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大家都被一個訊息刷屏了,那就是在1-5月份月份全球Top 20的新能源汽車品牌中,中國品牌占了10席,比亞迪以超過特斯拉10萬輛的成績位居榜首。比亞迪上半年交付量超越特斯拉排名全球第一。這是自2018年以來,首次有品牌在電動汽車領域挑戰特斯拉的權威。
原本以為,國產車至少還要20年,才能趕超國外汽車品牌,但是沒想到,在新能源汽車的東風下,國產車換道超車,這一切發生的太快,甚至超過了很多人的預料,也狠狠打了不看好國產車的那些人的臉。而這一切,都要從12年前的新能源補貼政策說起。
國內新能源補貼政策於2010年釋出,自此開啟了至今為止已經12年的新能源補貼政策,在這12年的時間裏,中國僅僅國家層面在新能源補貼方面的投入已經超千億元,這一千億真金白銀的投入,是國產新能源車型崛起的關鍵,雖然很多人覺得其中大都被「騙補」,因此一度對政策本身持有懷疑,但是事實證明,當初推出這項政策的決策層,眼光有多麽長遠。
從當時的角度來看,推出這項政策雖然需要勇氣,但是確實也是根據中國的國情出發,做出的科學決策。事實上,新能源汽車的確給中國自主品牌超越國外品牌,提供了一次「彎道超車」的機會。
一方面,當時國內的汽車產業還比較羸弱,合資車起步更早,技術儲備更強,資金更充足,在傳統燃油車三大件的技術方面,完全無法和合資車競爭,只能靠低價高配來求得市場份額,合資車的利潤率要比國產車高得多,如果堅守燃油車的路線,可能再過五十年,都無法和合資車競爭,國產車想要崛起,必須換道超車。
另一方面,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高達70%,但是煤炭資源非常豐富,屬於多煤少油的國家,雖然電力不完全是綠色能源,仍有很大比例依靠火力發電,但是國內的清潔能源有很大的開發潛力,煤炭、天然氣、核能、風能等優勢資源均可轉為電能。因此,發展新能源汽車也是維護國內能源安全的需要。
對此,國家提前布局,采取政府與市場的雙輪驅動,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化之路,國內企業充分發揮後發優勢,在鋰電池技術、電控技術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新能源汽車的賽道上,中國建立了上下貫通的完整產業體系,突破了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技術,連續7年實作了新能源汽車全球銷量第一。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國已經連續7年實作了新能源汽車全球銷量第一。特斯拉、蔚來、小鵬、理想、極氪、問界等等一大批新能源車企,成為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金字招牌,成為了國內市場消費者購車的新選擇,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車正在成為中國經濟高質素發展的新引擎。
回顧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史,從燃油車領域的追趕者,到世界汽車的新能源化的「領頭羊」,新能源補貼這項政策,雖然投入了上千億的資金,但是事實證明,這場豪賭我們賭贏了,中國正在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制造潮流的引領者, 一個屬於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時代將會到來!