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F1 2024上海站賽事回顧
在深入探討F1為何也能躋身體育運動之列前,讓我們先回顧一下近期在上海舉辦的F1大獎賽。今年是「口罩事件」後F1首次回歸中國之年,也是F1上海站的20周年。F1大獎賽開票後,購票平台一度癱瘓、門票迅速售罄的情況也從側面證明了本次比賽的火爆。燒熱這把火的除了上述原因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即F1在中國的比賽第一次有了本土車手——周冠宇的參與。
20年前,F1中國大獎賽首次在上海國際賽場舉辦。那時,一個5歲的男孩舉著帶有車手艾朗索的旗子,觀看了人生中第一場F1比賽。這個男孩,便是周冠宇,而那場比賽也在他心中種下了成為F1車手的種子。如今,20年過去了,他用自己的汗水澆灌了這顆種子,終於如願成長一名F1車手,並第一次在祖國的土地上參加F1正式比賽。他用20年的時間完成了夢想的閉環,這種實作夢想的故事無疑為這場比賽增添了更多的關註度。
不過,面對索伯車隊這種東家,大家似乎並沒有給於周冠宇太大的壓力,畢竟索伯車隊的賽車制造水平大家有目共睹,我身邊的人都認為,只要周冠宇能夠完賽就算是最大的勝利。果不其然,比賽進行到第20圈,索伯車隊的博塔斯就因為引擎故障退賽,很可惜,原本覺得他是有機會獲得積分的。
周冠宇發揮不錯,第16位元起跑,多次完成超車,最終以第14名完成主場戰。但超越馬格努森時,在完全不存在碰撞的情況下,顛掉了前翼,而這種故障在2024賽季裏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希望周冠宇明年能換個車隊。
賽後,除了按慣例為前三名設定了停車位,F1還給周冠宇單獨設了停車位,這待遇沒的說。周冠宇把車停在主看台區後,喜極而泣。周冠宇說,過去10年總共哭過兩次,一次是2021年他簽約成了F1車手的時候;第二次就是今天在上賽道的回場圈。男兒有淚不輕彈,但這種創造歷史的時刻,確實難以自己。
二、F1作為體育運動的特性和爭議
回到題目中的質疑:F1為何也能算作一項體育運動?畢竟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車手們似乎只是踩下油門、轉下方向盤而已,成績好不好全靠賽車本身的水平糊可靠性。然而,車手們要做的遠非表面上看起來那麽簡單。
雖然F1車手的活動區域僅限於狹小的車艙,但他們需要在兩小時的比賽時間裏,頻繁承受5g以上的離心加速度,以及極端的加速與減速。為了在這種情況下保持頭部穩定,F1車手們會針對脖子進行強化訓練,以增加其穩定性。「頭哥」艾朗索那與頭同寬的脖子,甚至能夠夾碎核桃。
另外,F1賽車時速高達360公裏,從發車到時速200公裏只需要三秒,車手的平均心率能夠達到180次每分鐘。每一次剎車,車手都需要用全身的力量踩動無助力的剎車踏板,相當於踩一個100多公斤的鐵片。轉動無助力的方向盤,且需要在厘米級別控制車身姿態並進行超車和沖線。夏天車內溫度高達六、七十度,兩小時的比賽或者訓練下來,相當於跑一場馬拉松,脫水三四公斤是基本操作,車手還需要抵抗脫水帶來的意識模糊,進行精確地控制和操作,畢竟一個小的失誤就有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甚至是危機自身生命。能夠長期承受這樣的訓練以及比賽強度的人少之又少,以至於大家都感慨:能開F1賽車的人比能開戰鬥機的人還要少。
所以把F1看成是一種體育運動,是理所應當的。我覺得有爭議的點是,F1算不算一種公平的競技運動,畢竟最終的成績,除了與車手本身有關,與賽車的可靠性也有很大關系。
就拿周冠宇的賽車來講,不只是在上海站顛掉前翼,在澳洲站發生了同樣的事情。索伯為兩個車手準備了兩個新前翼,人手一個。出於成本控制的角度,車隊沒有準備備件也算是正常。但離譜的是,周冠宇車上的新前翼在第一場排位賽中被震斷了。正賽時只能更換為舊的前翼,並修改賽車調校,從維修區起步,最終無緣積分區。
同樣是澳洲站,收獲新賽季兩連勝和跨賽季九連勝的維斯塔潘,桿位發車後守住了第一的位置,但隨後他賽車的剎車著火,只能在第五圈退賽。如果不是賽車故障,按照排位賽的成績和發車表現,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三、冠軍品牌
顯然,賽車對於車手的技能展現有著很大的影響。一個冠軍車手的崛起,並非僅僅依賴於其自身的天賦和努力,還需要有頂級的賽車作為支持,在這些頂級賽車的背後,還隱藏著哪些忠於賽道精神的品牌力量。正是這些「冠軍品牌」,為賽車提供了關鍵的零部件和技術支持。
接下來,我將以冠軍品牌為例(沒錯,我舉例的這個品牌就叫冠軍品牌),詳細闡述這些賽車零件的供應商是如何深度參與到賽車運動中,並為這項運動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
冠軍品牌作為110年歷史的美國品牌,可以說深度參與了汽車行業全部歷史行程。從汽車上一枚小小的火花塞,到為最高級別的賽車、飛機、萬噸船舶提供動力配件,冠軍品牌用堅實可靠的品質和跨越時代的科技,鑄造了一個又一個極速輝煌。
例如,1970年後,保時捷車隊在耐力賽系列開始崛起,並逐漸稱霸。但不甘示弱的雷諾,憑借Alpine A442賽車以及冠軍品牌的助力,擊敗奪冠熱門的保時捷,拿回了24 小時利曼比賽冠軍頭銜,證明小型賽車也能爆發奇跡般的能量。
1984年,Richard Noble 駕駛 Thrust 2 跨越黑巖沙漠,成為陸地最快的穿越者。他配備了冠軍點火系統的汽車在沙地飆至 633mph 的極限速度。
1994年,穿越英法的歐洲之星列車在剛執行時就安裝了冠軍品牌零部件,冠軍的雨刮器讓列車即使在時速 300kph 的情況下也不會有絲毫影響,一路順利從倫敦直達巴黎。
2005年,英姿勃發的車手艾朗索,駕駛裝配冠軍火花塞的雷諾V10成為了當年F1的冠軍。次年2006年,他繼續用裝配冠軍火花塞的雷諾賽車,擊敗法拉利車隊的舒麥加,成為衛冕冠軍。
冠軍品牌雖然以火花塞產品起家,但其產品線也在這些年的積累中逐步壯大,有大家熟知的雨刮器、制動液、蓄電池、剎車片等等,如果你手機上正好有某虎的APP,可以直接搜冠軍,就能找到。這家常年征戰F1賽場和各類全球賽車比賽的品牌,其產品力也足夠硬核而有技術。比如旗下的蓄電池,依托冠軍的賽車基因,引入了最新的高尖端技術,使其擁有強勁的動力,而且持久耐用。例如冠軍AGM啟停系列,滿足了啟停車輛對蓄電池能量增長的要求,攻克PSoC迴圈壽命等技術難點,電池深迴圈壽命能夠提升4-5倍;冠軍EFB啟停系列,采用acing Frame板柵設計,提高強度的同時降低電阻,完成車輛快速啟動。
F1作為人類目前最高級別的汽車方程式式錦標賽,各車隊為獲得冠軍而進行的一次次突破和技術革新,離不開背後龐大的汽車產業鏈供應商的努力,而這些優秀的供應商也把大量的高尖端技術從F1賽場反哺到民用車市場,帶來一個雙贏的局面。冠軍品牌就是其中的代表,其在賽道上的持續卓越表現,不僅彰顯了技術與速度的極致追求,更重要的是,它們體現了F1所特有的科技創新、戰略智慧、體能挑戰和團隊協作的核心價值,讓廣大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體驗到賽道上的激情與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