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人口普查之前,全國千萬人口城市有16座,南方9座,北方7座。
北方分別是北京、天津、西安、鄭州、哈爾濱、石家莊、臨沂。南方分別是重慶、上海、成都、廣州、深圳、武漢、蘇州、杭州、南陽。
時至如今,中國的千萬人口城市增加至17個,雖然數量上僅增加了一座,但:
第一,經歷了一輪大洗牌。
北方的哈爾濱掉出榜單。哈爾濱的落榜,讓整個東北再無千萬人口城市。慶幸的是,北方的青島,順利晉級。
南方的南陽落榜,增添了東莞、長沙兩座城市。
第二,南北占比大變樣。
三年時間過去了,南北占比,進一步拉開,和產業、經濟、財富、資金流向一樣,人口不斷往南流,改變了中國人口的格局。
如今,千萬人口城市,北方依舊是7個,分別是北京、天津、西安、鄭州、石家莊、臨沂、青島。
南方有10個。分別是重慶、上海、成都、廣州、深圳、武漢、蘇州、杭州、東莞、長沙。
數據:各城市統計局;其中帶*的城市未披露2023年數據,延用2022年數據
哈爾濱、南陽兩座已經掉出榜單的城市,從其目前的人口變化情況來看,基本上與千萬漸行漸遠,基本再也無緣加入。
哈爾濱方面,2021年人口跌破千萬,當年人口相比於前一年減少了11.6萬人,2022年又減少了6.1萬人。2023年數據未公布。
南陽跌破千萬的時間更早,2017年。
數據:南陽市統計局
2008年南陽市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000萬,但很快於2010年見頂,頂峰時期的人口規模是1027.22萬人。2011年略有減少,2012年又略有增加。
但2012年是南陽人口有增量的最後一年,此後從2013年至2023年人口一路下行。
2023年,南陽市常住人口減少11.8萬人,減少量創歷史新高,並成為目前公布2023年常住人口數據的城市中,減少量僅次於重慶的存在。
細細算來,南陽人口已經連跌11年。目前人口已經跌破了950萬。
南陽是河南省下轄的地級市,雖然處在北方省份,但以秦嶺黃河為分界線,它又是南方城市。
南陽人口連跌背後,是大多數三四線城市根本留不住人的縮影,其實歸根結底一句話,沒有產業提供那麽多就業,這與東北人口不斷流失是一個邏輯。
作為河南省下轄的城市,典型特點之一,就是農業比工業發達,其中又以南陽為最。
根據南陽市農業農村局公布的資料,南陽市是河南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農業大市。南陽素有「中州糧倉」之稱,是全國糧、棉、油、煙集中產地。有6個縣市區是國家商品糧、棉基地,3個縣市區為國家優質棉基地。
從南陽市統計局公布的三產數據中,也能看出這一特色。
2023年,南陽市第一產業(農林牧副漁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高達16.1%。也即南陽市的GDP有超16%是第一產業貢獻的。
而第二產業(廣義工業)的貢獻只有28.8%,顯然,從數據來看,南陽是一座典型的農業城市,而非非工業化城市。
南陽2023年全市所有工業增加值998.8億元,這一工業實力與工業強城對比,沒法兒比。
目前,很多城市尚未公布2023年統計公報,只能繼續沿用2022年的數據。
2022年,深圳、上海、蘇州位列全國工業三強,這三座城市的工業增加值都在1萬億以上,且三座城市的工業總產值都在四萬億以上。
排名第二十的青島,工業增加值接近4000億元。
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當然,南陽的工業實力相比於同級別城市不算差,和某些弱省會城市相當,比如貴陽,甚至比南寧的工業還要略強一些。
但人家有省會與首府頭銜加身,所以,南寧、貴陽的工業雖然很弱,但人家的人口還是正增長的。
南陽則不一樣。從行業大類來看,南陽沒有一個千億產業,百億產業有6個,當家工業產業是非金屬礦物制造業。
數據:南陽市統計局
這一產業與工業強城對比,不值一提。
在千億產業數量上,頭部工業城市蘇州擁有11個,11個千億產業總產值合計34547億元。上海12個,總產值31945億元。
深圳6個,雖然數量不如蘇州、上海,但僅憑其電腦、通訊和其他電子器材制造業超2.4億元的產值,就足以碾壓除蘇州、上海以外的其他所有城市。
千億產業數量上,東莞7個,重慶、佛山、無錫9個,寧波、天津8個,武漢、南京、泉州、廣州5個。
哪怕是河南省會鄭州,產業與強城相比,也相對較弱。千億產業總產值排名全國第17位。
鄭州擁有兩個千億產業,王牌產業電腦、通訊和其他電子器材制造業,2021年總產值為5967億元。
另一個千億產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總產值1485億元。
饒是如此,南陽相比於自己的省會鄭州,也是沒法兒比。
沒有足夠的產業支撐就業,以農業為主,人口又這麽多,不外流才怪。
其實南陽就是整個河南的縮影。
河南是農業大省,工業主要集中在鄭州、洛陽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像南陽這種外圍城市,很難享受到工業紅利。
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的兩個特點:
一個是,第一產業增加值規模位居全國前列。
河南省第一產業占GDP比重,2023年為9.1%。
第一產業增加值2023年為5360.15億元,增加值規模位居全國第三,僅次於山東、四川。
另一個則是產糧規模,位居全國前列。
本號之前梳理過2021年各省市產量規模,河南以6544.2萬噸,位居第二,僅次於產量第一大省黑龍江。
數據:國家統計局
正因為自身工業產業不夠強,所以河南以及中西部很多地區,都是勞動力輸出大省。
2021年,河南人口減少量就位居全國第一,當年常住人口減少了 58萬人。2022年由於疫情導致的人口從東南沿海回流內地,河南人口減少速度放緩,但也減少了11萬人。
2023年,人口減少量繼續全國第一,減少了57萬人。
數據:各省市自治區統計局;其中黑龍江、西藏未公布數據
整個河南,除了鄭州等少數幾個城市還能維持正增長外,大多數城市的人口都在減少,這就是農業大省的典型現狀,也是大多數產業薄弱、經濟羸弱的三四線城市的宿命。
因為,中國的城市發展模式,就是如此。
中國的城市發展基本都依賴政策,而且過去十幾二十年,好的政策都給到了中心城市。更重要的是,像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河南、陜西、廣西、吉林、黑龍江等省與自治區紛紛開啟了強省會模式。
好的產業省會優先,優質的教育、醫療、公共交通等資源,也是省會優先。普通的三四線城市,根本分不到一杯羹。
以四川省來說,省會成都GDP超過兩萬億,占四川省GDP的超三分之一,是第二城綿陽的5.7倍。可以說,四川21個城市,其余20個城市都是陪襯成都。
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合肥,經濟首位度26.9%,也即超過四分之一的GDP被裝在了省會合肥。而從老大與老二角度來看,合肥是蕪湖的2.7倍。
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這種局面下,中西部地區除了省會,基本很難看到有人口增長的城市。看看湖南、安徽、陜西、河南。
2022年長沙常住人口增量第一,但湖南全省人口減少了18萬人,湖南除長沙外的其他城市,全部在減少。
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2022年安徽只有合肥人口增量最顯著,滁州、蕪湖也尚可,絕大多數城市人口在減少。
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陜西亦是如此,西安增量一騎絕塵,其他城市基本都在減少。
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再看河南。除了鄭州,加上洛陽、商丘等幾個微量增長的城市,其余人口都在減少。
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所以說,沒有產業、經濟支撐的三四線城市,在如今全國人口整體通縮加速的背景下,人口流失,是必然選項。
而人口減少,產業、經濟羸弱,最終會反映在樓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