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李澤西】
近日,中美政府高層就經貿等問題來往密切,兩國貿易政策的未來也被認為是今年美國大選的一個重要議題。當地時間11日,美國CNBC發文指出,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拜登政府關於對華施加更高關稅的表態是「政治手段而非經濟計劃」,「雷聲大雨點小」。
隨著中國的電動汽車等新能源產品出口量持續增加,拜登多次提出可能對相關產品施加關稅,以保護「通脹削減法案」在美創造的就業崗位。耶倫訪華前後也炒作中國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
不過,據CNBC新聞報道,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全球供應鏈教授克里斯托弗·唐(Christopher Tang)表示,這樣做「無法解決問題,相關說法只是在作秀。在我看來,這是做給選民看的,為拜登爭取支持」。
榮鼎咨詢的聯合創始人丹尼爾·羅森(Daniel Rosen)也認為,「關稅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同時也有政治作用,向選民表明,面臨國際經濟威脅,「掌權的人並沒有睡著」。
CNBC報道指出,拜登政府一些對華經貿態度強硬的表態固然是拜登競選2024年總統期間的「有用說辭」,但是也有可能導致剛回暖的雙邊關系重新回落。
2021年,拜登試開通用汽車的電動汽車
同樣今年競選總統的特朗普在其任期間對華啟動了貿易戰,近日提出對華再施加60%關稅,同時對世界各國普遍征收10%關稅。
不過,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2月釋出的報告指出,特朗普施加的關稅導致其他多國對美施加了反制關稅,對美國工人就業帶來了負面效果。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近日釋出的報告也指出,美方施加的關稅大部份成本由美國進口商承擔,後果是利潤下降、物價上漲。高盛分析認為,關稅平均每上漲一個百分點,美國GDP增速就會下降0.03%,通脹率就會上升0.1%。克里斯托弗·唐認為,導致關稅效果差的部份原因是任何關稅都存在漏洞,美方很難阻擋國際貿易規律。
8日下午,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就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訪華情況向媒體吹風並答問時指出,中方對產能問題高度重視,在與耶倫財長的各層級會見會談中均對此作出充分、理性的回應。實際上,這個問題存在分歧和爭議。中方認為:一是應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秉持市場經濟原則和價值規律看待產能問題。二是應結合全球分工和國際市場情況分析產能問題。三是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無助於解決產能問題。
中方認為,在新能源產業技術進步推動全球產供鏈深度調整大背景下,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會面臨產業轉型和勞動力結構調整的挑戰,我們應客觀看待這一現象,作出務實理性的政策選擇。中方註意到美國及其他相關方的關切,願與各方加強溝通協調,在堅持市場化原則的基礎上,理性看待和妥善處理分歧。雙方將在工作群組層面繼續就此保持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