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說巔峰可能還不至於,未來一兩年比亞迪的勢頭依然不可阻擋。
但非要強調潛在風險,也不是沒有——能否 在快速擴張的背景下,保持資源分配的合理性。
比亞迪不是一個有自我意誌的生命體,它由成千上萬從高管到擰螺絲的員工組成。
過去盤子還沒有特別大的時候,一個足夠優秀的「船夫」,足夠讓它在正確軌域上前行。
對當時的中高層管理者來說,比亞迪做大做強是符合自身利益的方法,所以可以勁往一處使。
而因為比亞迪在這兩年發展速度過快,規模迅速擴張,成為了公認的龐然大物,甚至於在很多領域成為了找不到對手的存在。
那麽內部的自然人,現在自身的利益訴求就不一定還是「公司好,我就好」,而是可能嘗試在資源分配上努力為自己和「自己人」爭取更多。
而因為比亞迪足夠的強大,來自於外界的誘惑也可能造成資源無法高效投入,甚至無效空轉。
結果就是可能在開發新車、建立廠區、行銷策略、集團投資等很多方面,因為部份人員的利益訴求,造成不合理的規劃。
舉例,假設2020年比亞迪的行銷費用是10元,每一分錢都要掰開花,但因為車型有限、受眾也有限,所以費用相對能落到實處,產生預期效果。
但如果2025年增加到100元,並且這一年推出多款甚至互相打架的車型,每次都要去花錢行銷,卻很難有針對性驗證投放成效。
那麽就會造成企業資源的白白浪費——這一點已經在很多車企身上驗證過。
而這種還是浮於表面,對比亞迪這種巨頭來說更需要的是強化內部打擊貪腐力度。
你真的不能去想,掌握某個大區零部件采購的中層管理者,每天手頭要過多少流水。
也不能想象,很多地方政府為了拉比亞迪來建廠,到底要在不為人知的地方下多大功夫。
強調下,比亞迪是由大量自然人組成的,人會基於自身利益去行動。
當你偷偷少報1毛錢的采購成本,就可能一年換取幾百萬甚至更多回扣時,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
這真不是比亞迪一家的問題,國內外任何的「巨頭」企業都無法免俗,騰訊字節,華為小米,誰都有可能在這塊兒翻車。
同時,「船夫」作為掌舵者,也不可避免會陷入高管們編織的資訊繭房——每天他能看到什麽,是誰決定的?高管用精美PPT吹出來的那些預期,到底是真有科學道理,還是為了高管自己能多分錢?
更可怕的一點是,很多原本活力十足的制造企業之所以腳步放緩,很大程度上是從原本的「技術為王」開始轉向「信仰光環」——這就給大量的無效行銷埋下伏筆,很多數碼品牌就是如此。
因此,在比亞迪走上巔峰之際,如何從機制上保持對資源持續合理的運用,規避過度浪費、人員貪腐、行銷迷信等怪圈,或許是它能否成為長青企業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