼公采納了正卿荀偃的提議,派出晉卿範宣子召集諸侯,在衛國孫文子的采邑戚城舉行盟會,以幫助安定衛國。魯國的季武子(季孫宿)參加這次會議,一起參會的還有宋卿華閱、衛卿孫文子、鄭卿公孫蠆,還有莒人、邾人。
齊國沒有派代表前來參會,因為齊靈公眼裏,已經沒有霸主晉國了。周天子將要迎娶齊國公室女,還在這次會議之前,派出大夫劉定公來到齊國,正式賜予齊靈公國君之命。周靈王的王命說道:「周初伯舅的太公(姜太公)輔佐朕之先王,成為周王室的股肱、師保萬民。周王室世世代代酬謝太師的功勞,將齊國作為東方諸國的表率。王室傳承,有賴於伯舅。今朕命姜環(齊靈公的名字),孜孜不倦地遵循異姓諸侯國輔助周王室的常法,繼承你的祖先,不要玷辱你的先人。敬之哉,無廢朕命!」這明顯是在拉攏齊靈公,牽制晉國。晉國召集的戚城之會是為了安定衛國,承認新君,而衛獻公現今就在齊國的萊城避難,晉國也是不給齊國面子,齊靈公這次也不派太子光作代表了,對晉國召集的盟會直接無視。
季武子在會上看到莒國的代表,當場向晉卿範宣子告狀:莒國就在上個月,再次侵襲魯國東部邊境。範宣子在本年初在鄭國舉行的向城盟會上已經為此扣押了莒國代表公子務婁,本來還想這次盟會之後釋放其歸國,沒成想莒國毫不顧忌公子務婁的安危,一年之內兩次攻打魯國東部邊境,這明顯是齊國在背後搗鬼,齊靈公一定是向莒犁比公承諾了什麽。莒國代表也理直氣壯,在會上當眾指出:天子擁有六軍,連諸侯霸主晉國都裁撤了新軍,只保留了三軍編制,魯國不是霸主,反而建立了三軍,這違背周朝禮制。晉國作為霸主為何不討伐?莒國是為維護周天子的威嚴,才攻打魯國東部邊境以示懲戒!範宣子一聽,這口氣大得,好像莒國才是諸侯霸主,也著實可笑,心想回去一定會稟告國君,找機會懲戒莒國。在這次盟會上,範宣子向齊國借了裝飾有羽毛的儀仗,會議結束後,卻忘了歸還給齊國,這可給了齊靈公一個借口,在周天子賜命之後,他已有爭霸之意,從此對晉國產生了真正的敵意。
魯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秋,剛剛即位的楚康王為報復吳國在楚國國喪期間攻打楚國,雖然當時的庸浦之役楚軍獲勝,但是楚康王還是派令尹子囊(王子貞)率軍從棠城發兵,再次討伐吳國。吳國在庸浦之役失敗後,向諸侯霸主晉國報告了敗績,但沒有獲得晉國的支持而討伐楚國,反而在向城盟會上被晉卿範宣子一通數落。這次楚軍來襲,吳軍采取了龜縮戰術,避而不戰,楚軍只好撤回楚國。令尹子囊率軍殿後,他認為吳軍畏戰,因而未加警戒,結果被吳軍在險要的臯舟之隘攔腰截擊,楚軍首尾不能相救,被吳軍痛擊大敗,公子宜谷被吳軍俘虜。
子囊羞愧難當,回到都城病發而亡。臨死之前,他囑咐繼任者王子午:「一定要增修郢都城墻!」這位令尹是楚共王的兄弟,對楚國忠貞不渝。在哥哥楚共王去世後,他堅持為哥哥定下「共」的謚號;臨死之前,還不忘家國社稷。【詩經·都人士】說「行歸於周,萬民所望。」(行動歸結為忠信,這是廣大民眾所希望的。),直的就是這種忠誠。
楚康王在叔叔子囊去世後,任命王子午(子庚)為令尹,王子罷戎為右尹(令尹副手),蒍子馮為大司馬,王子櫜(gāo)師為右司馬、王子成為左司馬,大夫屈到為莫敖,王子追舒為箴尹(職掌進諫),屈蕩為連尹(掌管射箭相關政務),養由基為宮廄尹(掌管宮廄馬政)。楚國政事逐步穩定了下來。
四年之前(魯襄公十年)十月鄭國尉氏、司氏等五族大夫叛亂,殺害了執政公子騑(子西父親)、司馬公子發(子產父親)和司空公孫輒。子產(公孫僑)、子西(公孫夏)在子蟜(公孫蠆)和國人的幫助下,平息了叛亂,殺死了領頭的尉止、子師仆,其余叛臣紛紛出逃。侯晉逃奔晉國,尉止之子尉翩、堵女父、司臣和他的兒子司齊都逃奔了宋國。四年過去了,鄭國已經歸順了晉國,鄭簡公還小,子孔(公子嘉)專權當國,公子騑之子公孫夏(子西)和公子發之子公孫僑(子產)、良霄要求國君和子孔向宋國交涉,既然同屬中原諸侯聯盟,宋國理當交出四年前逃到宋國的尉翩、堵女父、司臣和司齊,因為他們是鄭國叛臣,宋國不應收留。鄭國派人向宋國君臣送去大量財貨,還贈送給宋國車駕四十乘(駿馬一百六十匹)以及師茷、師慧二位樂師。魯襄公十五年(公元前558年)三月,鄭國還派出了公子騑的另一個兒子公孫黑到宋國為質。宋國一看鄭國送來了豐厚的禮物,還派出公孫黑到宋國為質,再加上本來鄭國就占理,已經無法推辭,否則鄭國會去霸主晉國那裏告狀的,宋國到時候會吃不了兜著走。宋國司城子罕只得將鄭國叛臣堵女父、尉翩、司齊交與了鄭國,但子罕認為鄭國的司臣是賢良之臣,不忍他回到鄭國受害,於是偷偷放走了司臣,並將他托付給魯國的季武子。季武子則把司臣安置在了魯國的卞城,因為卞城是季氏家族的勢力範圍,駐有季氏掌管的左軍。其他幾個人回到鄭國後,就被誅殺做成了肉醬。當時出奔晉國的侯晉是明智的,鄭國並沒有大張旗鼓地向晉國要人,畢竟晉國是霸主,鄭國惹不起。
春秋時的樂師都是盲人,師慧來到宋國的朝廷,說想要小便,攙扶他的人說:「這裏是朝廷。」
師慧說:「這裏沒有人吶。」
攙扶他的人說:「這裏是朝廷,怎麽會沒有人?」
師慧說:「一定是沒有人。如果有人,怎會把擁有千乘戰車的國相去交換演奏靡靡之音的盲人樂師?一定是沒有(賢)人了!」師慧的意思,是責備宋國不因公孫夏(子西)等人的請求而主動遣返堵女父等鄭國叛臣,而一定要等樂師駿馬等財貨送到後才遣返。宋國司城子罕聽到這番話後,深感慚愧,於是向宋平公請求,將師慧禮送回了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