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在國內外與各位超過兩萬小時的資深人士混飯吃飯超過兩萬小時的資深飯桶前來作答。
- 中化,中糧,中紡,以及各種大型的中字非中字的企業,銀行等機構和各個監管機構,都充分接觸過各類金融產品。國外出來一個產品以後,你就會在一些內部部門內參啊,解釋啊,說明啊中看到他們。一線投行常年都會和這些大客戶有潛在交流求推銷的。為什麽這些企業容易接觸呢?他們是有需求的,足夠多的金融類書籍中你會發現早在以前的雷曼BS時期就不停的有人上門pitch過,你們能想到的產品都被人介紹過。以前由於都不是一線操作,監管層可能的確談不上懂,但是一定是了解的,在金融危機前各大行財政部中美交流那麽頻繁,中投是那麽多hf的lp ,朱長虹都在外管局做過,所謂不懂,不了解,我覺得是不現實的,最多可能由於沒有一線交易,而不了解的那麽深。
- 任何市場都不是什麽積極發展出來的,凡是積極發展的都有一定原因的。國內是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這點一定要牢記,國外是實體經濟資本市場雙向發展。美國也從來沒有積極發展過啊,有創造,有需求,就有市場,這本質上和iPhone開創了智能電話沒有什麽區別,當年Junk Bond也是這樣鋪開發展起來的嘛。
-
提問者和回答者都對金融衍生品的理解太狹隘了。誰說國內衍生品市場發展的不蓬勃?發展的可蓬勃了,別局限在交易所可交易衍生品上嘛,本質上衍生品是透過金融工具加工產品制造規模化產品以便解決實際問題的。為啥國內你感覺交易型的衍生沒有發展起來?本質還是需求不夠多,需求不夠多就沒有動力在交易所加新產品,做交易的只是感覺產品不夠多,但實際上市場資金容量和可供Pricing 和結構化的底層交易資產又有多少呢。國內有獨特創造性的信托通道,資管計劃,理財產品,表外,表表外,夾層,通道類,本質上就是金融衍生品呀,只是沒有中央清算,大多數產品還是走的標準化路線,只是沒有起名字叫swap而已嘛,該掉還是掉的。萬能險這種玩意更別提了。
想當年我剛回國的時候發現國內的信托跟我理解的信托完全不是那麽回事情還是蠻震撼的,還真要感謝當你中融還是中誠的5000萬的第一單啊。還真別拿交易所交易量來說事情,與對應的萬億級別資金池還真不一樣。這叫有中國特色的衍生品設計和開發市場嘛。即時談支持實體經濟,你覺得期貨交易支持還是哪怕就房地產融資產品支持?
真正有這方面需求的,誰沒有一個(香港)(美國)公司?早就開始了,也不用在國內針對單獨做了,國內有需求的,早就做了好多年,誕生了大玩家了。NDF能解決的問題已經解決,剩下你再有大問題,只要量足夠香港會給你做SWAP的,剩下針對國內的,你覺得在底層的debt 和Credit交易市場都沒有完全分開的情況下,誰會針對你的Credit單獨設計產品?設計完了監管層面會允許有大玩家動用資金買麽。 - 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即時監管層談不上了解,所懂的東西也足夠讓他們作出事前判斷了。與國無利,與己無意,增加了市場流動性,出了事情咋辦?核心訴求不在這裏,市場需求也不在這裏,現在的一些思路,恰恰是在懂了以後,所作出的判斷。市場其實沒有你們想象那麽大,需求有麽?有,但是也沒那麽多;還容易出事情,一個漲停板都能出十幾種玩法的國家,我還是非常期待的。
-
金融很大,Quantitative 和 qualitative區別就很大,產品設計和產品交易區別很大,銀行,保險,證券區別都很大,資管和投行,投行和銀行區別都很大,監管與被監管市場和機構的思維與差別尤其大。多想想別人為什麽,別下這麽武斷的判斷嘛,多年延續和事前監管和事後監管的思路,很多時候是跟社會,文化以及歷史相關的,沒那麽簡單的,多琢磨,少直接下評價。做交易多的人沒啥原則,特別有彈性(慫),例如我,所以多理解理解少直接下結論嘛……
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