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商務談判中有哪些談判技巧?

2015-12-27財經

談判過程中有一個隱形的操作,「對峙」,它會在幾分鐘內決定接下來談判的難易,甚至直接決定成敗。也不僅是商務情境,日常生活中很多溝通都會用到談判技巧。在美、德、日、中的不同文化中,對峙的側重各不相同。

「對峙」是指,在進入到用語言、策略、技巧、硬性條件…進行談判之前,雙方互相審視和試探的階段。

如果分為「攻」和「守」,美國文化和環境相比之下最強調「攻」。肢體語言舒展,表情輕松,目光堅定,言辭幽默,接得住梗,語言甚至可以有些粗魯尖銳、出人意料、適度誇張、振奮樂觀的態度…這些都讓人感受到你的自信強大。

和美國客戶談判的核心在於,用幽默、口才、講故事的能力、性格魅力、利益共贏…將雙方拉到一個平面上。「人格感受」上的同一水平線和「聽起來誠懇」的互利共贏,是對話進行下去的前提。

德國和美國接近,都是需要在短短幾分鐘內體現出「強大」的特性。差異在於,美國的「幽默活力親和」,在德國是被視為「膚淺浮誇」的。以及,在德國談判,對峙更集中在見面的前幾分鐘,對方的態度會直接扔在你面前:冷硬、質疑、不信任、排斥…這時候如果扛不住,後面的談判會進行得一塌糊塗。因為對峙階段輸的那一方,會清楚意識到自己已敗下陣,德方在接下來的20-30分鐘內,會施更大的力將頹勢已現的你捶死在談判桌上,不留情面。

這非常符合德國的性格,他們對「軟弱」和「失敗者」的接受度為0。

和德國客戶談判的對峙階段,需要使用和他們類似的強硬態度,攻擊力強也好,針鋒相對也好,總之要使對方意識到「這個人/這個公司實力可以,不容小覷,值得尊重」,後面的談判反而會輕松高效起來,甚至能夠成為長久的朋友——德國人認為的朋友,就是真朋友,而不是特朗普掛在嘴邊的那種。

日本是最近才接觸到的,對峙階段的「攻」在這裏完全不要使用,這被認為是粗魯和自大,甚至是「用張牙舞爪來掩飾腹中空空」,這會讓他們第一時間心生排斥,如果不是什麽緊要的資金註入,日本客戶會選擇寧可不跟你往來。

要談下來日本客戶,就是要守,熬,忍耐,配合,用他們的方式,靜水流深地等待,用心創造一些精妙的機會,一層一層耐心渲染,直至積累到某一刻,對方被打動。

「容量」是日本市場談判中的核心詞。需要像圓潤的茶壺,壺口裊裊的水汽,輕盈柔和,壺中卻是有著深厚的容量。對方冷落、疏離、婉拒、甚至直接拒絕,都需要看作是對自己「容量」的測試。輕易的放棄,會將之前的熱情驗證得更為虛假和便宜。

這個操作在德國和美國行不通,這兩個國家直接、高效,拒絕合作,通常是有顯著原因的,也會讓你明確知道他們拒絕的態度。短期內如果沒有糾正掉合約裏的硬傷,或不能升級實質利益,人家不會有耐心去理解「真情感人」或「靜水流深」。

中國的對峙,我個人感覺是更為復雜的,而且並不是像德國這樣「對峙結束後獲得信任,後面就好談」,我甚至懷疑「獲得信任」這一步是否真的存在,或者說,對峙始終在那裏,不能有一刻放松,任何一個意外都可能導致前功盡棄。

攻要有,但不是直接正面的,太過正面根本談不下去,對方會第一時間把你劃為「不是我們這個圈的外人」,這種「非友即敵」的劃分會消耗很多額外時間去矯正;

守要有,更多體現在「抗擊打能力」,類似對方笑盈盈遞給你一只滾燙的銅爐,你掌心都已燒焦,也要笑盈盈抱著,說「冬天裏正需要它,真暖」,扛住擊打,還能舉重若輕,會讓對方默預設為你有能力;

還有一個部份是「襯」,借用一些外界的人事物來烘托自己的力量,因此相比於其他文化,更需要擅長觀察、搜集、傾聽周邊的資訊。

要提一下,談判的方式和技巧,與行業、公司、利益規模、個人都有相關,有的一致,有的懸殊。

寫這個答案是因為今天突然想到幾個市場的異同點,也回憶起過去的一些被捶或贏下的案例。

並不是要寫成玄學,更多是個人記錄,覺得這些年工作內外接觸不同文化和不同的人,很有意思。畢竟最開始也有過,一出會議室,走到沒人的地方,就「流下屈辱的淚水」的經歷…這當然就是從德國談判桌下來之後才會有的情景(捂臉

總之希望從事國際市場工作的朋友們可以長久耐心,磕磕碰碰地贏下去,多分享經驗,感覺知乎這個領域的內容不是很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