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看懂我這篇全程沒有BYD的文章,你就能知道我想告訴你們在這個「銷冠」背後藏著什麽樣的故事
作為汽車制造行業從業者無論特斯拉還是比亞迪我們都深表感謝,因為我們是最終獲益者。
像親朋好友推薦車輛時候我始終掛在嘴邊的話是,車要買新不買舊。
這兒的「新」不是車的新舊或者新上市(新車當然都是新的), 而是技術上的新 。
實際上汽車行業最難的時候是2018年,國內汽車市場的飽和,燃油車在技術上的成熟,導致市場一旦飽和——即家家有車,之後,大家很難有動力去換車。
2018年之前,中國的平均換車周期是6年且不斷增加,而美國是10年,這也就意味著,整個汽車市場需要等到2025年才會有復蘇跡象…
但是,這一魔咒被以新能源打破了。
2021年,特斯拉與上海市政府簽訂對賭協定,協定內容廣為人知的是「2023年每年納稅22.3億」,但真正帶動中國新能源工業水平的是另一段內容 「2023年前,完成特斯拉在華制造車型100%國產化」
曾經,我們熟知的國際電池行業大佬,南韓LG化學,日本松下,相信任何一個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X車主都不陌生,它們是曾經的新能源產業鏈霸主之一,2018年之前,寧德時代還是一個為寶馬電動車代工電池的企業,但寶馬i系列電動車因為定位原因,始終無法得到市場的喜愛,歐洲方面對新能源這方面並不上心,自然也不會花大力氣去行銷宣傳,這就導致了,當時的寧德時代如同大部份新能源產業鏈上企業一樣,光有理想卻沒有市場和投資的青睞,做大做強更是遙遙無期,只能作為高新企業依靠當地政府的投資,看著廠房裏面先進的器材,接著零星的訂單,卻始終無法開足馬力。
而當年市場上除了榮威550和比亞迪秦,幾乎一眾都是騙補的新能源企業。
在這個背景下,特斯拉與上海市政府的對賭協定中 100%國產化的要求 極大的刺激了國內資本對新能源產業鏈的投資,這種基於來自特斯拉model3的大量市場需求的背景下來帶的投資,絕不同於之前為了扶持高新技術的政府行為,短時間內大量人才和技術被註入到這些企業中,寧德時代,均勝電子這種相對有技術門檻兒的較早布局新能源的都開始遇到真正對手,而當時技術門檻相對較低的如電池殼體供應商,更是在2021年前後就達到了上百家的規模!
有規模才有競爭,有競爭才有進步
至此,中國新能源產業鏈,正式從國家的溫室育苗邁進到了叢林法則。
但是,(是的,我要像懸疑劇的結尾一樣轉折了)……
以下內容敬我的粉絲
文章開篇我就說了,「 車買新不買舊」以及「2018年汽車行業危機」, 現在是告訴你們答案的時候了
曾經,有一款手機,它能摔能砸電池能換,2000元就能用至少5年,3年後電池不行了換一塊咱還是一款新機,它來自北歐那種沒有生存壓力的某個國家制造——他曾經統治過這個市場但最終被一個來自美國的企業,用一款技術不斷更新,硬件不易換,維修成本極高的產品替代了——於是帶了今天電子產業鏈的蓬勃發展。
曾經,有一款汽車,他發動機構造簡單,前後保險杠都是塑膠的,一輛轎車卻有著類似SUV的底盤高度,保險杠掛傷根本不需要補漆,發動機更換也就千把軟妹幣,它從1985年第一輛從中國謀東部城市下線一直生產了20年,至今在路上還偶爾能看到,它也來自某個歐洲工業已開發國家,這個國家每年有2個月的帶薪假期——雖然它早已離開人們視線、但他所在集團制造的燃油車正在以目視可見的速度,在全球市場上遭到一輛來自美國新能源企業車型的快速蠶食。
——是的,如此相似的,一群遠比歐洲勤奮的美國人再次改變了另一個行業和市場的規則。
因此,放在2018年之前,每一次車型銷量的大增,我們作為團隊領導都會提醒團隊,我們離死亡又近了一步、我們離飽和又近了一步。
但是今天…
受廣大女性喜愛的無人駕駛我們還只發展到L2.5,後面還有L3或者準L4,L4和L4+。
受廣大男性喜愛的效能我們還只發展到雙電機,還有三電機,4輪獨立電機,甚至Mach- E 1400的7電機方案都已上了賽道。
至於關心續航尤其北方地區冬季續航的還害怕自燃的車主,我們還只發展到磷酸鐵鋰,具備能源失控管理可以直接針刺的三元鋰電池CTP結構的電池模組浙江某車企已經釋出,續航裏程已經達到1000公裏的麒麟電池在寧德時代已經釋出
電池模組,這個占車輛成本50-70%的產品,今後將多條路線齊頭並進:
1)化學層面:磷酸鐵鋰—三元鋰電—固態電池—四遠鋰電
2)實體層面:MTP—CTP—CTC
3)電源平台層面:200V以下—400V當今主流—800V後三年主流—1000V多家車企已在研釋出局
今天的新能源雖然不是你們當初買的諾基亞、也不是你們買的桑塔納,但它能讓你我都過得更好、讓經濟環境變得更好、為了經濟,為了大家生活得更好(雖然可能更卷),諾基亞、桑塔納 還有 AO史密斯這樣的產品必須淘汰。
祝願我和我的粉絲們都能在新能源這波浪潮中持續受益,新能源的王座也會隨著技術突破不斷改朝換代,今後10年會是汽車行業的又一個發展紅利期,代替房產(實際上你們也看到了嗅覺更敏銳的資本這兩年的動向)成為全球新的火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