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快時尚市場上,ZARA無疑是一家非常有名的公司,作為快時尚巨頭,ZARA的市場影響力可見一斑,但是就在最近ZARA卻被傳出2個月連關9家店,更有媒體統計發現ZARA的大陸門店已經關閉過半,這到底是怎麽回事?ZARA的發展我們又該怎麽看?
一、ZARA2個月連關9家店?
據新京報的報道,「線下渠道驅動型品牌都會面臨關店這一過程,特別是前幾年在中國瘋狂擴張的快時尚品牌。」#ZARA回應撤出中國傳聞#沖上熱搜。
相關話題下,有網友評論稱,「不要撤,求求了」「我真的不能沒有Zara的褲子」。也有不少網友稱,「無感,反正也不喜歡這牌子」「在我看來款式太粗糙,面料等質素也差得很」。
對於「ZARA將逐步撤出中國市場」的傳聞,品牌方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回應稱:「網傳ZARA撤出中國為不實訊息。兩個多月關閉9家店的數碼也不準確,ZARA在過去兩個多月裏共關閉惠州、東莞、上海寶山這三家店鋪。」
媒體翻看Inditex歷年財報後發現,ZARA在中國市場的店鋪數量於2018年前後達到頂峰。彼時(截至2018年1月31日),僅內地市場的門店就多達183家,而如今只剩下87家。ZARA不僅在中國關店,其全球門店數在過去一年也凈減少了74家。
據Inditex集團2023財年報告,2023年2月1日至2024年1月31日,其銷售額同比增長了10.4%至359億歐元,凈收入同比增長30.3%至54億歐元。除主品牌ZARA外,其他品牌體量較小,Inditex整體銷售額的增幅主要還是由ZARA決定,其貢獻了集團超七成的銷售額。
二、大陸門店關閉過半咋回事?
近期,國際快時尚巨頭ZARA在中國市場連續關閉了多家門店,這一動作引起了廣泛關註和討論。作為全球知名的服裝零售商,ZARA的這一舉措無疑給業界帶來了不小的震動,我們該如何看待ZARA當前的市場表現呢?
首先,對於快時尚品牌而言,門店的開設與關閉往往遵循著市場動態和消費者行為變化的脈絡,是一種常態化的商業策略調整。以ZARA為代表的快時尚巨頭,其門店網絡的布局與最佳化,不僅是對品牌競爭力的維護,也是對市場環境快速響應的重要體現。優衣庫作為同行業的典型代表,以其每年開店與關店數量幾乎持平的模式,生動展現了快時尚品牌在零售業態中靈活調整、適應市場的能力。這種「動態平衡」策略,旨在確保品牌能夠在最有利的位置吸引目標客群,同時及時淘汰效益不佳或不再符合戰略定位的門店,從而保持整體營運效率和盈利能力。
其次,之前,ZARA的主要套路是以線下驅動為主,透過大規模的門店擴張來占領市場。然而,在當前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這種單一的線下驅動模式已經難以滿足市場的需要。消費者越來越傾向於線上購物,而ZARA在電商領域的布局相對滯後,導致其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此外,中國市場的消費趨勢和消費習慣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時尚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和個人化。他們不再滿足於簡單的款式和價格,而更註重品質、設計和品牌文化。然而,ZARA在產品設計上過於追求快速更新和低成本,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獨特性和創新性。這使得ZARA在與其他快時尚品牌以及本土品牌的競爭中難以脫穎而出。
同時,中國本土品牌的崛起也給ZARA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本土品牌開始註重設計和品質,透過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和元素,打造出具有獨特魅力的產品。這些本土品牌不僅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還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相比之下,ZARA等快時尚品牌的產品顯得過於單調和缺乏文化內涵,難以吸引追求個性和品味的中國消費者。
第三,盡管ZARA否認了將全面撤出中國市場的傳聞,但連續關閉多家門店的事實表明,品牌確實處於一個重要的戰略轉型期。面對市場環境的變化,ZARA必須重新審視其在中國乃至全球市場的定位,尋找適應新時代消費趨勢的發展路徑。
一方面,ZARA需加速線上線下融合,構建全渠道零售體系。這包括但不限於提升電商平台的使用者體驗,最佳化配送服務,實作線上線下庫存共享,提供無縫銜接的購物體驗;利用數碼化工具增強門店互動性,如引入AR試衣、智能推薦系統等,提升實體店的吸重力;並透過社交媒體、KOL合作、內容行銷等方式,強化品牌線上上的影響力和與消費者的連線。
另一方面,ZARA需要在產品策略上做出調整,以迎合中國消費者的新需求。這可能包括加大環保材料的套用,推進可持續生產實踐,以響應消費者對綠色消費的期待;增加更具設計感和品質感的產品線,以滿足消費者對個人化和差異化的需求;加強與本土設計師的合作,推出符合中國審美和文化背景的限定系列,以增強品牌在本土市場的親和力和競爭力。
因此,ZARA在中國市場面臨的挑戰並非個案,而是整個快時尚行業共同面臨的問題。在這個變革的時代裏,只有不斷創新和適應市場變化的企業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對於ZARA而言,轉型已刻不容緩,如何做才是最考驗ZARA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